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长在孩子练琴中应当承担的角色

2013-08-15王颖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练琴赞美钢琴

王颖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家庭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学习钢琴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钢琴学习的相对困难性、时间累积性、练习枯燥性、要素复杂性、年龄较小性等原因,常常是几个月或数年下来,孩子不想练琴乃至放弃练琴的比比皆是,即便坚持着的孩子,也大多是在家长的逼迫下被动练习,鲜有家长辅导得法,孩子愉快练琴的案例。为什么做家长的搭上了金钱、时间与精力,最终得到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从家长的角度审视,没有在孩子练琴过程中担当好角色无疑是其中一条重要原因。

一、练琴赞美者

孩子们都喜欢赞美。赞美是家长对孩子表现好的或突出的某一方面通过口头、眼神、体态动作进行的肯定,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家长只要每天都注意孩子的微妙变化与些许进步,明白孩子今天与昨天的不同,同时还愿意用语言来表示对孩子的认同,孩子就会因赞美而高兴,因高兴而进步。

赞美能让孩子练得更好、更快。孩子只要被赞美,就会变得有自信。这种情形不仅限于小孩,大人也是如此。只要受到别人的赞美,自然会充满干劲,同时对赞美自己的人产生一种信赖感,这是因为被赞美时能让孩子逐渐感受到对方“始终在注意着自己”。赞美是一种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的魔法。

常听一些家长诉说:“我经常赞美孩子,怎么不管用,也不见效?”也有的家长担心:“赞美多了,孩子会不会翘尾巴,更不好好练了?”其实,这些都是关于怎样当好赞美者的问题。家长怎样才能当好练琴赞美者呢?一是赞美不能泛化而应该具体,越具体,越可信。家长不要不管什么事都赞美一通,使赞美变成一种目的。当孩子练琴时家长说:“你真聪明,一弹就会!”“你真棒!”“你真乖!”这样的赞美就很不具体,不能对孩子起激励的作用,还容易使他们恃宠而骄,不可一世。家长的赞美应让孩子知道他的哪些行为是对的。家长不妨可以这样说:“今天你弹琴时有大约10分钟的时间,眼睛始终在看着谱子,非常专注,妈妈非常高兴!”

二是赞美不能敷衍而应该认真。当孩子练完琴后,高兴地告诉妈妈:“妈妈,我把这么难的曲子弹下来啦!”如果妈妈根本没有认真地听,并且还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根本不看孩子一眼,只是随口赞道:“你好棒!”“儿子,好厉害呀!”像这种敷衍式的赞美再多,也只会让孩子觉得很失落。因此,家长即使再忙,也一定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肯定孩子的优点,认真地赞美孩子。

三是赞美不能横比而应该纵比。这里所说的横比,就是与其他孩子比,即在与其他孩子比较的情况下赞美他。当孩子的一首乐曲弹得很熟练后,家长就会说:“我觉得你比平平弹得好,每次回课平平都弹得不熟,而宝宝每次回课都比平平好!”这样的赞美会让孩子觉得重点在于批评对方,而不在于赞美自己。所谓纵比,其实是拿自己孩子的过去与现在比,赞美孩子现在的点滴进步与努力过程。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孩子学习钢琴是一个不断努力的持续进步的过程。这就要求家长急不得,既要善于抓住孩子的点滴进步加以赞美,又要关注孩子在钢琴练习上的努力过程。应特别强调的是,家长注意到这个努力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家长在孩子练琴时务必要发现与赞美孩子的这种努力。

练习钢琴是很枯燥和重复性很强的一种训练,尤其是对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家长必须熟谙赞美的技能与技巧,多一些赞美,少一些责难,让赞美成为一种习惯。

二、练琴鼓励者

鼓励是家长通过使用激发、勉励性的物质或精神的奖励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鼓励既是针对现实行动的,也是指向未来期望的,后者是对孩子即将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表示信任,对你希望孩子表现的行为表示信心。

鼓励能使孩子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会产生想努力做好某件事的愿望。鼓励让家庭气氛轻松、和谐,不会让孩子在极度不满中产生反抗心理,造成关系紧张,容易建立亲情,不容易引起敌意。

