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人民性

2013-08-15赵丁琪

天中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仁政资本主义工人

赵丁琪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人民经济利益的根本保障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垄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广大工人阶级只能沦为资产阶级的雇佣奴隶,资本家发展经济、扩大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无限多的利润,尽可能多地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的经济越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越尖锐,广大的工人阶级越来越陷入一种贫困的境地。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再是让少数人榨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所以,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种正相关关系。

毛泽东一直强调国家的经济建设要服务于劳动者的个人利益,要以占全人口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是为了共产党一党之利益,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建国之后,毛泽东反对那种要求“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观点,认为新民主主义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社会,它每时每刻都产生新的因素。所以,在这一阶段要积极创造条件,积极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如果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剥削阶级和新的两极分化。完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造,是保证经济发展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前提。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最集中地表现在他对“包产到户”的看法上。

从1953年开始,毛泽东就开始积极酝酿在农村推动合作化运动。1953年第三届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召开前,毛泽东在与陈伯达、廖鲁言等人谈话中,将农业合作社问题上升为走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两条不同道路的问题,认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那资本主义势必要泛滥起来[1]468。1955年,浙江省在中央农村工作部的指示下对合作社的数量进行了收缩,毛泽东对此表示不满,他认为:“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2]79在他看来,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要在农村这个最广阔的土地上根绝资本主义的来源”[2]307。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农民提出了“包产到户”或分田到户的要求,毛泽东对此反应冷淡,他表示:“我们是要走群众路线的,但有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听群众的,比如搞包产到户就不能听。”[3]168−169

毛泽东对“包产到户”的看法,是与他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在毛泽东眼里,是否实行“包产到户”是中国能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则是保证经济发展服务于人民利益的根本前提。“包产到户”必然会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而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瓦解。如果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有可能发展起来,但这势必会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初衷和宗旨,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会激化。失去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党就不再能真正地保护工人农民,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也是他后来“左”的思想发展的一个根源。

二、正确处理“大仁政”与“小仁政”的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既是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国的历史任务。七届二中全会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更加具体化,指出在全国胜利后的,党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建国之后,如何实现工业化,是摆在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面前的一个问题。世界各国实现工业化的方式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道路,一般要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一种是苏联那种先发展重工业后发展轻工业的道路,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几百年才走过的道路。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审慎的思考后,决定学习苏联,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4]292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新中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迅速建立社会主义的工业基础,进而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在当时中国经济状况十分落后的现实状况下,要发展重工业必须利用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从农业中提取积累,并压缩人民的消费以提高积累的比重,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梁涑溟曾经当面向毛泽东提出质疑,认为这条道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天之下的状况。毛泽东回答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说,人民的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5]274−275

在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毛泽东也一直强调农业和轻工业的重要性。在1956年11月的八届二中全会前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概念,指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在1959年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重新强调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重要性,强调要按照农、轻、重的比重来安排计划和生产。

总之,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是“大仁政”与“小仁政”的关系,是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毛泽东强调当前利益要服从于长远利益,要实行大仁政,但同时也要适当改善群众的生活。正是靠毛泽东时代人民群众的节衣缩食和辛勤奋斗,我们才顺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完成了工业化,为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三、发挥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减少对物化的死劳动的依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主导一切的力量,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都是由资本的增值需要决定的,物化的死劳动统治着作为活劳动的人,人只能作为经济发展的被动的客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生产关系和它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6]940而社会主义革命恰恰是要消灭这种资本统治一切的资本逻辑,打破人被资本物化的社会状态,重新恢复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人据此认为中国缺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在毛泽东看来,这种观点没有看到“五亿多农民的伟大作用和革命热情”,也就是忽视了生产力中人的作用。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一种最活跃的力量。毛泽东反对那种经济发展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认为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发扬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摆脱对资金和技术的过度依赖。尤其是在中国资本奇缺的现实状况下,更应该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促进和推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在毛泽东看来,新中国一穷二白的现实,既是缺点,是坏事,也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写最美最新的文字,画最美最新的图画。所以,群众路线既是毛泽东基本的政治和军事方略,也是开展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在农村,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将农民组织起来,在基本不依赖国家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利用农民的剩余劳动时间(这些时间在以前是被浪费掉的),依靠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成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变了农村面貌。毛泽东说,“按照现在的生产条件,就已经多余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劳动力。过去三个人做的工作,合作化以后,两个人做就行了,表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多余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劳动力向哪里找出路呢?主要地还是在农村。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2]223

