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只待有缘人——从陶渊明到文徵明

2013-08-15刘小兵

天中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陶诗文徵明书画艺术

刘小兵

(黄淮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463000)

喜欢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人不难发现:在文学、历史之外的另一艺术世界中,同样有着诸多的陶渊明元素。历代书画艺术家不仅追慕陶渊明之为人,效法其诗文创作,更以画笔绘制渊明形象,袭其诗文意境营造山水田园图画,挥毫泼墨反复书写渊明经典诗文。绘画艺术如明代仇英、周臣的《桃花源图》,清代原济的《陶潜诗意图册》,戴本孝、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图》等[1],书法作品如苏东坡、赵孟頫、文徵明书写的《归去来兮辞》等[2]。这一涉及陶学的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观颇值得关注。笔者试以文徵明为个案,通过对这位著名书画家与陶渊明某些历史性关联的考察,管窥陶渊明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世界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形,并思考蕴涵其间的文化意义。

一、小试闲官便乞身,素衣曾不染缁尘——文徵明的人生经历

“小试闲官便乞身,素衣曾不染缁尘”,诗句出自文徵明《马上口占谢诸送客四首·其一》,可视作其人生自画像。据《明史·文苑传》等文献载,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一字徵仲,号衡山,江苏长洲(苏州)人,为明代中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杰”。纵观文徵明一生,大体可以分为读书求仕、翰林院待诏、归隐吴地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士人大都必须面对的科考与仕宦之路,文徵明走起来却多困顿失意,从26岁到53岁,他曾10次应举落第;至54岁文徵明才因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以贡生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被授翰林院待诏;亲历官场生活的文徵明感受到的却是失望与难以适应,加之因才艺出众而受嫉妒与排挤,遂连岁乞归;57岁时他得以回故地苏州定居,此后无意仕进,潜心诗文书画的创作,晚年声誉卓著,乃至“文笔遍天下”[3]7361−7362。不难想象,一位才艺超群的艺术家为科考耗去近30年的宝贵时光,曾经受过怎样的身心折磨!如文徵明《病中》诗所慨叹:

明经三十载,潦倒雪盈簪。疾病乘虚入,摧颓觉老侵。安心方外药,适趣个中琴。澹泊穷生计,高人独赏音。①

这种体验,与陶渊明对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的反思以及徘徊于仕隐之间的痛苦矛盾心情或有相似之处;而他们终于“悟以往之不谏,觉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选择了绝意仕途,回归自我(无论是隐于田园,还是隐于市井),在人生归宿的抉择上也体现出一致性。因此,文徵明在精神与行为上与陶渊明有了呼应与遥承之处。

选择退隐之前的文徵明的人生,似乎也充满了荒诞的“围城”色彩,当他得不到世俗追求的功名之际却苦苦追寻,历经坎坷辗转得到后,却又意识到这里原来并不是他的理想所在!恰如其《感怀》诗云:

五十年来麋鹿踪,苦为老去入樊笼。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白头漫赴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

诗人 50多年来奔波于科考之途,虽然如麋鹿行踪不定,却还有自由,而被举荐为翰林待诏之后却形如鸟入樊笼,离开了故园,离开了艺术,则如同小草和沙虫失去了生命的依靠,这些与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的感受何其相似!文徵明归隐之后的心态从下面这首五言律诗中则可见一斑:

晚得酒中趣,三杯时畅然。难忘是花下,何物胜樽前。世事有千变,人生无百年。还应骑马客,输我北窗眠。

这首诗及他本人的书法作品有幸流传至今,是一幅诗境书艺俱佳之名作。当然,真正令文徵明舒心和惬意的还不仅仅是可以自由地饮酒赏花以及北窗高卧,而是乞身回归故里的文徵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园”——书画世界,这是一方艺术的田园!并且,在这片田园中他找到了陶渊明这位异代同道与知音。只是由于时代及个体的差异,文徵明不是归隐田园,正如严迪昌在《“市隐”心态与吴中明清文化世族》[4]一文中所认为的那样,文徵明走的是“市隐”之路。但是,隐于乡间和隐于市井,躬耕于田园和躬耕于艺术,形式或有不同,实质并无区别,历经波折,他们最终同样安顿了自我身心,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家园。

