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外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增效策略
2013-08-15徐福文
徐福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外语学院,江苏 无锡 214031)
外语应用能力是我国现阶段人才8 种职业核心技能之一。专业人才的外语水平往往决定着涉外经济文化领域各种组织机构国际化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持之以恒地加强外语特别是通用语种的教育,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整体外语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国际化浪潮中我国专业人员参与生产、研发、营销、流通、服务和管理等各产业领域的广度与深度正在迅速拓展。但同时在一些关键产业和领域专业人才外语水平却又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和升级的瓶颈。如在服务外包领域,我国承接欧美国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能力与层次远远落后于印度、菲律宾等具有英语优势的国家,劳动者的外语水平也正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成为“世界工厂”,而印度却成为“世界办公室”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进,外语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和战略价值将日益凸显。高层次,多元化的外语技能需求也必将在我国外语教育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入的变革。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一线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外语教育的成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与效率。本文将从分析当前影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因素为出发点,探讨和分析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应用语言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出一些提升高职外语教学质量的一些可行策略和建议。
一、外语语教学过程的影响因素
Brown(2000)把语言教学过程归纳为对六个方面核心问题的解答,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到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学的内容及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的环境及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与动机。Stern(1983)在其所著的二语习得经典著作《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提出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主要围绕四个核心概念:“语言”(支撑语言教学的语言理论),“语言学习”(从教育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视角对学习者及学习过程的认识),“语言教学”(从教育学视角对教师角色及教师教学行为的认识),“语言教学环境”(语言教学过程所处的社会及教育环境)。我国学者李如密(2003)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的定义框架后把教学要素归纳为教学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运行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和教学环境等三类要素。外语教学是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与方法、外语教学环境等因素系统互动的过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考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师因素:在正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根据教学内容、方法、目标与任务等要求完成多种不同的角色任务。教师的专业教育背景、外语教学理念及技能和性格特征等都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是学习者因素:学习者是语言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参与者。学习者的教育经历及社会背景、认知心理特点、学习风格与策略、学习投入程度都会影响学习活动的成效。
三是内容与方法因素: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其与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契合度是外语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
四是教学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宏观社会环境以及校园、教室所处的具体物质及人文环境对外语教学构成的促进及阻碍作用等都会影响外语教学质量与成效。
上述四重因素对外语教学过程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深入分析在特定教学环境下外语教学活动进行的各种参与要素并从中发现起显著消极或积极作用的因素即有可能找到提升外语教学质量的瓶颈因素及改进策略,这种探究过程的成果往往会成为外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果从外语学习者的人数和平均外语习得水平而言,我国或许是国际化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高校是为各级各类人才涉入国际化大潮的最高平台,但遗憾的是不同层次高校并不一定能为学习者提供让他们在国际化职场空间翱翔的坚强翅膀。本科院校毕业生有更多机会谋求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职场拼搏,但高职院校毕业生并不能因为院校层次较低而避开国际化大潮。生产、研发、营销、流通、服务和管理等各产业领域一线岗位都会对劳动者提出从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的素能要求。改革开放之初,一个工厂可能会因为没有中文版设备说明书而停工停产,而如今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规模大小不一的私营或国有企业都会有比较频繁的国际贸易或合作业务。职业院校必须担当起让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满足不同程度国际化岗位素能要求的任务。审视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现状,概括起来目前主要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一)外语技能的价值及功能定位不清
外语历来是我国各级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外语技能的价值和功能定位模糊不清。蔡基刚(2012)认为外语教学界急需认真研究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层次外语学习者在国际化背景下对于外语知识技能的差异性需求,并依此制定实用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方法及测试体系。如果外语技能在高职院校的价值及功能定位是通用职业技能,那么我们则可以沿着传统的外语教学轨道继续前进。而如果将外语技能视为高职应用型人才(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国际旅游、软件服务外包等)专业技能的构成要素或专业特殊技能(国际化、信息化技能),那么从教师教育、教材内容、教学设计到教学组织及考核测试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较大的改革和调整才能适应这种学习需求。高职院校教学部门应当深入分析外语技能在不同专业中的价值及功能,由此确定多样化且针对性较强的外语技能培养体系,并在上述各相关教学要素领域提供实现这一体系的条件、资源和效率保障措施。部分院校让外语能力不过关的教师或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外语教师教专业外语,都会因为与学生学习需求频道错位而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外语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
