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与路径分析

2013-08-15王艳春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王艳春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生态文明源于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是在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中形成的崭新的文明形态,也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 “五位一体”总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理性审视和高度自觉,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新思维。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和困境,探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路径,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我们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自然生态问题并没有像现在如此严峻,他所提出的生态观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批判,预示资本主义必然要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向。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 “异化”[1]的概念,指出在 “异化劳动”和“异化交往”中会形成人和自然关系的异化,强调自然的异化是人为造成的。具体地说, “异化”是由私有财产和金钱造成的,最终导致自然的有限性和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深刻矛盾。在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与 “传统所有制关系”的决裂就是与资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的生产关系决裂,回归自然。只有扬弃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 《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 “新陈代谢理论”, “新陈代谢本身即使没有生命也可以发生”[3],可用其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生产就是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通过劳动而进行的新陈代谢,如果没有这样的新陈代谢,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为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出发点,构建崭新的生态文明理念,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实践上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60多年执政经验的丰富和总结。从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不同时期领导人执政理念的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号召全国人民 “绿化祖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强调处理好 “三废”问题,依靠科学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吸收了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在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 “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和机遇挑战期的实际情况,要求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践行科学发展观,于2005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 “生态文明”的概念;在党的十七大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将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 “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在党的十八大上,又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格局,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从国际社会来看, “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惯例,但其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中国不能走这条老路。 “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不仅不适合中国,而且也给西方发达国家造成严重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危害之大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曾遇到过的情况。如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河流变成污水沟,所排放的污水不仅造成水体污染,而且毒死所有鱼类,连饮用河水的陆上动物亦中毒死亡。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着手认真治理环境问题,但其治理模式也被世人所诟病。虽然它们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长期政策来控制国内环境污染,但同时它们也向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嫁”污染。一方面,它们依靠国际市场交易中的经济优势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索取廉价的原材料,使本国的生态环境免于破坏,造成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恶化;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将重污染企业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还把本国造成的无法分解和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运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这种 “损人利己”的做法不仅违背了中国素有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精神,而且也违背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政治立场。因此,中国必须走出一条崭新的生态发展之路。

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生态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消费欲望的无限性不仅严重破坏了国内生态环境,而且造成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问题叠加,破坏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人口多,资源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据统计,我国的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4]。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又高度依赖于各种能源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能源年消耗量占到了全球的近1/5,煤炭消费量接近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半数石油消费量依靠进口[5]。因此,在这种失衡的供求关系中,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依靠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各种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高增长趋势。鉴于此,中国共产党才适时做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那么,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又要面对哪些困境呢?

困境一: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依赖短期内无法解决

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30多年的发展方式,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发生彻底改变。原因在于,一是对GDP高增长的崇拜有增无减;二是新能源产业尚不能带动整个经济结构升级。在资源约束趋紧的情况下,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是正确的未来发展之路。不过,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还不足以带动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据《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安全报告 (2011—2012)》显示:虽然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基本实现了量的增长,但是没有质的飞跃,要么过度成熟,如光伏产业,虽已形成完备的产业链,但是由于光伏产业规模增长过快,国内市场培育不足,产品主要外销,致使出口受限的压力加大,出现了典型的产业与市场倒挂现象;要么尚处于起步阶段,如生物质能产业,不仅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低,而且部分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相关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困境二: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修正工业文明弊端,这就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支撑。而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却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但是现有的科研体制不利于加快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严重依赖进口。据专家介绍, “国内风电整机研发基础比较薄弱,除了少数厂商或研究机构能够自主研发外,其余厂商技术基本上来源于技术许可证或购买设计。自主设计能力还比较薄弱,在设计经验方面和国外仍有一定差距。”[5]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安全报告 (2011—2012)》也显示,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配套的轴承、交流器、变桨距系统和整机控制系统这些产品仍主要依赖进口国外产品。

