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释梦幻别具一格论小说——《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评介
2013-08-15毕宝魁
毕宝魁
作者系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清代小说评论家王希廉曾经说过:“从来传奇小说,多托言于梦。”这句话,一语道破中国古代小说中梦幻频出的实质。梦幻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小说家常常巧妙地将其换为艺术表现方式,以此刻画人物内心,构成情节转换。由于人们都有梦幻的经验,所以这种表现方式为小说家们所经常运用,在明清文言小说中更是屡见不鲜。但是,将梦幻现象与文言小说融而为一,进行综合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尚未多见。张桂琴博士的《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对明清各类文言小说进行整理,以涉及梦幻的传奇小说、笔记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明清时期的文言小说与梦幻现象的关系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作出了一番独到的诠释。
一、新颖独到的选题
古典小说的研究可谓夥矣,然而将古典小说与母题学相结合进行研究,还是较为新颖的一种研究方法。《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可谓这一方面的开先河者。对于梦幻小说的研究,虽有学者提及,但缺乏系统的研究,该书最为突出的学术见解便是将文言梦幻小说作为一种类型,系统全面地加以阐释,这与文言小说所特有的主体意识相关联。这一选题,新颖、大胆,富有创新、开拓意识。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不同,文人的主体精神更加突出,因此,梦幻也就成为文人借以抒情言志的重要方式,由此而构成的小说其抒情性、表现性亦极为显明。这正是作者认识把握文言小说的一个独特角度。全书共7章,章章阐释角度不同,但始终围绕文人的主体意识、心理指向进行诠释。如在谈到文言梦幻小说中多“科举得第”现象时,作者指出,“文言文梦幻小说中的科举梦真实形象地刻画出了科举重压下的读书人的变态心理,这些小说中塑造出的艺术形象的价值往往远远地超出了作者艺术创作时所期许的范围,它们提供的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毒素腐蚀下心理状态的变化流动”(第113-114页);在分析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的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时,指出“在这一世界中,梦幻被形式化,作为故事的框架,任意地装入现实社会的或作家个人的心迹,作为文学幻想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融化在小说创作中,从而摆脱了现实规定性的束缚,在个人精神的审美领域中获得了绝对的自由,并藉以观照现实世界,抒写人生苦乐,出脱个人的内心隐秘,达到了虚与实的巧妙互渗与浪漫幻设”(第178页)。作者将明清文言小说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时空坐标上,采用的跨文化、跨学科的“融通”方式,不仅使明清文言小说的研究更加清晰,而且具有了进一步扩展的潜力和研究活力,显示了深远的学术眼光。
二、开阔延展的视野
梦幻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梦幻与文化、艺术、文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文学作品就是作家的白日梦。梦幻的世界是纷繁多彩的,文学的触角更是无所不及,将两个庞大的体系合二为一进行研究,这需要极为开阔延展的视野。
《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一书,突破了传统小说研究对研究本体的孤立关注,而意图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发生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在与其他相关范畴的比较阐释中,凸显文言梦幻小说的审美价值及艺术内蕴。这突出体现于其所阐释的各个层面,如在“范型”研究中,作者在大的梦幻框架之下,运用母题学理论,把梦幻小说中广泛存在的、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因素”加以考察,深入分析了“人生如梦”、“离魂”、“艳遇”、“果报轮回”、“游冥游仙”等各母题与梦幻的关系,厘清了这些母题的渊源与嬗变,揭示了梦幻小说所具有的丰富的历史与社会的内蕴。在“叙事模式”研究中,作者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结构三个方面,论析了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的叙事方式,并总结出了文言梦幻小说叙事方式的发展过程。
