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改革的思路研究
2013-08-15王德召
王德召
( 铜仁学院 社会科学部,贵州 铜仁 554300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视角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与抗争史,讲述中国人民对近代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道路进行选择的过程,讲述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
目前教育部所指定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书于2007年出版,后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出版了修订版本。该教材在编撰体例、内容编排、试论结合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教材。但笔者在教授《纲要》课过程中逐步产生了一些新认识和新建议,如教材章节调整、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与历史学专业学术前沿的融合以及改进教材内容及丰富其形式等,以期提高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材章节的调整
(一)上编综述的调整
《纲要》在编撰中采用专题式和章节式相结合的方式,全书共分为三编,具体内容如下: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主要讲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间八十年的历史;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主要讲述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至今),讲述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全书分为三编对近现代历史分期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进行了界定,其中,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进入现代史的标志。然而,经过通读教材发现,“上编综述”中所讲述的内容从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到鸦片战争,并且还讲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况,这些内容大大超出标题所涵盖的范围。“上编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其中,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主要介绍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和世界近代的发展趋势,这些内容超出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界定,因此,这些内容应该放在教材的前言或者导论里面,通过这种方式来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背景。
(二)部分章节标题及内容的调整
《纲要》课的特色在于专题式的编撰方式,比如上编分为三章,分别讲述了三个专题: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讲述了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抵抗其侵略压迫的历史;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主要讲述了先进的中国人通过各种努力试图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讲述了在孙中山领导下,进行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开创了中华民国的历史。中编分为四章,分别是:第四章,开天辟地大事变,讲述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进一步探索,掀起新文化运动,试图通过唤醒国民性来拯救国家,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人民有了坚实的领导力量的历史;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讲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进行抗日战争的历史;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讲述了三年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史。下编分为三章: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讲述了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进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讲述了社会主义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曲折与探索的历史;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历史。以上十章的内容除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之外,其他章节的专题性不是很明显,笔者建议做以下调整:首先,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内容保持不变。其次,第三章改为对国家出路的继续探索,内容调整为辛亥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间路线等。再次,第五章、第七章合并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原第八章改为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改后为第七章,原第九章改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改后为第八章,原第十章改为有中国特点的改革开放之路,改后为第九章。
二、教材部分内容与历史学专业学术前沿融合的问题
(一)《纲要》是一门新增开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该意见的实施方案而新增开设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
作为大学的政治理论课,《纲要》不同于历史学科的专业课。这门课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知识,而且要通过该课的讲授,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历史事实、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国情,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屈辱史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认识到中国人民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如何选择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进程和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适当吸收学术界已经公认的近代史学术研究成果
《纲要》在编撰中已经融合了史学界公认的学术研究成果,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上,采用了史学界公认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点,还有对近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都采用了公认的观点,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不过《纲要》在吸收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方面也存在不足。例如,针对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原因这一问题,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以慈禧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强大,抵制变法;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较小,没有能力和胆量对封建主义进行彻底否定、对帝国主义不仅不敢抵制,还对其抱有一定的幻想,同时维新派又缺乏对人民群众的了解,无法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而不能苛求于前人”[2]156。参与维新变法运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包括主要组织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封建主义还缺乏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不是“敢不敢”否定封建主义的问题,而是怎样认识封建主义的问题。李侃、李时岳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对百日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做了如下分析,“它的失败,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虽然旧的封建势力腐朽没落,但是对于维新变法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阻碍力量、破坏力量。虽然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朝气蓬勃,但缺乏实力,而且他们把维新变法看得过于容易简单,以为有了皇帝的支持,就可轻易实现。对封建顽固势力估计不足,又严重地脱离了民众。”[3]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戊戌维新运动专题研究》中也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如果说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在某些重大问题上不得不向封建势力作出妥协,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新旧力量对比太过悬殊。”[4]398作者一开始就亮明观点,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维新势力与封建守旧势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势力对比悬殊,因此在推动变法的过程中不得已向守旧势力做出各种妥协。作者进而又举例进行说明,在封建守旧势力强大,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的背景下,他们也在不断地调整变法纲领,从寻求制定宪法,开立国会,效仿日俄实行君主立宪这样的目标,降低到只进行制度方面的改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因此,在分析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原因时不能只强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以上史学观点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分析,客观地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些观点理应融入到《纲要》中。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学术界公认的观点,《纲要》在今后的修订过程中需要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改进教材内容及丰富其形式
(一)改进教材中的史料及注释
作为高校公共课教材,《纲要》的史料相对比较单薄,注释也比较简单。一方面,要丰富教材的史料内容。史料是历史观点的支撑。作为公共课,其授课对象是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没有多少历史知识。因此,在教材中加入丰富的史料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历史,悟出道理,这也便于他们自主学习及接受相关观点。另一方面,在正文下面的注释中也要有所加强,不仅要注释引文的出处,还要针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观点作出详尽的注释。这些注释对于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接受历史观点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丰富教材的编写形式
如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地依靠视觉,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在现代学习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平面读物的插图无时无地不在彰显出它强大的冲击力,它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刺激和信息获取的轻松愉悦感。”[5]《纲要》应该考虑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大学生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新特点,加入历史插图。合适的历史插图所传递的信息是文字所无法达到的,在促进学生接受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文字无法达到的。比如在讲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插入“时局图”,学生在看过该图之后就能获取如下信息:首先,这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其次,勿忘历史,牢记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的灾难;再次,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需要发展进步。加入历史插图也符合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传递更多的历史知识。因此,在《纲要》新的修订本中要选取大量的历史插图,这样可以增强《纲要》的吸引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刘佰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若干问题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第4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刘振岚.戊戌维新运动专题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赵朝峰.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几点思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