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2013-08-15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专业

谢 天

(大连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艺术类的高等教育,或者划在艺术类中,或者划在工科类中,在高等教育里犹如沧海一粟,规模小、发展慢,社会和学校也是一直不予重视,因此艺术类高等教育尚未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目前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学科安排不是十分合理,组织教学形式、结合市场、学生、学年等元素及教学模式等组织不够,目前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政策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术类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没有体现出“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的特色,因此培养的人才不是特别符合市场的需求,导致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

通过近几年的社会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分析,发现社会大量需要的还是在第一线的实际劳动工作者(设计师、工艺师、买手、跟单员、艺术搭配师、形象设计师等)。本课题组对近三年大连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情况做过调查和统计,2009届、2010届、2011届3年毕业生共计568人(环境艺术设计方向177人,装潢设计方向165人,服装设计方向114人,新媒体设计方向112人),其中在规模以上企业就职223人占39.2%,在中小型企业就职286人占50.4%,其余59人为自由设计师、自主创业者、就读研究生、出国等情况占10.4%。调查显示,辽宁省其他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就业情况大体相似。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就职于中小企业及自主创业等其他途径,收入虽然不低,但福利及稳定性不强,这些虽然和创意行业的现状有关,但仍值得我们深思。

另一方面,从接近100%的就业率可以看出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是很大的。那么社会需要什么知识结构类型的毕业生呢?课题组调研了一些创意企业总经理、设计总监、首席设计师等创意企业人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艺术、技术都能独立工作的毕业生是最受欢迎的。大连思凡服装服饰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周红女士的话最有代表性:“我们喜欢招聘有技术实践能力毕业生来企业工作,企业中岗位很多,但是纯粹创意设计的岗位则不多,大部分设计工作都需要设计师具有良好的技术实践功底。有的设计师不喜欢、不会做技术工作,他们以为那是工艺师的事,但是没有技术的支撑设计就可能是空中楼阁。很多设计师喜欢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做好技术工作,认为辛苦,而技术全面的设计师则在企业工作踏实专注、能吃苦、肯钻研,表现出了很强的工作能力。这就是企业需要的设计师——既是设计师又是工艺师。”

中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要充分了解国内、国际行业需求与国际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动态,探讨研究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并以此为借鉴制定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方案。分析我国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重设计轻实践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当一个有学问的人依赖书本、知识和权威,借着它们以获取了解,那么他便是愚蠢的。”[1]他是说,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而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读书,考取功名,对技术实践工作不太重视。很多人认为,实践动手能力是一线工人的事,而设计才是自己的专长,殊不知实践是艺术设计的一部分甚至是其基础之一。

第二,人们喜好省心,惧怕麻烦和辛苦。师生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的畏难情绪,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既麻烦又辛苦,教师劳心学生更是劳力。艺术设计课程大多是以纸面或者电子文件的形式完成的,教师省心学生省力,皆大欢喜,实践课程的设置当然是越少越好。

第三,实践条件不足。首先是中国高等院校资金紧张,对实践场地、设备投入不足,艺术设计专业在综合类高等院校中相对处于较弱的地位而不被重视,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投入更少,造成除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工作外没有更专业更上层次的新设备可用。另一方面是企业的不配合。中国的艺术设计类企业大多规模小、专业方向性特别强。造成了这样一种现状:单个企业可提供的实习面较窄,可接纳的人数较少,还有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不情愿为学生提供实习方便,这也许是企业的无奈选择。现实是实践条件不足,而艺术设计专业又有很多课程需要亲临企业的设计、施工现场去动手操作实践,这个矛盾已经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短时间内解决也不现实。