困境三:法律不严,执法懈怠

完善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我国虽然有生态环境立法,但是不完善,很多法律属于一些实践中的提倡性规定,原则性要求,可操作性不强。现行的 《环境保护法》重点规定了环境保护的标准、管理责任分工、监督和处罚等措施,较少激励节能环保的经济政策,这导致法律不能有效地行使监督、检举的权利,只能依靠关停并转和处罚等行政性手段,不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执法上看,我国的环境监督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一些地区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放松了对环境的监管,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有的地区被利益驱使,不愿意放弃能够带来高利润的污染行为,加上目前我国对地方干部的任免和考核制度中,经济增长是一条很重要的标准,这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在对企业的环保监控方面执法不严。

困境四:生态文明理念缺失,生态文明评价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但是经历工业文明的洗礼,这些朴素的自然思想演变成人们对物质的狂热。敬畏自然,顺从自然理念的缺失,必然使人们排斥生态文明,把自己排除在生态文明建设之外,将所有责任和义务完全留给政府,导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层活力缺失。同时,也导致了我国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社会公众不愿参与其中,政府对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整个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失真,最终还是以GDP作为官员的考核标准,又重新回归到对GDP顶礼膜拜的时代,回归到忽视生态环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多困境,要求我们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既要以教育和宣传为手段确立价值追求,也要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发展转型,还要以法律为规范提供制度保障,从而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一)以教育和宣传为手段实现价值引领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 “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价值。价值观念的转变可以通过两种手段实现。其一,要重视全体国民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教育是人们获得认知的重要手段,要具有长远眼光,重视长期效果。一是相关部门要做好生态核心价值观念的长期教育规划;二是生态价值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样,用正确生态价值观培养起的一代人,必然成为后世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也将会世代相传。其二,要重视宣传,宣传更偏重于眼前效果,既包括对党员干部的宣传,也包括对基层群众的宣传。由于党员领导干部是中央与基层群众之间的桥梁,因此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宣传既要重视中央精神的传达,又要使其深入理解中央决策的背景,了解政策的深层含义,以便其在工作中将政策落到实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基层群众身上,因此在群众中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十分重要。但要重视宣传方式和手段,要采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实际的方式进行宣传,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唯有如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世代中国人心中形成。

(二)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发展转型

首先,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作用。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就是一把 “双刃剑”,一方面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大发展,创造了以往几个世纪的财富总和;另一方面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到处浓烟笼罩、污水横流、土地沙化。特别是近现代核技术的发展,人们更是对科技产生了畏惧心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将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对立起来,任何妄想回归原始文明或农耕文明的想法都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次,正确理解发展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了一条“高投入”、 “高污染”、 “高能耗”的产业发展之路,不仅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而且极大地浪费产能。新型发展就是要科学发展,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的保护、环境优化和资源的合理及高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认识到科技是发展转型的动力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进步意味着人们不必单纯地掠夺自然资源,可以依靠科技进步生产替代品,也可以循环利用生产资料,减轻生态资源压力。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以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为基础,其中既包括生态型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也包括以生态文明为基本价值准则的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要以制度为保障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要最大限度发挥生态环境法律的效力。我国从1989年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时至今日已经先后出台了百余部与环境相关的法律,基本做到了 “有法可依”,现在的关键在于如何保证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保证所有破坏生态文明的不良行为得到严惩。二要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旨在全面推进对地方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要求,改变地方政府唯GDP至上的狭隘发展观,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将绿色GDP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目标任务,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三要健全基本的资源管理制度。控制开发力度,调整空间结构,建立国土开发保护制度,保证18亿耕地红线不变动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水源地免受污染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四要建立健全生态资源的市场化机制。绝大多数生态资源都属于生产资料,而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依靠市场机制反映资源的市场供求关系,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通过价格机制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五要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一方面要监管政府决策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另一方面要监管各个企业单位的行为是否破坏生态环境,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5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88.

[4]李宏伟.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J].前线, 2013(1):22.

[5]李新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J].宝鸡社会科学, 2013(01):21.

[6]牛建宏.新能源产业亟待由量增到质跃 [N].人民政协报,2013-01-15(B02).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