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目标求创新研精钩深造团队敢担当厚积薄发
2013-08-15宫希魁,王祯军,张英菊等
编者按:6月25日,王元新校院长与各位校委借校院新书 《银沙滩思辨集》和 《避免由消防队自身引致的 “混乱”》的推介之机,以青年教师成长为主题举行了座谈。座谈会上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宫希魁教授及青年教师围绕青年教师成长话题进行了畅谈。校委认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锻炼是校院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为青年教员的发展积极搭建有效平台、营造优质的成长环境,全力以赴地支持青年人的发展。现将座谈会上部分教师的交流发言予以摘编,以飨读者。
关于做好科研工作的一点体会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宫希魁教授
近几年,党校新引进的一批博士等优秀人才,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骨干力量。看到党校人才济济,作为一名老党校人很受鼓舞。同时,也为这种发展的潜力和前景感到欣喜。今天,利用 《银沙滩思辨集》发布的这个机会,和在座的各位交流一下关于科研、咨政、写文章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做好科研工作的动力源自兴趣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兴趣是科研工作的永恒动力。做任何事情,如果有畏难情绪,或者勉勉强强地对付着干,是做不出多大成就的。只有对它有兴趣,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做,才能够投入大量的精力,并持之以恒地完成好。
我们发出的声音如果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这对我们教员来说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我的很多文章就是在类似的背景下完成的,在我很愿意写的情况下,而且思路成熟了,写文章的时候是非常顺畅的。而且我平时也比较注重思考,哪怕是在旅行的过程中,特别是看到一些事情后,归纳总结并提炼出题目来,这种工作对于研究者本人来讲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而不是在那憋文章,写不下去,很难受的样子。创作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生计是科研工作的直接动力。我们都是职业人,作为教员,就要首先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好一点是很正常的。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员这个职业,做专业研究工作,那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吃好这碗饭。如果和我们利益有关的职称评定及升职等方面做得不好的话,个人能力就会受到制约。对我个人来说,也不排除我有这方面的动力。在到炮兵学院后,我将自己的一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对我刮目相看了,我生活的状况也有所改观了。而且选择到党校工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经济学专业特长的优势,这种兴趣与爱好可以说是我愿意工作、努力工作的动力。
道义与责任感是科研工作的目标动力。每个人的奋斗都与他们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但如果我们做科研的动力仅仅限于金钱,就不会走得很远,也不会做出更高水平的成就。因为一旦在物质得到满足后,就不会有多大的动力,就不愿意去努力做科研,哪怕是很好的奖励机制也无动于衷。这就需要我们有使命感、责任感,要有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情怀。有追求道义上的思想和目标,是高尚的,不是为了得到稿费,也不是仅仅为了评职称和年终的考核。
司马迁 《报任安书》中提到,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李大钊强调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很多大的建树和成就,都是以道义责任感作为基础。有的人会说,我们这些小教员,设定这么大的目标,是不是跟人家差距太大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作为教员,做学术研究,就要发出党校的声音,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社会责任。尽管我们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对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同样有他的作用,一点一滴的注入一些能量。大人物的解放思想也不是一下子功成名就,也要有这种社会基础,得有来自各方面的民众声音的汇集才能形成大的洪流。
二、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
科研工作是认识未来、探索未知的过程。在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中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作为理论工作者,就是要及时地发现并把握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以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作为我们这个层次的教员来说,做的大多都是这方面的创新。所以每选一个题目,每写一个文章的时候,就要去思考和研究,能够提供一种什么样新的信息和建议,如果提不出来,这个文章就没什么写作意义。
要做到 “人人意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写一篇文章,大脑一定要思考:我写这篇文章,哪点和别人不一样?观点一定要在别人基础上前进一步,或者推翻不正确的观点,别人论证不足的地方给予补充;一些新发生的事件,没有人做出一个明晰的理论解释,你给出一个新的解释,总之要提供新的信息。
三、咨政是科研的重要职能
党校科研重要的职能是为地方党委政府服务。做好这方面工作,首先要了解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并围绕中心开展工作,要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范围内,有独到、超前、稀缺的解释,能够给领导者决策提供建议。
科研咨政中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作为党校教员,当然应当体现党性,但是什么是党性?党性和科学性是什么关系?如果缺乏科学性,没有科学性做支撑,党性是不能成立的。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就要是做到实事求是,就是探究问题背后的规律。
科研咨政中要坚持党校姓党和解放思想的统一。有些问题,即便是辩论性的,如果你确认有一定的道理,就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讲课的时候,面对公众,我们要注意观点和语言表达。但在小范围的研究论证或者给内部提供一些建议的时候,尤其是涉及全局工作的问题,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有一定的立场。关于决策咨询这方面,即要有水平,又要有胆量,敢于发表东西。但要谨慎,有理论、有逻辑、有论证、有事实,最起码能经得起三个回合的辩论。敢于发表观点,并不是说可以轻率地进行情绪性的宣泄或放空炮。在咨询论证工作中要把敢做敢为与科学严谨统一起来。
以团队文化建设促学科发展
应急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王祯军博士
举行两本著作发行仪式,特别是与全体校委和党校资深教授宫希魁老师一起畅谈青年教师的成长,体现了校院对学术研究工作的重视和尊重,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和呵护。在校院开展人才强校战略、弘扬 “实事求是 进德修业”校训精神、积极推行学科建设的当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青年教师备受鼓舞。