在工业发展中,毛泽东也反对那种过度依赖资金和技术的经济发展模式,他一直强调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土洋结合,大小并举来推动国家的工业化。毛泽东说:“我们现在还不一般地提自动化。机械化要讲,但也不要讲得过头。机械化、自动化讲得过多了,会使人们看不起半机械化和土法生产。过去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偏向,大家都片面追求新技术、新机器,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看不起土的、半洋半土的,看不起中小的。提出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后,这个偏向才克服。”[6]125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正是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些企业依靠当地的资源,采用较为原始的技术,充分利用了农村和城市中的剩余劳动力,满足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不再只依赖于资本的投资数量,活劳动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的决定性和控制性因素,死劳动居于次要地位,这就充分体现了人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四、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中的人民性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城市中各行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工,而在行会内部,各劳动者之间则根本没有分工,每个劳动者必须熟悉全部工序。当时手工艺人为了有能力从事生产,必须要学习许多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要学习数学,要学习物理和工程制图,甚至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后,早期的工人阶级仍然表现出了对科技的极大兴趣,伦敦工人甚至组织了自己的数学学会。由于普通工人都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所以对生产过程拥有很强的控制权,工厂的管理职能、技术职能一定程度上是由工人执行的,这就限制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有利于工人较为全面的发展。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不间断的阶级斗争中,资本家通过不断地推广应用机器以及福特制、泰勒制等手段,逐渐把工人变成了流水线上只从事极简单劳动的机器的附属零部件,一切劳动技能都变成不必要的东西。在工人日益“去技能化”同时,在企业中又分化出了一个专门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脑力无产者阶层,这一方面导致了工人完全失去对生产的管理和控制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工人的极端畸形片面发展。

建国之后,我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企业管理完全沿袭苏联,实行的是一长制也即“马钢宪法”。“马钢宪法”实际上沿袭了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工人和管理者、技术人员之间壁垒森严,工人阶级名义上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但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工人与管理者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权是不同的。由于失去了工人的监督,厂长和书记拥有很大的权力。工厂的管理部门、干部、专家和技术人员与一线工人之间是一种权威和命令的关系,这种企业管理模式并不能完全实现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从而会影响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工人可能会通过怠工、不遵守劳动纪律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毛泽东说:“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干部的。干部的老爷态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而且破坏劳动纪律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爷们。”[7]129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劳动过程进行革命的、彻底的改造。毛泽东指出在所有制问题解决之后,解决管理问题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成为迫切任务,他说:“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即全民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集体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7]134所以,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一直强调工人阶级参加管理的重要性,“鞍钢宪法”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中国出现了。“鞍钢宪法”是中国工人阶级改造劳动过程,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伟大创举。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中,正式对“鞍钢宪法”做了科学总结,他强调要在企业中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在1961年制定的“工业60条”中,“鞍钢宪法”被正式确立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基本制度。

实行“鞍钢宪法”之后,普通工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企业的规章制度、干部的任命、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要充分征求工人的意见,而干部则要和普通工人一样到车间参加一定的劳动。干部和工人打成一片,管理者和普通工人之间的差别逐渐缩小,相互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工人阶级获得了对自身劳动力和生产条件的控制权,提高了在生产中的地位,工人地位的提高又提升了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和生产积极性。同时,“鞍钢宪法”的实施,也提高了工人群众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如前所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并不是“中性”的。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科学和技术沦为资本的“婢女”,为资本家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而服务,而且科技活动等脑力劳动日益从工人身上剥离出来,工人只从事直接生产性的体力劳动,而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则管理生产过程,决定工作流程的改变、机器的使用和技术规则等,工人阶级没有权利参与脑力劳动和技术革新。“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三结合是“鞍钢宪法”的基本要求。在“鞍钢宪法”实施后,许多工厂里出现了技术创新的“三结合”小组。工人和技术人员一道参与技术革命。“三结合”小组的活动以及工程师参加体力劳动,逐步消除了工程师、技术人员与工人之间的分裂,同时也消除了技术人员、工程师对工人的统治。技术不再只是少数专家的特权,而成为广大工人群众可以掌握的武器。生产者对生产和生存条件的控制,要求对社会分工进行日益扩大的改造,这样就会逐步消除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和决策与实施之间的差别。与此同时,在工人阶级的直接参与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将会服务于工人,解决与工人在生产中直接相关的问题,减少工人在生产中的痛苦。劳动形式也会在不断的变革和改造中,逐渐失去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单调、无聊、折磨人的性质,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活动。

总之,人民性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核心。在毛泽东看来,人民既是价值主体也是历史主体。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人民,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则是保证经济发展服务于人民的前提。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具体过程中,要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物化逻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革新。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意义。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4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7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刘勇,高化民.大论争:建国以来重要论争实录:中[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5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毛泽东文集: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仁政资本主义工人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孟子说仁德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论人民民主专政》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