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方言土语的特点及书面用字探讨
2013-08-15唐树栋孟庆珍
唐树栋,孟庆珍
(1.山东省青州恒阳老年活动中心;2.山东省青州市实验中学,山东 青州 262501)
出于对青州方言土语的深厚感情和爱好,也为了使这一传承青州历史、风俗、文化的载体能够很好地记录流传下去,笔者自2006 年开始搜集青州方言土语,目前已搜集方言词汇、短语、谚语、俗语、歇后语近五千条。这些词语内容丰富,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同时镌刻着历史和时代的印记。在搜集、整理、记录的过程中,笔者还遇到一个如何运用青州方言书面文字,使之更科学、更符合规范、更生动贴切的问题。本文对以上几个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青州方言土语的特点
1.丰富多彩。
青州方言词语丰富多彩,仅方言词所涉及的词类,就涵盖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助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所有12 个类别。有些青州土话里的意思,字、词典里面有时找不到字音、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字、词来表示,只好另造一个字,这样的字已经造了近百个。打人的“打”,在青州土话里就有“撮、搧、拂、捘、拸、捶、摢、捣、抮、扌水、挵、抡皮锤”等十几个这样的意思。农村妇女训斥孩子经常说:“你找事芒我拸煞你汉!”就比“我打你一耳光”生动得多;“我扌水煞你”就比“我摔死你”更有力度。同样是这个“打”字,与不同的字词组合,就有了不同的含义,“打酱油”的打当“买”讲;“打水”的打当“担、挑”讲;“打井”的打当“挖、钻”讲;“打草儿”的打当“写”讲;“打食儿”的打当“寻、觅”讲等等。“胡来”、“胡闹”、“乱”这个意思,青州土话里词儿更多:“胡来来”、“胡闹台”、“胡粘粘”、“胡达达”、“胡捣蛋”、“胡儿粘鱼”、“胡儿马约”、“胡戳狗顶”、“胡愣根儿”、“胡果脑扫”、“胡打梆子乱敲磬”等,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用法。这些字词丰富了青州方言土语的表现力,在口语中被广泛使用。青州方言土语的地域性差异,使很多词语更加丰富多彩。“傻”和“傻子”在青州话里一般叫“嘲”、“嘲巴”;青州北部叫“绍道”;东部叫“二(lər)枉”,当然,还有“半嘲”、“半吊子”、“晕实”、“倒装”、“二半吊子”、“二百五”等叫法。还有数量繁多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在青州民间广为流传,涉及天文、地理、农事、气象、风俗、人生哲理、生产生活经验、待人处事、社会现象等诸多方面,使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增加智慧。
2.生动形象。
青州方言土语在表现人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不仅词汇丰富,而且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孩子望着大人亲叫“上头扑面”;两个人嬉闹叫“戳七闹八”;“三闹两闹”“闹恼了”于是就“抡皮锤”,打疼了肯定要哭,先“撇悠嘴”,再“搐嗒鼻子”,最后开始“嚎”。不高兴脸色难看叫“啷荡脸”、“曲戗脸”、“蹀躞脸”、“呱哒脸”;高兴了就“笑迷滋儿地”、“姿么悠儿地”、“唱吱悠儿的”,再高兴就“呲泄呲泄地”。谚语、俗语、歇后语在表现人的行为时就更生动、传神。“扲扲耳朵腮动弹”比喻的是裙带关系;“摁哈葫芦瓢起来”表现的是人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山神爷撵犸虎(狼)——神蹿溜狼蹿”更是把山神爷追狼的激烈场面渲染得淋漓尽致。有些歇后语特别善于运用两个相对的事物来阐述事理,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如大拇指粗,鼻孔眼细;张飞的眼大,田鼠的眼小,两种相对的事物用在歇后语“大拇指头抠鼻子——一点空也没有”和“张飞拿溜个地貔子(地老鼠)——大眼儿瞪小眼儿”里来表现“没有空”和“面面相觑、无可奈何”,可以说是令人叫绝!青州的先人们在创造动物名称的词汇时,特别注意表现动物的特点和动感。蛾子青州话里叫“扑拉蛾子”,看到这个词时,我们就仿佛听到了蛾子翅膀“扑拉扑拉”的抖动声;“乌英哇(蝉)”、“光棍儿多戳(布谷鸟)”、“咕咕喵儿(猫头鹰)”、“呱呱子(鸭子)”纯粹是按照这种动物的叫声造出来的词;那些在树上滴溜口当啷垂着的大袋蛾,用“吊死鬼”来命名真是惟妙惟肖;把那臭哄哄、让人作呕的臭椿象叫做“臭大姐”再确切不过了。生动形象的青州方言土语,在人们交流感情、增加凝聚力、感染力方面发挥了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
3.风趣幽默。