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相互促进、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的团队文化,将每位老师紧密团结在一起,有利于教研部在既定的学科建设道路上健康发展。校院 “人才强校”战略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推行的学科建设为他们提供了专业发展的路径,教研部要做的就是创造一种良性的比、学、赶、帮、超的团队文化氛围,为他们提供发展所必需的动力。一直以来,应急管理教研部遵循校领导的指示,将抓好团队文化建设作为教研部建设的重要内容,力求各尽所能,使学科建设目标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
大项目牵动是学科建设团队文化的大载体,而具体的工作则是能够处处营造和体现团队文化的小载体。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对 《避免由消防队自身引致的 “混乱”》的翻译是加强与国外专家交流和合作的很好机会和载体,符合学科建设资源整合的思路,同时也是对学科建设的一次有力推动。为了在翻译工作上体现团队协作的精神,同时确保个人发展与学科建设目标共同实现,根据翻译的工作量,适当考虑个人学术成果认定的因素,我们决定由李宏和张英菊负责翻译,他们的辛勤工作为教研部的学科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同时,各自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学术成果,为个人发展增添了一份竞争力。体现了个人既是学科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学科建设的受益者,教研部与个人同步发展的团队文化理念。
在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中,校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认真研究申报规律,找准突破口,借助学科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经分析研究,教研部响应号召在几次会议上就课题申报工作做出布置,决定将管理学作为申报主攻科目,从提高申报内容的学术性入手,让张英菊、李宏结合研究特长特别是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开展申报。张英菊的申请最终立项,离不开她个人在专业研究上的一贯努力,离不开校委一直以来的支持,也离不开校院相关部门特别是科研部门全体同志自始至终无微不至的帮助,是校院学科建设的硕果,更是校院这个大团队共同奋斗的结晶。
实践证明,以项目作牵动,每个人在学科建设工作中体现出的团结、奋斗和奉献的精神就是一股团队正能量。团队正能量在使团队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将为团队中的每位成员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不辱使命 敢于担当
应急管理教研部 张英菊博士
根据教研部的分工,我承担 《避免由消防队自身引致的 “混乱”》的英文校正工作。校正工作的本质是在语句准确的基础上,原汁原味地将原著作者的意思表达出来。在李宏老师翻译稿的基础上,我充分利用与原著作者兰特院长比较熟悉的便利,针对有歧义的地方多次和他沟通,尽最大可能的表达出他在书里想要表达的原意。兰特院长作为一名专业消防指挥官,非常敬业和严谨,他的这本书凝集着他20多年来消防专业生涯的经验和智慧。通过队这本书的翻译及校正工作,我们不仅丰富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应急管理实践人员的专业精神和对生命的高度责任和尊重。同时,随着此书的出版,又可以将这些专业知识、经验与精神我们国内的应急管理人员进行传递和分享。
校院实施的 “人才强校”战略,为我们这批青年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校院为每个人制定了详尽的个性化培养计划,创造了参加国际、国内研讨交流的机遇,提供了到政府部门实践锻炼的条件,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工作阅历。这些对我们的教学科研工作影响是巨大的,使我们不再局限于以前在高校单打独斗的方式,而是学会了开放、互动、共赢的合作模式。在此次课题申报过程中,非常注意与应急管理实践部门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的合作,既有高校博士、硕士等专业人士,又有政府应急办的实践工作者,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有机结合。
校院领导对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寄予了殷切期望,在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的同时,相关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细致的服务保障。校领导用心良苦的鼓励和激励,邀请专家具体详尽的专题辅导,科研部门耐心细致的业务指导,使让我们深感压力、动力和责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能做的只是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此外还得益于教研部在校委的正确领导下形成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形成的凡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力争把每一项任务都尽最大努力去做好的良性氛围,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这个团队中汲取到正能量。因此,成绩的取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校院上下共同努力的成果。
作为党校青年教师的几点体会
应急管理教研部 李宏博士
来到党校虽然还比较短暂,但已足以让我充分地领略到这里非常积极的、催人奋进的氛围。作为初学者,得到尝试翻译这本书的机会,是校院领导以及教研部所慷慨赠予的。同时,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有来自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更有着许多部门和同事们的密切配合和无私帮助。结合进入党校一年来的亲身经历,我有三点切身体会:
一是校院以项目牵动学科建设的方式,所打造的应急管理教学与研究的综合性平台,已成为青年教师成长最为理想的土壤。校院应急管理学科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兼具国内与国际视野的完美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学习到来自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很多知识,并且通过学习,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把理论与实践充分地紧密结合,在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是校院推进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和改善教风与学风的校院文化建设活动,为青年教师营造了最为适宜的氛围。个人发展与素质能力的提升,基于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与近年来所形成并逐步广泛蔓延的 “快餐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就要求我们不能 “心浮气躁”,而是要能够 “耐得住寂寞”。校院文化建设所营造的氛围,使我更加认识到,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安静地坐下来进行读书和思考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所属领域经典著作的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
三是校院详尽的个人培养计划和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为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最为完善的保障。在党校工作以来,自身从事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都能够按部就班,对于每一个月、每一个星期,乃至每一天,应当干什么、怎么干,都十分清晰。校院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对我们不仅仅是保障,更是一种激励、鞭策。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使我们能更加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为校院的发展倾尽所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