外语技能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中的价值及功能的不同定位,会对外语学习提出多样化的需求和目标,因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都有所不同。高职外语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包括专业及学生个体两个层面。专业层面是指外语教学的目标及内容要与专业目标岗位群所需外语技能达到合理广度和深度的契合;学生个体层面是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程序都需摈弃“大锅饭式”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教师应密切关注个体学生在完成具体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差异化帮助和指导,真正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在设计上述两个层面具有针对性的同时,还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活动相对于教学目标的实效性,即在单位课时内,学生群体与个体均要达到相应的知识技能学习目标。在高职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更多注重的是程序性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学习成果目标的实现。
(三)外语教学过程未切实确立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在我国各层次课堂外语教学实践和教师职业技能中,“以教师为中心”始终为“传统默认教学模式”。在当前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传统教学思维定势、班级学生规模、教材默示教学方法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模式等都是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的限制性因素。确立学习者的中心地位,不仅意味着教师需分配更多的教学时间来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提供帮助,确保学习活动有效进行,并让最大范围的学生在最大限度上达到具体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行为和需求,“学什么、如何学好”比“教什么、如何教好”更加重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不再是教师给学生这种知识容器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作学习并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
(四)外语教学领域对信息化时代的回应迟缓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于外语学习众多相关要素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程度,远大于以往某种新的语言学、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所产生的冲击。但外语教学领域似乎还未对这些巨大变革作出应有的回应。回顾外语教学法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出外语教学相关的支撑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以及宏观社会历史背景都会推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与创新。美国学者 Brown(1993)和 Kumaravadivelu(1994,2001)对于流行的“品牌”语言教学法的普遍适用性提出质疑,同时对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实践提出了应对策略。“后方法”视角Richards(2001),董金伟(2008)提醒我们试图创新一种超越具体教学环境的普遍适用的“最佳教学方法”是徒劳的。尽管比较流行的交际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等方法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毋庸置疑,但将这些方法置于当前21 世纪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坐标中我们立刻就会发现许多不合时宜的方面。
从外语学习资源来说,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外语学习者可以获取到的语言素材和资源十分有限,院校之间外语教学资源和条件也相差悬殊。而如今每个学习者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搜集获取海量的外语文字及音视频资源。丰富便利的外语学习资源已经使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笔者最近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对于除课堂教学以外主要的英语学习渠道,166 名高职学生中练习口语和上辅导班的分别只有9.9%和5%,17.9%的同学练习听力,23.3%的同学选择英语读物。对这一问题的应答最令人意外的是43.9%同学通过观看英语影视剧学习英语,这一方面反映了多媒体时代外语学习者逐渐远离纸质书籍而选择多媒体素材进行课外学习,另一方面也提醒外语教师急需对惯性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这一转变必将会对英语教学的许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对外语学习者而言,影视剧类多媒体学习素材在培养外语学习兴趣、模仿标准的语音等各方面都有传统教科书难以匹敌的优越性,对外语教师而言,如何引导学习者充分利用影视剧等多媒体外语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也成为实施教学改革的一条出路。
从教师角色来说,外语教师作为语言信息提供者的权威地位已经大大削弱,教师的语音示范作用可以通过各种音频、视频资源取代。牛津、朗文等权威的辞书出版机构提供的网络词典等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外语教师传授语法词汇等知识的权威作用。因为就个体学习者而言,教师在课堂所提供语言知识信息的充分性、针对性和权威性方面,与上述权威的网络电子资源还是有差距的。信息化为外语学习者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习者完全突破传统外语学习渠道以及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时代的外语学习者在达到一定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后,即可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外语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节奏),直至达到学习者个体需要达到的目标。在语言学习资源丰富便利的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角色、任务、教学程序和方法、学习者吸收语言知识的途径和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必将孕育出符合这些变化、顺应外语教学要素新特点的新教学模式。
三、高职公共外语教学的增效策略
“费时低效”现象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仍是难以破解的一个难题。一些院校削减课时或降低部分专业外语教学要求的做法更使这种情况恶化。要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外语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教学内容及目标的需求导向