虽然人人都会做梦,但文人的梦幻,尤其是深受儒家思想濡染的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梦幻,往往承载着文士对现实社会、对人生、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因此,作者在分析明清文言小说的审美作用的时候,从心理学视角入手,论证了明清文言梦幻小说是“创作主体通过文学作品将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和情绪欲以宣泄和释放,使原先紧张状态得以缓和,心理重新达到需求的平衡,重新产生快适的感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文言梦幻小说可以很好的借助梦幻外衣的包裹,借以宣泄疏放文人内心的纠结抑郁的负性情绪,从而使欲求趋于平衡,满足心灵缺失的补偿与慰藉”(第189页)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文言梦幻小说的创作主旨和它的审美作用。在分析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的文化内涵时,作者又从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以及文化发生学角度,阐释了明清文言梦幻小说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作者不仅仅局限于横向的综合研究,于明清文言梦幻小说自身的纵向发展也进行了辐射研究,分析了明清文言梦幻小说对现代文学和周边国家文学的影响。作者正是在这样广阔的阐释视角下,打破了既有的研究定势,对明清文言梦幻小说进行了深入的全面的论述,拓宽了思考的广度,为读者提供了耳目一新的诠释。
三、别出心裁的见解
梦幻与文学,均源于生活,实质是文人学士对人的生命、人的社会生活的体验,是作家在文学创作虚构时,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形象思考。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于文学与梦幻的关系、文学中的梦幻现象的解析由来已久,研究甚详。中国文学受“不语怪力乱神”、“发乎情、止乎礼义”思想的影响,梦幻文学似乎一直未成气候,对梦幻文学的研究也就未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梦幻与现实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在梦幻与现实的转换中,梦幻与觉醒的对照中去表现人生,领悟人生。《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一书,发掘了梦幻在文学创作中的“原动力”,从深层心理论证了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的价值所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如在分析明清文言梦幻小说中的“梦幻人生范型”时,提出“通过文人的创作,在现实与理想、尘世与幻境的强烈对比中融进了作者的哲学思考,从而超越了政治和宗教的层面,成为一部阐释人生哲理的形象教科书。文人利用这种范型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在人生如梦的感触中将自己的落魄境遇、用世志向、刺世之心和政治理想宣泄出来,展示其对人生社会哲理的思考”(第79页)。在谈及明清时期多文言梦幻现象时,作者提出了其原因是“文人士人挚笃地相信‘学而优则仕’,到头来却发现在饱受了‘被关在仕门之外’的痛苦后,自己仍无法在仕途存身。于是,他们迷茫了、懵懂了、彷徨了。···在经历一番番对理想的疑问和对灵魂的思想拷问后,文人涅槃了,他们浴火重生,以文字作为对抗现实的匕首与投枪,借助梦幻的盾牌,冲出了一条新的实现自我的血路”(第210页)。同时“作为一介儒生,虽然难以经天纬地地扭转时局,但是以笔为刀,以文为剑,挥动文笔,割除弊端,这正是儒家文化给与文人的濡染。然而风雨如晦、动辄得咎的现实使得文人难以直接地倾诉自己的政治见解,借助梦幻掩荫而隐喻式的抒发,则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第302页)。明清小说中多诗词,这是学者们大多关注到的一个普遍现象,研究者多认为这是一种“炫才”观念。本书作者结合明清社会科举境况以及文人学士的生活状况,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抒情文学是所谓“正统”文学,即使在小说创作极为繁荣的明清时期也不例外。作为文言梦幻小说创作主体的文士大多工于诗词,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的诗词才情却无法自由驰骋、任意发挥。故而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他们往往将诗歌的韵味或者直接将诗歌移入小说,使得文言梦幻小说具有了诗词的意境。”同时指出了诗词对于小说在艺术审美方面的作用,“这些空灵淡雅、充满诗趣的作品,注重情节与感情的交织融合,使小说具有了丰厚的蕴藉美,大大提高了文言梦幻小说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第188页)。
总之,《明清文言梦幻小说》所阐释的,不仅仅是一种研究者尚未系统关注且全面论述的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走向开放的年轻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性的开掘,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研究领域,标示了一条新的研究方向。当然,该书中也有些许观点带有作者个人浓郁的主观认识,表述的不是非常充分,还有可斟酌的余地,但仍不失为具有启发性的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