二、艺术设计行业与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一)当前艺术设计行业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市场艺术设计行业品牌竞争激烈:(1)优势品牌成为市场的亮点。一些具有优势的艺术设计企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日益成熟和壮大,逐渐成为行业中的领头羊,也成为艺术市场的亮点。如一些名牌家具公司、服装公司、平面设计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动画公司等,但是大品牌不多。(2)产品日益丰富,品牌增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市场艺术设计行业品牌众多,其中大多是小、微企业,虽然实力弱也极大的丰富了市场。(3)外资品牌在中国艺术设计市场依然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例如动画行业的美国华纳、梦工厂和福克斯,服装服饰行业的迪奥、夏奈尔、ZARA、LV,建筑装修设计行业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KAINDL必美、grzywinski+pons设计事务所、英国的百安居公司,平面设计行业的21TORR GmbH、25 records、afterlab、AKADEMIKS、Anatomique-Edition,等等。(4)我国艺术产业资源迅速向大企业流动,大企业队伍壮大的同时,生产规模并未扩张,反而呈现收缩趋势,企业发展方向已经由追求规模效益的成本路线转向谋求高附加值的效益路线。(5)受到政策、成本、市场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特别是生产、施工、加工型中小企业遭遇生存危机。相应的艺术中小企业队伍逐年扩大,但向纯设计类企业流动的趋势明显,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待遇不高,再有就是设计师的价值不易得到实现。可以说艺术设计行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日益增多,艺术、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二)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素质现状分析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为本专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但是生源整体素质比前些年明显偏低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突出的问题。由于当下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人数扩大而生源则明显减少,造成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呈现的普遍特点有: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学习热情不高,吃苦精神差,喜欢享乐,对社会回报期望值明显偏离现实。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假象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我们:每年的艺术设计专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时,无论是省考还是校考都是报名者众多,队伍排得很长,我们也许就此认为生源数量巨大。仔细分析,这种现象是有其现实原因的:中国考生的传统是理科成绩不好就考文科,文科也考不上就考艺术,因为艺术类专业的文化分数线要低很多;在升学的激烈竞争中,文理科成绩都不好的考生,就此找到一条捷径——学习美术,它不是特长而是专业,并且还是捷径专业。当然,考生中也有很多人属于真正爱好美术,并且有较高艺术天分的,但整体看,生源质量不高。

(三)教学目标比较与分析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B·S·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情感、技能”[2]。其中知识、技能目标在评价时候比较容易把握,而情感领域的目标较难,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将布鲁姆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分成了单纯知识传授和技能教育,把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虽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占一定的比例,但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再则,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差距,这与课程设置有着较大的关系。很多院校不是按照设计专业的逻辑、结构的需求,而是根据现有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来安排教学方案和课程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选修课、理工科等交叉学科的课程教育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分析

经调查,我国各个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所开的教学设置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三大块:艺术类课程、技术类课程以及糅合了以上两种课程的实践类课程。通过对辽宁省十余所高校的调研后发现也有较大出入的地方,首先,开设课程的课时量不同,比如个专业方向的主题设计类课程,有的开设144课时,有的开设156课时,有的开设168课时,有的开设220课时,最多的开设了340课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社会岗位需要、学校环境、师资等条件后,多少课时量合理,没有一个科学的分析与研究;再者,对于每个学期要开设的课程,各个高校也不一样,根据知识技能结构和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规律来看,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结构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安排在哪个学期上,上哪门课程,直接关系到最终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各个院校在课程顺序安排上是不一样的。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包括这些主要内容:专业基础课——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史论类课、专业方向效果图技法、专业方向结构课、专业方向技术课(制图、施工);专业方向课——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主题设计、课题设计、实际或模拟制图及施工实践;专业选修课——艺术设计专业的边缘交叉类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考察、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国各高校艺术专业对这四类课程的设置比例各不相同,有的偏重理论知识,有的偏重动手实践操作,还有的对艺术类边缘交叉学科更为重视一些,从整体看,体现为实践类课程偏少而且执行力度不够,对理工科等交叉学科的课程更是设置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设置。

(五)教学组织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按照大纲和课时数比重组织教学,组织工作主要围绕课的类型、结构、场地设备的布置等,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掌握理论知识为目标去设计一堂课,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训技能教学为辅。由于教学内容繁多,课时有限,各科目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体系,仅仅是根据科目的个性特点拟定教学计划,过分强调各科目的独立性,忽略了各科目之间的相关性。受课时的制约,学生只能上统一的内容,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重视,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组织练习方式等都被一一地禁锢在统一模式中,根本体现不出“因材施教”。还有就是高校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少,相互观摩少,信息交流少,人为的割断科目间原本存在的内在联系。忽视了自身课程特点,不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形式仅限于课内教学,而忽略了课外技能实训、校企合作单位的联系。随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在教学中应重新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与校内外实训有机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新组合上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六)教学手段和方法分析