做一名练琴鼓励者非常重要,但是为什么有的家长鼓励特别有效,而有的家长越鼓励孩子越出问题呢?这就要求家长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鼓励的前提是熟悉孩子的练琴心理。譬如,有许多孩子常常看不准究竟是第二条线上的音,还是第三条线上的音。其实这是儿童练琴中的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孩子在幼儿阶段认知还处于统整化阶段,也就是说幼儿的认知还没有达到分化与细化。因此,即使孩子知道第二条线上的音是sol,第三条线上的音是la,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混淆的现象。然而,有的家长不懂这些。曾有这样一位父亲,女儿回课时,只是把第三条与第二条线上的音看混了,下课后,这位父亲很气愤地对女儿说:“这个地方,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为什么还出错?回家后弹20遍。”回家后,女儿一边弹一边流着委屈的眼泪。这位父亲如果用鼓励的口气对孩子说:“晨晨,再仔细看一看,你一定能看清楚的!”孩子在你的鼓励之下,就会再看一看,也许问题就应刃而解了。

二是家长一定要做到说话算话,兑现诺言。如果孩子在练琴中将老师与家长的要求都已做到、做好,家长一定要履行诺言。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就是差一点点也不行。切记鼓励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知道,只有通过自己努力真正做到了,才能获得想要的鼓励。否则,鼓励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物质与精神鼓励最好兼顾。当下,许多家长惯于使用物质鼓励,而相对忽略了精神鼓励。其实,最好的鼓励是家长在注意给予物质方面奖励的同时,通过语言等手段对其正确的练琴行为表达由衷的赞赏与欣赏,让孩子不仅因为得到礼物而喜悦,而且更要知道因何而得到奖励,进而理解父母的心意,积极、主动、自觉地按家长的要求练琴。例如,在练琴中,为了克服在孩子遇到第二线与第三线可能会出现的认知混淆困难,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家长应提前提示:“注意第二线还是第三线!”可以承诺,如果看准了,家长可以给他一个小粘贴,10次都看准了,就用10枚小粘贴来换一个他喜欢的小礼物。这种鼓励有个好处:只盯看准了的,忽略没看准的。孩子特别兴奋,注意力也更加集中,看准得越来越多,忽略得越来越少,问题就这样在家长的物质与精神鼓励下,轻松而圆满地解决了。家长对孩子恰当的鼓励是孩子作出积极行为的催化剂。

三、习惯养成者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自动化的动作或行为。关鸿羽将习惯定义为:“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的行为。”[1]实际上,习惯是个人后天经过自然模仿反复练习习得的相对稳定的下意识的自动化的一系列行为定势。归纳起来,习惯具有后天习得性、自然模仿性、反复练习性、相对稳定性、自动化性与行为定势性,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就能做到的自然动作。习惯存在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家长要有意塑造孩子的良好习惯,改造孩子的不良习惯。

良好习惯是孩子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养成良好习惯可使孩子终生受益。自古以来,凡取得成功的人,都受益于良好习惯。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华罗庚教授的刻苦自学习惯等,都成为他们走上成功的基石。养成良好习惯能使孩子学得好、学得快,提高学习的效率。练琴也是这样,养成孩子良好的练琴习惯,可以使孩子在短时间内高效练习,完成练习任务,并取得好成绩。

家长在养成孩子练琴习惯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做到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但昭义老师所言:“培养孩子求知的欲望,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就能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觉性。这是使孩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学习态度的根本方面。不舍得在根本方面下功夫,而简单地依靠强制、打骂、物质刺激、迁就姑息来让孩子学习是非常有害的。”[2](87)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借助各种手段与方式激发孩子的练琴兴趣。

二是做到严爱结合。其中,严就是严格要求,爱就是付出爱心。严爱结合,就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爱是严的前提,严是爱的升华。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既让孩子每天坚持练琴,做到持之以恒,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要有重点、有耐心、有方法地提出严格要求,不断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三是做到循序渐进。良好习惯不是一次、一日就可养成的,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因此,家长切莫期冀一蹴而就,而应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征与练琴特点,抱一种“慢教育”的心态,缓缓进行。譬如,有效而专注的练琴是孩子练琴的一种良好习惯,它要求孩子全身心投入到练琴之中,很专注地看准音符,读准节奏,同时还要兼顾指法、弹奏等诸多内容。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练琴前,首先,让孩子做好充分准备,提前解决上厕所,喝水、挖鼻、瘙痒等问题,一旦上琴,一切无关动作都必须停止。其次,要求简明扼要先慢后快。例如,提醒孩子看准音符,找找容易认错的音是哪个,画出来。再次,严格控制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有意注意时间有限:3岁为5~6分钟,4岁为7~8分钟,5岁为 9~10分钟,6岁为 11~12分钟,7岁为13~14分钟。为了保证孩子专注有效地练琴,家长必须注意孩子有意注意时间的长短,超出时间就让孩子休息。实践证明,对孩子进行加时惩罚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四是做到脑先手后。弹钢琴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复杂性劳动。应特别注意的是,在练琴过程中,这种手脑并用具体表现为脑先手后。“先动脑,后动手。想清楚,看清楚,听清楚再练。练的时候再仔细想,仔细看,仔细听。如果让练习处在积极思维的良性循环中,练习的有效性就会充分地显示出来,那将一定是事半功倍的,一些孩子学得快,掌握得快,进步快的根本原因是在这里。”[2](89)可见,家长在孩子练琴中必须重视并帮助其养成的最重要习惯应该是先动脑后动手,只有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孩子练琴之前,非常重视提醒孩子先看一看,练习时让孩子一定想着重难点音,注意这些音,并刻意进行单独弹奏,这样孩子就不大容易弹错了。