青州方言土语的许多字词、短语、谚语、歇后语幽默风趣,使人在轻松诙谐中得到启示。人们忌讳直接谈论死,人死了说是“老了”,死人穿的衣服叫“老衣裳”、“寿衣”。人去世了都要火化,过去的火化场都有高烟囱,所以青州人就把死形象地称作“爬烟筒”。类似的还有把在黑板上写作业叫做“爬黑板”;一不小心被人踩了脚,调侃为“大白天上脚(juě)楼”;走路或者爬山累得腿疼,说是累得“腿肚子朝了前”;看一眼不叫看一眼叫“瞧一鼻子”等等。一位青州农民平常下地干活没有功夫教育孩子,孩子犯过错误都记着帐,攒到下雨阴天的时候算总账,一块打,这就是歇后语“阴天打孩子——接就功夫”所表现的情形。这位农民老哥不懂教育方法,但珍惜时间,既往必咎,赏罚分明的做法却令人忍俊不禁。一些性格毛躁、风风火火的人办事往往不拘小节,但是到集上去截(买)布,没有时间叠起来拿着走,而是拖拉着走,让人看了肯定会捧腹大笑。“截溜块布来拖拉着——迭不地叠”,把这个青州第一大忙人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夏天盖房子时很热,光着膀子干活很正常,但有一位非要脱光了上房顶去“拧”屋脊,人们在“扁扯”他“嘲”的同时,也一定乐得呵呵笑,这就是歇后语“光着腚拧屋脊——对不住四邻”所描写的一位青州人。“杀倒树摸老鸹窝——玩保险的”、“八月十五蒸糕——趁早”等,都表现了青州人认真执着、可爱风趣的性格。
青州方言土语土气中蕴含着智慧,粗犷中显露出灵秀,在记录、传承青州历史、风俗、文化和表达青州人的思想感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一个丰富、鲜活的文化宝库,值得很好地发掘利用。
4.镌刻着时代印记。
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欠发达,人们无法像今天这样准确地预报天气,只能凭一代一代的经验积累,年复一年地观察天象来预测天气,像“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阴”、“云门山戴帽儿,长工睡大觉儿”、“早晨下雨当日晴”、“打了春的雪狗也撵不上”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相当于那时的天气预报吧。那时候没有化验设备,什么植物有毒不能食用,也只能靠经验去判断,因而这些谚语就显得弥足珍贵:“桃养人,杏伤人,李子行里抬死人”、“吃了地瓜吃柿子,作死不看好日子”。这些谚语在方言土语中占了相当一部分,它们口口相传,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外国物品也源源不断传入中国,像“洋火”、“洋油”、“洋灰”、“洋茄子”、“洋柿子”、“洋姜”等就是打着那个历史阶段烙印的词汇。解放前人们盼望的好生活就是:“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些都早已变为现实。上世纪70 年代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儿顺口溜:“支部书记嘣嘣嘣(拖拉机),公社书记一三零(卡车),县委书记帆布棚(吉普车),省委书记放光明(轿车),中央首长天上行(飞机)”,就反映了那个年代各级领导交通工具的现实状况。人民公社大集体的时候,作为农村“三级所有”最基层的小队,队长、会计、保管员都是掌握着人财物分配使用权的实权派。社员编的顺口溜,就反映了那时的现实:“惹着队长干重活,惹着会计笔杆子戳,惹着保管压秤砣,惹着挖大粪的两勺儿顶一勺儿”,权力的重要和滥用可见一斑。到了生产大队,支部书记的权力就更大了,可以说是一呼百应,说一不二,社员戏称为“土皇帝”。虽然是皇帝,有时候还是要和社员一样干活。有一句歇后语:“书记铡草——撅腚(决定)一切”,描写了一个不脱离劳动而又大权独揽的农村支部书记,非常生动形象。这个歇后语同时也反映了几十年来,农村基层党领导一切,支部书记说了算的社会现实和体制特征。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那时盖房子大兴“锁皮厅”,也就是外形象老式锁那样的房子。“锁皮厅”也就成了那个特殊年代里风靡一时、令人羡慕的名词。现在农村致富不靠种庄稼了,种药材、种蔬菜、种花卉苗木,“玩大棚”又成了时髦词汇。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许多方言词语像“碌碡”、“砘骨碌子”、“车务轳”、“浅鞋”、“裹脚布子”等将逐渐被淘汰,被人们淡忘,同时,许多新鲜词汇和语言也会不断产生,这是符合自然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好事。
二、青州方言用字探讨
流传了几千年的青州方言土语,都是口口相传,几乎没有文字记载。为了使人们了解、学习和有利于今后流传,把它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是必要的。用哪个字,怎样用,笔者总结了三种情况:一是有字照用;二是无字造字;三是字多筛选。
(一)有字照用