与陶渊明一样,晚年的文徵明同样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立和傲岸的身影,《明史·文苑传》载:“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3]7362其子文嘉《先君行略》载文徵明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或更接近历史真实:“吾老归林下,聊自适耳,岂能供人耳目玩哉!”[5]1621王世贞《文先生传》亦云,文徵明自戒书画三不应:不应宦官、侯王与外夷[5]1627。这种追求自由、珍视名节的品质,是中国士人的优秀传统,亦仿佛是洁身自好、不事权贵的渊明精神之再现。

二、衔觞辄忘事,何似栗里陶——文徵明诗文创作中的陶渊明

文徵明自号“停云”“停云生”,斋名亦曰“停云馆”。“停云”二字当与陶渊明相关,因《陶渊明集》有《停云》诗一首。阅读欣赏文徵明的诗文书画之际,不难发现大量的“陶渊明”元素。正是因为欣赏,因为认同,文徵明找到了陶渊明这位前代同道,因此对于他在诗文创作中用典陶渊明以及追和陶渊明诗文,就不难理解了。文徵明诗集中可明确为“和陶诗”的有3首,如《九日闲居用渊明韵》《九日游双塔院次渊明己酉九日韵》《十日游治平寺再叠前韵》;考之于文学史,以《闲居》为诗题当始于陶渊明《九日闲居》,因而文徵明《岁暮闲居》《闲居四首》的源头也是陶诗。至于文徵明诗歌用典陶渊明的案例则更多,试举如下:

春雨萧萧草满除,春风吾自爱吾庐。(《春雨漫兴》)

输与陶翁能领略,南山在眼酒盈觞。(《咏庭前丛菊》)

荆州运甓成何事?不博柴桑一醉眠。(《题养逸图》)

溪壑春风空旧梦,柴扉流水或秦人。(《经桃花坞》)

晚烟十里归城路,不是桃源也自迷。(《暮春雨后,陈以钧邀游石湖遂登治平》)

陶渊明谁送东篱酒,季子原无负郭田。(《寄顾横泾》)

主人萧散同元亮,胜日登临继牧之。(《九日子畏北庄小集》)

司空揣分自宜休,元亮无心任去留。(《次韵答张西峰少参》)

舟行仿佛闻鸡犬,时有桃花出峡来。(《题画》)

羡君五十赋归欤,我亦头颅五十余。(《送钱元柳南归口号十首》)

衔觞辄忘世,何似栗里陶。(《九日游双塔院次渊明己酉九日韵》)

文徵明写于晚年的《静隐》诗曰:“心远自应人境寂,道深殊觉世缘轻。问齐尚有门前客,却恨青山不淹名。”相信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文徵明脑海中浮现的当是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6]219正是在书写、追和的过程中,千古文人之间达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得到了心灵的沟通与呼应。从文徵明自号、宅名以及诗歌创作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文徵明这位明代书画艺术家和诗人怀有浓郁的陶渊明情结。

三、世上神仙知不远,桃花只待有缘人——文徵明书画艺术中的陶渊明

文徵明一生仅体验过四年的官场生活,但这四年间却没有留下其书画作品的上乘之作,虽然入仕前的盛年阶段已有一些佳作,但文徵明更多的书画佳作则是创作于归隐之后。也许只有这一片艺术的田园,才是文徵明真正的归宿。因此,可以设想:如果文徵明留在官场,他留给后人的书画佳作必将会大打折扣。同时,如果文徵明的诗文书画世界中没有了陶渊明元素,即使他依然会是书画大家,但却一定不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徵明。文徵明书画艺术中山水田园题材居多,有《三友图》《兰亭修楔图》《风雨孤舟图》《绝壑高贤图》《溪山高逸图》《高人名园图》《存菊图》等,其中以“桃源”为题材的书画作品就有《桃源图》《桃源问津图》《桃源访友图》等。文徵明《桃园图诗》曰:“桑麻鸡犬自成村,天遣渔郎得问津。世上神仙知不远,桃花只待有缘人。”文徵明与陶渊明可谓有缘人,虽相隔1000余年,但他们却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徵明书法作品中的陶渊明元素更为丰富多样。一是自创诗文的书写。其中用典陶渊明的很多,除了如上述“桃源”之作,便是歌咏菊花,咏菊诗曰:“输与陶翁能领略,南山在眼酒盈觞”,咏菊词曰:“年年输与陶彭泽,吟对南山把一觞。”表达的都是对陶渊明高风亮节的仰慕并自叹不足。此类书法作品还有很多,本文第二节“文徵明诗文创作中的陶渊明”已论,此处不再重复。二是前人诗文的书写。如小楷书宋李冲元《书莲社十八贤图记》、行书写刘禹锡诗《桃源行》、王安石《桃源行》等。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文徵明对陶渊明《饮酒诗》的书写,以及晚年至少两次认真投入地书写了陶渊明的经典名篇《归去来兮辞》:一为小楷《归去来兮辞》,书于82岁;另一为行草《归去来兮辞》,书于83岁。或许,有着陶渊明情结的文徵明,正是在反复书写陶渊明这位前贤的诗文之际,获得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与心灵共振。而上述几幅作品都已成为中国书法世界中的珍品。

