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013-08-15张婵
张 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工程系,广东 广州 510300)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管理型向创新型转变,是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面临着从传统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向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应具备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在社会实践中敏锐地发现新问题,科学地分析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从发现、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新方法,创造新成果。
一、坚持以人为本,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将人本思想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方位和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发现、发掘每个学生所具有的智能特征和发展潜质,并根据学生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合适的培养模式。意大利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奥·梅内盖蒂创立的本体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一种天生的智慧。这种智慧有益于同环境的互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现代教育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培养对象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他们之间只有智能的结构类型不同,没有智能的高低之分。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有的智慧,也是人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最原始的动因。有人说,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本体心理学认为,由于许多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人的直觉及其天生的智慧很大一部分都丧失掉了。如果找回失去的部分,人就能获得成功。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回失去的部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导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它既强调了教育指向的针对性,也强调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实际上也是指人的智能有不同的类型,各种类型的人才都应该给予平等的教育。《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的作者姜大源通过自己多年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发现,“个体所具有的智能类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形象思维。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主要能倾向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性、设计性的专家,而主要能倾向为形象思维者则可成为技术性、技能型、技艺型的专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不同形式,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发展的结果,也都有可能诱发思维者的“灵感顿悟”。这种顿悟的灵感很可能就是某种发现、发明、创业、创新的突破口。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个体智能倾向是多种智能集成的结果。这种智能倾向所呈现的智能类型有着极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能倾向为抽象思维者,可以培养成创新型人才;主要能倾向为形象思维者,也可以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的不同,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牛顿受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启发而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受开水热气冲动壶盖现象的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是大师们留给我们的最生动的事例和最深刻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偏重于概念的灌输,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偏重于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的训练,忽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及其他能力方面的开发和培养,致使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枯燥、乏味和抽象、难懂的现象,也使学生养成了一种只知死记硬背、懒于思辨质疑的习惯。高职院校要依据学生智能类型的特点,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传授等各项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索、勇于思辨、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注重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坚持工学结合,锻造学生的创新个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工学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好形式。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已开始注意改变历来传统的学校教育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重专业课程,轻公共课程;重分科课程,轻综合课程的现状,加强了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创新型个性发展。人的个性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个性如何,往往影响到一个人的思想方法、道德修养、处世态度、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办事风格、工作作风、社交能力、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创新型人才应该有怎样的个性特征呢? 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征应该是:在思想方法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因循守旧;在道德修养方面,敢担社会责任,乐于奉献,不计较得失;在处世态度方面,善于接人待物,敢为人先,不谨小慎微;在性格特点方面,目标意志坚定,自信心强,不盲从跟风;在行为方式方面,勇于标新立异,执着追求,不拘泥俗套;在办事风格方面,善于发现问题,分析解决,不回避推诿;在工作作风方面,尊重科学规律,开拓进取,不固步自封;在社交能力方面,注重择友从善,见多识广,不孤陋寡闻;在人际关系方面,善于团结协作,扬长避短,不自以为是。总之,一个创新型人才的优良个性是多方面集成的结果。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每个创新型人才的个性都十全十美,但这些基本内容也是应该具有的,且应有某个或某些方面超出他人的突出特点。一个人个性特点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更有后天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三部曲。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学识的良师,更是学生人格品行的典范。
四、坚持项目驱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项目驱动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推行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项目开发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是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教学项目组织教学活动。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加深了对书本知识中抽象概念、原理的记忆和理解,学会了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整合、重组、运用和创新。在学生的头脑中,基础理论知识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做得来的项目实体。
(二)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在完成项目计划、设计、实现、评估的过程中,必然要复习课本知识,还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图书等资料,进行自学自研,更要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自研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生在项目小组有分工、有协作,小组内互相学习,共同研讨,集体攻关,使项目得以实现,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共事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项目驱动教学的实践,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也使学生更接近于社会实际,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比较容易实现自己就业岗位的选择。
综上所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有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这个培养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都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应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中心开展工作,为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2]蒋波.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J].百家论苑,2012(5):31-33.
[3]吴云.希望更多年轻人认识本体心理学——访安东尼奥·梅内盖蒂教授[N].光明日报,2004-08-20.
[4]孔丽丹.高校工科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