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

2013-08-15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党报

刘 冰

(1.唐山学院 文法系,河北 唐山063000;2.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250100)

一、改版背景、历程与简评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组织实施的第一次党报重大改革,这次党报改革的大背景是:中共由一个革命党转变成了一个执政党,新中国正处于寻找适合自己国情道路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讲话,表明中共正在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规定将党的中心工作由革命转变到建设上来。4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为《人民日报》改版提供了政治动力,《人民日报》改版反过来又为贯彻“双百”方针开辟了道路。

刘少奇在这次改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6年6月19日,刘少奇召集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胡乔木和新华社负责人谈话,指出新闻工作要有独立性,要善于思考、判断,对苏联的新闻工作经验和国内外资产阶级的新闻工作经验不能一概否定。刘少奇还大胆将曾被视为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客观”“公正”“兴趣”等概念作为新闻工作的常规要求提了出来。[1]刘少奇的新闻思想更加贴近新闻专业主义,更加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这次改版社论中的很多表述都符合了刘少奇的新闻思想,刘少奇正是这次改版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主要内容包括: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正式拉开改版的序幕。8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文件,批转人民日报改版报告,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除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社论以外,一般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意见相反的文章。这样做就使得党报新闻业务更加活跃,更加符合新闻专业的规律要求。

“这次新闻改革反映了当时新闻界对党报属性和功能的一次反思和超越,是试图改变党报单纯的政治属性(党性),向人民性(公共性)回归的一种尝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也可以看成是党报由新闻宣传主义向新闻专业主义的一种适度回归,但由于党报毕竟在政治和经济上从属于某一政党,不具有真正的独立性,这种向新闻专业主义回归的尝试也注定要失败。

专业主义以新闻本位为出发点,追求新闻媒体的经济和政治的独立性,将新闻媒体看成是社会公器和社会公共平台,崇尚新闻报道的客观理念和客观方法,严格遵照新闻传播规律开展新闻工作,尊重新闻记者的职业判断和独立思考,遵循新闻职业伦理要求。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教育上对应的是学术新闻学。

宣传主义强调并公开宣传新闻媒体是政党的耳目喉舌,不能闹独立性,要服从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强调新闻工作的纪律要求和组织原则,宣传主义把新闻当成是舆论引导工具,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宣传主义在新闻教育上对应的是政治新闻学。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当然没有真正地闹独立性,但它的确强调了传媒的社会公共性,倡导多元与自由,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些要求,尊重了新闻传播规律,值得肯定和纪念。

可惜的是,由于后来反右斗争的扩大化,这次新闻改革很快就夭折了,邓拓被批评为“死人办报”“书生办报”,不少新闻工作者被打成右派。尽管如此,今天重新回顾这段历史,审视当时的新闻传播业务改革,反思现在党报新闻业务的保守性,我们甚至还能看到那个年代党报业务的开放与进步,它对现在和日后的党报新闻改革仍然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二、新闻传播业务的改进

(一)新闻传播超越政治报道

改版后的7月、8月,经济新闻取代政治新闻占据头版头条的主要地位,两个月62篇头版头条新闻中,经济新闻31篇,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等;会议新闻仅有2篇,《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会议闭幕》没有刊登闭幕词,《举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刊登与会者名单和大会发言。[3]

报纸注意刊登基层新闻报道,如7月23日第4版《青岛的夏天 避暑胜地名不虚传》,7月23日第2版《父子三人都是先进生产者》等。其中,《父子三人都是先进生产者》对唐山启新水泥厂机械修配厂的赵凤仪、赵文才和赵文章的事迹做了报道。这些报道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可读性很强。

报纸还注意刊登反映基层批评声音的文章,如7月2日第3版《烟台港内浅蜊不能采捞》就对烟台港脱离实际的官僚做法做了批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批评不是气急败坏的训斥,更不是上纲上线,而主要是采用讲事实的方式进行,是让事实说话,反映基层工作中的矛盾,渴望尽快解决问题。