四、乐观辅助者

乐观是指对待事物的变化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家长在指导孩子练琴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做一个持有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辅助者。只有积极、快乐、豁达的家长,才能更多地看到孩子的进步、努力、优点,并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来配合老师、帮助孩子共同解决所遇到的练琴问题与困难。而一个悲观的人看到更多的是孩子的不足与缺点。

乐观辅助者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并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问题与困难。乐观辅助者有助于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将较难理解的知识通俗化,把较复杂的技能简单化。乐观辅助者还可以有利于孩子主动思考,让孩子逐渐成为练琴的主体,养成其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可见,乐观辅助者既有利于孩子练习钢琴,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又有益于形成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使孩子在和谐、融洽和配合的气氛中更加专注地沉浸于音乐之中,刻苦练习钢琴。

身为乐观辅助者的家长在辅助孩子练琴过程必须注意:一是深深理解孩子练琴的困难性。练琴本是一件极其困难枯燥的事情,作为乐器之王,练习钢琴就更难了。练习钢琴就要认识五线谱,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钢琴弹奏的技巧,手指的站立、支撑、放松与弹奏,这些钢琴的演奏技巧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还需要花费多年的时间练习与体悟,更何况一个孩子!由于孩子手指的小肌肉尚未发育完善,语言理解能力尚存在一定欠缺,活泼好动很难坐得住,动作与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尚不成熟,喜欢新奇事物不愿重复练习等,这就使孩子练琴难上加难。因此,家长必须理解孩子学琴与练琴之难,千万不要一遇到问题就着急、发脾气、恶语交加,甚至打孩子。

二是相信孩子的潜能,多看孩子的优点、长处与进步,多给予正向期望。首先,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这是孩子之所以是孩子的显著特征。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练琴时,一定要牢记孩子的潜能是很大的,也许今天不会的事明天就能做到。家长作为一个乐观辅助者应该给孩子留下其需要的时间、空间与过程,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顺其自然,不要一遇问题就火急火燎,非得马上解决不可。其次,孩子在练琴中表现出的优点与长处、点滴的进步,是孩子不断努力的结果,也是家长作为乐观辅助者必须捕捉的闪光点,家长必须敏锐地察觉孩子的正向变化,及时加以肯定。最后,家长正向的期望在孩子练琴过程中能够产生期望效应。在孩子练琴遇到困难时,家长的一句:“宝宝,妈妈相信你能行!”“凭宝宝的能力,你肯定能做好!”将产生极大的正向鼓动力与正能量。

三是多用生动形象的实际案例帮助孩子理解技术上的难点。心理学上认为3~6岁的孩子特点是善于模仿,模仿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对于孩子做不到的或较难理解的,家长一定不要着急,要让孩子多看老师的演奏,多模仿,让孩子在模仿老师正确弹奏的过程中慢慢自然习得。例如,为了让孩子体会手臂放松地掉落,我事先准备了一个速效救心丸的小药瓶,拿在手里让孩子观察,当手拿着小药瓶提到一定的高度时,不是拿着小药瓶一起慢慢地放到钢琴上,而是被提到一定高度后的小药瓶,手松开后,让瓶子在空中自由地落下。同时加上家长正确的手臂放松地落在钢琴上的示范,不断地启发引导,反复地练习,孩子慢慢地理解了怎么放松地掉落。

四是家长一定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孩子练琴。面对孩子在练琴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家长千万不要急躁,而应积极地向老师求教,向书本学习,一方面正视这些“拦路虎”,要让孩子理解遇到“拦路虎”是正常的,不遇到“拦路虎”才是不正常的。另一方面与孩子共同合作、团结一致搬掉这些“拦路虎”。事实上,孩子练琴的过程就是搬掉一个个“拦路虎”的过程。乐观的家长应该引领孩子微笑着面对练琴的困难、直面练琴的障碍,在克服困难中,在搬掉障碍中,品尝练琴的艰辛,享受练琴的幸福与快乐。

