APP下载

科技发展道路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面临的挑战与意义

2013-08-15马丽凤

电子测试 2013年22期
关键词:劳动者分配马克思

马丽凤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1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源泉及主要内容

1.1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源泉

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在1662年的《赋税论》中提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观点,这是首次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由流通转向了生产。威廉·配第觉得,劳动是体现价值的根源,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了价值,且区分了“政治价格”、“自然价格”、“真正的市场价格”。此外,他还初步的提出了劳动的复杂性与简单性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虽然他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没有形成体系,但是却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形成了劳动价值论的雏形。

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补充,于1776年发表了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系统地阐述并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他提出“应当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它种物品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工资、土地资本和资本利润构成了商品的真实价格,他提出的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论断为科学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大为·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他提出了由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共同形成商品价值,但物化劳动只是转移自身价值并不创造价值的观点。李嘉图比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更加坚定地坚持了劳动是“唯一原则”的观点。他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观点,同时根据劳动价值论对斯密、萨伊等人关于非劳动价值论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观点,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某种使用价值进行的特定的生产活动,它体现了包含在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中原有价值向新商品中的转移,并创造出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由于劳动二重性的发现,才解开了物所掩盖的社会生产关系,彻底揭示出了商品经济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明确阐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他提出,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二重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属于历史的范畴。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所固有的基本规律,价格除了受价值决定,还要受到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规律使得生产者必须尽量缩短自己的生产时间,使得自己的生产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这样,生产者才能获得效益,否则只能因效率低下被社会淘汰。这就让整个社会的效率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引领社会前进。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面临着实实在在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生产劳动被严格界定为生产物质产品劳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劳动包含范围广义化的矛盾。马克思把使用价值的存在形态归结为物质产品,因而他认为只有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他认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指人类劳动者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它是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这种使用价值的存在形式上并没有完全否定非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可能性,只要是满足交换对方价值需要的劳动就是抽象劳动,这一抽象劳动并没有否定生产非物质产品劳动的抽象性。

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电子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地位越来越不能被取代。包括办公、娱乐、购物、社交等都离不开电子信息的范畴。随着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生产劳动的含义也有了新的意义,它所包含的领域比之前工业时代增加了许多。生产劳动还应当服务劳动,也就是非物质产品的生产劳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劳动的重要性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作为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级脑力劳动者,管理劳动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直接或者是间接的进行指挥、组织与调节。这也属于同样创造价值,同样属于劳动的范畴。第二方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对单一按劳分配体制正义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的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出,只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一切脱离劳动而获得劳动果实的行为都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明确,马克思这种思想的核心及目的是保护劳动者,并不是提供一种分配方式的支持依据。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是一种保护劳动的理论,是在当时旧的社会分工尚未消失的社会背景下实行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要在保证劳动者在分配中的权益不受侵害,新的要素在较小程度上参与进分配的过程并不完全被排斥。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依然是价值的独一根源,劳动只有与其他生产要素良好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是否定了按劳分配为主,只是作为辅助,让市场经济发展得更加有活力。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否定。例如,在企事业单位中,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不可或缺的分配方式,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是脑力劳动者,尤其是管理层,他们掌握了较多的管理知识,拥有较多的资源,按生产要素分配过程中,“管理”这一要素就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电子信息行业中,劳动者凭借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创造效益,那么,在最终的分配过程中,“信息”这一要素便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信息产业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的重要性已经愈来愈不容小觑。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历史的车轮已经向前滚动了一百多年,具体的历史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围绕着劳动价值论而进行的,并没有超出这一范畴,那么,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就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我国的建设中,劳动价值论依然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方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人道主义的坚持。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单一按劳分配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他认为要充分保证劳动者的权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是劳动主体得到解放。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助于保证劳动者的权益。目前,拖欠劳动者工资、劳动者休息权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等现象比较普遍,继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至少用人单位能够意识到不能侵害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这样,反过来也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对于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第二方面,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将收入分配关系合理化的指导思想。依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收入分配的制度,而劳动价值论不能成为分配制度的依据。依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根源,物化劳动在劳动过程中能转移自身的价值,但是并不能直接形成新的价值。所以,在建立一定的收入分配制度时,首先应当充分考虑的是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当前,劳动形态与价值的形成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管理、技术与科学等都在劳动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按劳分配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分配原则,但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所公认的分配原则,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调整和制定分配政策的重心应当始终放在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整体利益上。不能让按生产要素分配占据主体地位,任意放大其作用,从而造成劳动者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反而使提供资金或者管理、技术的人占据太多资源,这样易导致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4 总结

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更是一种管理方式和理念,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时刻注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重视员工的需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保障员工的权益,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继续延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精神,对于今天“以人为本”的坚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刘冠军.科技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界. 2008(03)

[2] 何炼成.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3] 李俊.科学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4] 孙峰.马克思“生产劳动”概念的现代拓展[J].南方论刊.2011(04)

[5] 蔡云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再认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05)

猜你喜欢

劳动者分配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劳动者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