教学手段是指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教和学所用的工具或设备等;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在教学手段上,绝大部分课程仍然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学生学,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手段中逐渐得到了加强。在教学方法上,艺术类课程教学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学生成为配角,成为课堂上的听众,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使学生不得不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学生的思考时间少,独立自主的机会少,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变成了教师成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式训练,违反了高职教学规律,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开发不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单向、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高。已经跟不上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七)评价内容与方式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由于教学内容较多,项目复杂,类别繁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各门课程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教学评价与检查,所以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评价五花八门、不尽相同。艺术史、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学习评价内容为理论考试或论文形式;美术设计基础、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效果图技法、主题设计等课的评价内容为平时作业上交数量和作业质量;工艺、施工操作等课程的评价内容为上交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课堂表现、出勤等。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理论知识的评价、平时作品的评价最多。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评价相对较少,而且只是在工艺类课上体现技能评价较重视,总感觉在学校掌握书本理论知识,有理论素质了,技能到工作岗位再实践也晚不了。导致上到教师下到学生都不重视技能学习,大部分教师都将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弱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的评价片面。传统的考核一般是单纯的理论应试考核,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出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评价机制陈旧,考试形式单一,许多学生平时不用功,考试前临时突击,卷面成绩照样很好。这样的考试结果,失去了它的教育性和公平性,对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工作,有害无利。

(八)高校艺术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多数院校师资队伍参差不齐:1.师资队伍来源的复杂。中国很多艺术设计专业都是由并校前的几个学校的美术、工艺美术、艺术专业等组成,大部分新教师基本上是直接从院校毕业招聘来的,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企业生产经验,缺少必要的社会岗位工作能力。因此,在专业知识面上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给专业设置调整与改革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教师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有些质量不高,与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2.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经调研,中国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学历比例为:本科毕业占51%,硕士毕业占48%多一点,博士毕业生不到1%。由于并校前很多学校是培养大专生,而现在基本都是本科院校,所以教师队伍学历高层次就明显偏低。其中,正高职称占6%,正高级职称比例偏低,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尚未形成。3.由于大部分教师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其所受的教育主要是从以学科体系为主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技能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过程,实践技能较差,不能完全胜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师资队伍的要求。4.由于教学需要,各高校均从企业外聘了一些企业技术人员补充教学,经过教学反馈的信息,发觉这些外聘教师均为某一领域的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现场复杂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能指导学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且本人又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好评。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课题组经过调研、比较、分析后认为,执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可行的出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变配角为主角,从设计构思到产品完成的每道工序、每个步骤都经过观察、思考、分析、探讨,然后再动手操作,学生就会明白理论与实践要具体结合,就能懂得变通调整,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顺利完成这一教学改革,需要做下面几个工作: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

从理论与实训分开教学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是个严峻的考验,必然要求老师在理论和实习指导教学上做到合二为一。但目前讲授理论的教师对实践操作生疏,而实践操作教师对理论讲授不太顾及。因此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素质作风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该培养、使用和鼓励“双师型(教师、设计师)”教师。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关键,美籍华人教育学家柯领的话值得我们深思:“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学科教学专家,要热爱与尽可能精通所教学科的内容,并深入体验与掌握‘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学式、讨论教学式、活动教学式、实践教学式、综合教学式’这六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结合教学内容能灵活应用……”[3]。

(二)实训硬件条件的突破

由于受资金、教学空间等的约束,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场地和设备不足,严重制约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在过去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教学中,实习设备准备不足对硬件配备不足与理论教学矛盾冲突不明显,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要求“教、学、做”一起进行,理论的讲述必须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要求实习设备与理论知识完全匹配。所以硬件条件的完善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

(三)加强师生对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的理解

“一体化”教学是通过科学的组织教学,使学生掌握艺术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教学模式。它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室与实训场地、实践指导教师与理论教师完全深度融合,而在具体实施过前及实施过程中,要求师生充分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避免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老师分开,造成教学出现脱节现象,甚至互相推卸责任,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充分了解每个教师的特点,在暂时没有那么多“双师型”教师可用的情况下,做好设计教师与技术教师的共同备课和教学衔接工作。

(四)不可矫枉过正,过分强调技能,忽视理论指导,造成作坊式教学现象的滋生

在刚开始执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时,由于师资、硬件建设、教学管理评价等不成熟,教学目标不规范,督导不到位,在运行中容易出现过分强调技能,忽视理论指导,“不管理论掌握如何,只要会做就可”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现象容易出现,不用知道为什么,只要知道怎么做,教师只指导操作,学生对所完成的任务,照葫芦画瓢,不问其原因和目的。由于历史原因,教授工艺技术的教师接受新事物的热情低,创新能力不强,理论性不较差,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强,因此可能会出现培养的学生过分依赖实物,对工作理解力度不够,创新能力差的问题。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田蒙说:“我们所训练的,不是心智,也不是身体,而是一个人,我们决不能把两者分开。”[4]因此,追求丰富的个性,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十分重要。

[1][印]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3.

[2][美]B·S·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87.

[3][美]柯领.追问教育的本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73.

[4][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43.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专业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星.云.海》
《花月夜》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