陶渊明本人并非书画艺术家,为何能成为历代书画艺术家(包括文徵明)青睐的对象呢?中国古老的书画艺术与陶渊明其人其文之间必有某些不解之缘,二者之间必有某些契合之处。笔者对此试做简略探究。

其一,陶渊明的人格追求与书画艺术的文化功能相通。陶渊明不愿为了外在的利禄而放弃独立与自由的人格,这种人格追求成为后世文人向往和学习的典范。同时,陶渊明追求自由亦珍视名节,力求在个体自由与伦理道德以及自然大化的规律之间获得平衡与和谐。而书画艺术的功能之一即是通过艺术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但同时又必须在掌握和遵守艺术的规则规范下进行创作。因而,后世书画艺术家对前代诗人陶渊明的发现与接受,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

其二,陶诗艺术与书画艺术在审美境界上的相通。尽管陶诗艺术和书画艺术的审美特征都难以一言以蔽之,但其总体上的相通之处是:二者都以自然、神韵为重要标尺,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伴随着唐宋以来山水文学以及山水画的兴盛,陶诗、陶文以及陶渊明其人其事都已成为后世书画艺术取材的源泉之一。

其三,陶渊明诗文与中国书画艺术在哲学思想层面上相通,即二者都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可谓同根同源。陶渊明追求身心的超越与自由,无疑可追根溯源至老庄哲学。文徵明在思想上亦是儒道兼宗,其《焚香》诗云:“日长自展南华读,转觉逍遥道味生。”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古典文艺创作与审美的贡献已成为共识,可参看学界相关论著,如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等,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陶渊明作为中国士人文化传统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其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多方面的。陶渊明不仅影响到后代的士人精神、文学创作,同样也渗透和影响到人文艺术的各个领域,如书法、绘画等艺术。陶渊明的人格给了后世艺术家如文徵明等以效法的典范,从而使他们拥有了面对人生抉择时的勇气和底气;陶诗艺术冲淡自然的境界、超然脱俗的神韵,也与中国书画艺术所追求的悠远写意之境两相契合,如文徵明书写的陶诗所表现出的闲静、幽雅之境,与陶诗的境界相得益彰,能够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陶渊明其人其文的魅力所在。简而言之,陶渊明和文徵明,既有精神气质上的相似,也有艺术境界上的相通。艺术与主体创作者的才情气质密不可分,如清代刘熙载《艺概》论书法艺术与书法家个体之关系时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7]163崇尚古雅、心仪晋宋的文徵明,从并非书画艺术家的陶渊明身上汲取丰厚的文化营养,从而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也成就了自己的艺术。

注释:

① 见曹惠民、寇建军《文徵明诗文书画全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下引文徵明诗文,均出自《文徵明诗文书画全集》,下文不再一一标注。

[1]袁行霈.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J].北京大学学报,2006(6).

[2]陈大利.书法世界中的陶渊明[J].天中学刊,2013(4).

[3][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严迪昌.“市隐”心态与吴中明清文化世族[J].苏州大学学报,1991(1).

[5]周振道.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徐中玉,萧华荣.刘熙载论艺六种[M].成都:巴蜀书社,1990.

猜你喜欢

陶诗文徵明书画艺术
三姐,钱够吗?不够问我要,开心最重要
——文徵明《致妻札》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纸间书画馆 “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慢慢写字,好好活着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文徵明诗咏石湖
李小宁 书画艺术
郭群书画艺术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