有字照用就是指现在通用字典(如《新华字典》)、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有的字词同时也适合青州方言土语,那就照用。有些青州方言土语中用的词语,听起来比较生僻,比较土,我们有时仅凭感觉判断它一定不是普通话里有的字,但结果在字词典中有。比如擤鼻子的“擤(xǐng)”很多人不认识这个字。人们经常感冒,感冒了鼻子不通气或者鼻涕多,要捏着鼻子擤一擤,比较平常、土的一个字,字典里就有。家家都包水饺儿,擀皮子时底下要撒一些面粉防止和案板粘连,这些面粉就叫“面醭(bú)”,这个“醭”在字典里就是白色粉状的意思。麻雀方言里叫“家岑鸟(chěn)子”,水桶叫“筲(shāo)”,土坯叫“墼(jī)”,把包着的东西伸展开叫“敨(tǒu)”,两臂平伸后两指尖儿之间的距离称为“庹(tuǒ)”,被风刮斜的雨叫“潲(shào)雨”,“扬风奓(zhà)毛儿”的“奓”,都是这一种情况。“钅生钅术(shēngshu)”这个词儿比较有意思,现代字、词典里没有,但《康熙字典》里有“鉎”、“鉥”二字,鉎是铁锈的意思,于是把金字旁简化,得到这两个字,比写成“生属”、“生术”就更贴切、更科学。
(二)无字造字
无字造字就是字、词典里没有的字造一个。造字时本着三个原则,一是参考普通话里同类字词的结构特点;二是尽量使用造字法多用的形声造字法;三是造出的字切忌繁琐,应当简单明了。“雨瓜雨拉(guā lá)”这两个字就是根据普通话里“霹雳”造出来的,形旁是“雨”,声旁是“瓜”、“拉”。同样,“脊月良”、“月果月皮”是参考了表示人体部位的胸、腿、脚、脸、腚等字的结构而造。青州方言里面表示动作的动词很多,造字肯定要用提手旁再加上一个声旁字。“扌水”这个字是“拿着东西往地上摔”的意思,它比摔更有力量,警告别人时往往说:“你找事儿芒我扌水煞你汉!”打耳光青州话里叫“拸(duō)”,家长教育孩子经常说:“再骂人,我拸煞你!”就比“我打你一巴掌”生动得多。“扌北(béi)、扌乖(guāi)、扌今(jīn)、捘(suō)、拂(fó)、扌刀(dāo)”等表示动作的字都是根据以上原则造的。月凸(těn)是胸部、腹部向外挺的意思,比如“我今天在街上遇见一位孕妇,月凸着个大肚子”,普通话里根本没有这个音节,更没有这个字,只好根据“腆”造出“月凸”这个字。有些嘴的动作就用口字旁作形旁,人吃饭叫“呾(dán)”,狗咬人叫“喢(cha)”,造出的字能充分体现青州方言土语的魅力,看到这个“喢”字我们就仿佛看到一只狗张着口,叫着,伸着长嘴把子,朝我们冲来,狗的嘴把子尖,牙也尖,动作极快地往肉里插,比起“咬”字来生动鲜活了好多倍。
(三)字多筛选
表示青州方言的字,有时会出现结构、字音、字义相同或相近的好几个字,感觉都不错,到底确定哪一个,政府也没有明文规定,让人无所适从。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反复研究、比较、筛选,最后确定一个最合适的。
1.尽量选用字音字义相同或相近的字。
用汉语拼音给青州方言注音不是很科学,考虑到大众化和通俗易懂,这种注音方法被普遍采用。在面对多个汉字音调选择时,尽量选择最接近青州土话的那个字。“了”这个字在青州话里面一般读阴平“līu”,比如“我今门儿去溜(了)趟王坟”,在阴平“līu溜”、阳平“líu 留”、上声“lǐu 柳”、“lìu 六”四个字中选择“溜”比较合适。毒药、老鼠药之类叫“硇(nào)子”,也可以当动词“硇人”,有的书中写作“闹”,我觉得用“硇”比较好,一是硇是一种矿物氯化物,二是与《白毛女》中杨白劳喝的卤水外形上有关联。青州有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五里堡子那闺女出俏——出山俏”,这个“俏”字把山村女孩泼辣、大方、爱美的性格表现了出来,比用“窍”字更带有感情色彩。像狼的方言“犸虎”,类似凉粉儿的食品“浃淹”,表示食物变质的“饲闹”等,都是考虑了事物特性确定的字。小时候经常到荷花湾的河沟滓泥中抓泥鳅,土话叫“泥沟钻”,有的写作“泥狗钻”,我觉得与狗关系不大,所以用“泥沟钻”较贴切。
2.选用多数人认同,书籍、媒体已经使用传播过的字。
多数人认同、使用就叫约定俗成,这种字顺其自然比较好。青州话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字应该是程度副词“岗”,它可以修饰形容词,像“岗好”,“岗着热”,“岗着和”,相当于潍坊话中的“奇”字。这个字在网上、书刊中已普遍使用,特别是有一句广告词“红烧牛肉岗好吃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个“岗”字应该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希望它永远“岗”下去,不再写作刚、缸、港、冈。青州的饭店里都有的一道菜,菜谱上都写作“辣炒花蛤(gá)”,那么我们就都写作“蛤虫拉”;“蹀躞脸(不高兴)”中的蹀躞,本意是小步走路的意思,大家都这么用,就用这两个字好了。
[1]董绍克,张家芝.山东方言词典[K].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于中.淄博乡音乡俗[M].香港:香港华夏文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