外语教师及教学部门要根据各专业人才目标岗位群对外语语种、外语技能类别和水平的价值功能定位确定外语教学内容和目标。如对日软件外包企业会要求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的人才具备基础日语读写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则要求学生具备在饭店前台及餐饮服务岗位用英语与国际游客交流沟通的能力;电子技术专业学生需要的外语技能则是专业技术文献资料(说明书,操作指南等)阅读能力和简单的口语交流能力。在分析不同专业人才的外语技能需求基础上,应当逐步建立起多语种、分层次、分知识技能领域、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外语课程体系,为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及职业岗位技能目标搭建起一个系统而又灵活的外语技能训练平台。国际化进程的深化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会更快推动各层次专业人才进入国际竞技场,在设计研发、生产流通、营销服务等领域与国际同行平等竞争。外语教育界不能坐井观天似的把目光聚焦在校园内、工厂车间来臆想外语技能对本土化、区域性专业人才的价值与功能,而应该放开眼界考虑全球化、国际化职场环境对于外语技能的需求,建立灵活多样的外语技能培养体系。
(二)加大力度培养符合多样化外语技能需求教学的师资队伍
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外语技能的外语教师才能胜任外语技能与专业目标岗位群相契合的教学任务,高职院校现有外语教师中具备这一条件的比例极低,没有合格的师资而让外语不过关的专业教师或无相关专业背景的外语教师,担任专业外语技能课程,必然会陷入“费时低效”的困境。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养符合不同专业或专业群的外语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目前通过让一部分外语教师进修学习专业知识,或让外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强化提高外语技能都是比较可行的措施。
(三)教学实践中需注重目标导向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部分学生抱怨大学阶段外语学习提高有限、学习效率不如中学阶段。这种抱怨背后隐藏的原因是中学课程教学在注重程序性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加强调成效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往往使师生两方面都放松了对学习活动成效性目标的追求。在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掌控单位课时内是否按计划完成了教学活动及任务,而不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效。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必须摆脱教材默示的教学流程和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教学内容及程序。
(四)课堂教学中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程序及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易说而难做,教师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视角设计和组织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师需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认知心理特征及学习风格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时代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和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五)外语教学实践既要勇于改革创新又要坚持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
当前,高职高专在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方面正在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新理论、新方法,其中诸如“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等理念与外语教学方法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但同时以工科高职教育为参照的一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外语教学不具有适用性。外语教师在某些情况下会主动或被动地削足适履,生搬硬套工科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一些违背外语教学基本规律的新方法,新模式。教师不是根据外语教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以及实际外语教学过程相关的要素特征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而是用各种流行教学理念标签来对外语教学贴牌包装,结果是许多名实不符的新方法、新模式层出不穷,而课堂教学依旧费时低效。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渐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起点不同、层次各异的外语教学体系。各类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取得了显著提高,但在各行各业中我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还十分有限。在一些产业领域,劳动力外语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阻碍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外语教学肩负着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国际化劳动者的重任,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必须认真审视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化解消极因素,稳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我国各项建设任务培养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胜任国际化职场环境工作任务的大批劳动者。
[1]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man,2000:2-14.
[2]Stern H H.Fo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35-50.
[3]李如密,苏堪宇.关于教学要素问题的理论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3(9):10-13.
[4]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1):69-76.
[5]Kumaravadivelu 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TESOL Quarterly,1994(1):27-48.
[6]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 [J].TESOL Quarterly,2001(4):537-560.
[7]Richards J C.&Rodgers T 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244-255.
[8]Richards J C,Renandya W A.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an Anthology of Current Practic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9-25.
[9]董金伟.后方法视角的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