五、平静对待者

平静地对待一切事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静对待者,就是家长必须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在学习与练习钢琴中遇到的一切:当遇到问题时,家长与孩子不气馁,共同找原因、积极想办法,谋求妥善解决;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家长与孩子不骄傲,再接再厉,向更高的目标大踏步挺进。可惜的是,家长在辅助孩子练琴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平静的太少了,其表现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家长会在烦躁与急躁中过度批评与惩罚孩子;在孩子取得成绩或进步时,家长会在激动与兴奋中过度表扬与奖励孩子。

平静对待者有利于孩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平静对待练琴的进步,可以使孩子深深地理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以及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谛。平静对待者有益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健康的人格需要健康的心理去培育,平静地对待练琴,能够养成孩子平静地对待一切的健康人格,并能最终立于不败之中。这种平静对待最终会有助于孩子成就未来。

身为平静对待者,家长在辅助孩子练琴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要尊重与理解孩子。家长要懂得一些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孩子们都希望得到家长尊重与理解,即使年龄再小的孩子也一样,只不过他们不会表达而已。如果家长不尊重与理解自己,他们也会不高兴,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进而不愿意练琴、不喜欢练琴等。其实,孩子不喜欢练琴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身体上不舒服,有的或许是因为玩得正高兴,有的也许是因为今天想看即将播放的动画片,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千万不要急躁,务必要找出原因,然后针对孩子不愿意练琴的原因,对症下药。如果是孩子身体上不舒服的原因不愿意练琴,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让他休息。如果是沉溺于玩或者是等着看动画片,家长一定要以尊重与商量的口气,态度坚决地告诉孩子,你可以把现在手里喜欢的事情做完,或看完一集动画片,15分钟以后必须练琴。15分钟以后,孩子如果按你说的做到了,家长可以根据他的喜好进行表扬奖励。相信在尊重与理解中,孩子一定会与家长配合的。

二要平静对待练琴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孩子之所以称为孩子,是因为他们不成熟、非成人,可以这样说,孩子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与错误、问题等交织在一起的生命历程。换言之,假如孩子没有了这些错误、问题,反而成了问题。譬如,有些孩子,尤其是调皮的男孩,在练琴过程中可能坐不住,一会儿要去卫生间,一会儿抓耳挠腮,一会儿下来走动。面对这些情况,家长一定要平心静气,分析原因,探寻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顺畅地学习钢琴,否则一味地强迫,就会真的使孩子讨厌钢琴,不喜欢练琴,其最终结果只能是放弃练琴。如果家长继续坚持,就会出现孩子在哭闹中被迫练琴。长此以往,等孩子再大一点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三要平和对待练琴目的与结果。当下,许多家长不管让孩子学什么,都希望孩子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成为第一。其实,即使只有两个人,也只有一个第一。换言之,这是一种不符合常理的期望与追求。许多家长对待孩子练琴也是这样,一练琴就希望孩子成为郎朗。其辅导孩子练琴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培养孩子弹琴的兴趣与能力,也不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与学习习惯,而是注重孩子弹了多少乐曲,考过了几级,拿了什么奖。这种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练琴,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因此,家长在孩子练琴时务必注意:练琴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钢琴家,这是因为能够成为钢琴家的练琴者不足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因此,大部分孩子练琴的目的:一方面,既可以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又可以提高和锻炼孩子的许多能力,如手眼协调能力、认识五线谱能力、练琴专注力与意志力等。这些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及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习惯可以迁移,同时还会为孩子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练琴既能够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等,又可以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在练琴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想象等充分表现出来,例如,欢快的、忧伤的、喜悦的、愤怒的、浪漫的、刻板的……通过指法等表现出来,同时,这种练习还会自然而然地练耳,培养与提高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与水平。

总之,家长千万不能过分功利化,其实孩子通过练琴成为钢琴家固然很好,没有成为钢琴家,没有走上钢琴专业之路,通过练琴让孩子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家长在辅导孩子练琴中还须承担好以下应然角色:练琴欣赏者,这种欣赏能够令孩子开心,认真弹奏,刻意表现,追求成功。氛围营造者,有意创造良好的练琴氛围,譬如,开辟家庭音乐角、参加钢琴演奏会、聆听音乐家的故事、教孩子唱歌以及合着音乐节奏舞蹈等,都有助于孩子练琴。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3.

[2]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练琴赞美钢琴
远离否定式赞美
练琴记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乐乐姐姐热线
练琴
纸钢琴
钢琴
练琴
赞美胡子(共4则)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