7月10日第5版刊登《获释日本战争犯罪分子分别回到家乡 异口同声感谢中国人民和政府宽大》,报道正文写作手法比较客观,没有套话,没有采用夸大其词的写法,传播效果较好。

(二)善用漫画和连环画

这个时期《人民日报》的新闻照片的使用尚没有大的突破,但在漫画和连环画的使用方面的确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8月4日第6版刊登了漫画《庄严和无耻》,主要描绘了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被添上胡子成了男人像,——猛一看,你还以为这是哪个计算机高手PS了绘画作品呢。漫画表达了亵渎艺术品的行为是无耻的观点。

《人民日报》从7月24日开始在第3版刊登江荧的连环画《并社》,共刊登了15期,一直到8月7日才结束。《并社》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柳树屯拔尖的好小伙罗树明在哈尔滨有个表舅,说要给罗树明找个事干,党支部副书记李百川赶紧把女儿莺花许配给了罗树明。没想到罗树明却留在村里开办了互助组,李百川便找了个理由给女儿退了婚。罗树明的互助组头一年就大丰收,第二年便转为第一社,“要求入社的几乎挤破了树明家的两扇大门”。李百川受到刺激,便在村子西头成立了第二社。两社存在竞争和矛盾,最后,一社和二社合并成了高级社,提高了生产效率,罗树明当上了高级社主任,莺花当选为管委会委员,两个年轻人也走到了一起。

《并社》的作者江荧当时是一个25岁的小伙子,江荧原名王之江,辽宁沈阳人,1948年毕业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绘画系,擅长连环画、插图。历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美术创作干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创作员,作品有连环画《半夜鸡叫》等。

1956年中国读者能够接触到的传媒文化产品还是非常单一的,他们无法像今天的读者这样有如此丰富多彩的选择。连环画具有通俗性,也是当时中国政府用来教育民众的重要方式,连环画不仅是青少年喜爱的课外读物,也是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人民日报》当时刊登的连环画图文并茂,故事情节起伏,即便今天看来仍然饶有兴味。不难想象在当时的传媒环境下,类似的连环画该受到怎样的欢迎和喜爱。

(三)广告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

改版之前,《人民日报》也刊登广告,但数量和种类很少,主要刊登了一些文化类广告。改版之后,《人民日报》公开声明自7月1日起刊登工业产品、商业、书刊、电影、戏剧等方面的广告,广告种类和数量增加非常明显。广告主要刊登在7版和8版上,改版当天在7版上刊登了中科院研究生招生广告,还刊登了《广播爱好者》《中国妇女》《毛泽东选集》等书刊广告和电影、演出等广告;8版刊登了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食品公司、中国交通电器公司(自行车、收音机)、上海交通电工器材公司广告,还刊登了《译文》《红岩》《新观察》《时事手册》等书刊广告。

改版之后刊登的广告种类主要有以下类别。

(1)医药及保健品广告。如适应神经衰弱的安度补汁(上海安度化学制药厂)、治疗结核病的异烟肼、鱼肝油酸钠注射液广告。

(2)文教广告。如回民学院招生、东北工学院启事、唐山铁道学院启事。

(3)日用小商品广告。如中华牙膏、金鸡牌鞋油广告。

(4)电器广告。如陕西电动磨石子机、磨地板机、空气冲击折毁器广告。

(5)文化用品广告。如大陆牌俄文打字机、其泰牌英文打字机、友谊牌手风琴、劳利福莱照相机、天津钢笔广告。

(6)化工产品广告。如解放牌轮胎、可逆性变色漆广告。

三、党报改革:向50年代看齐

《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第一次新闻改革,后来的研究给予这次改版极高的评价,普遍认为7月改版以后与之前的《人民日报》在新闻业务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改版带来了诸如“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等方面的变化,但笔者认为即便是改版前的《人民日报》亦有一些超越现在想象力的优点。

跨越56个年头之后,今天中国的一些党报在新闻专业理念上甚至还不如改版前的《人民日报》。现在的一些党报还是会议报道满天飞,空话、套话盛行,新闻报道礼仪化现象严重,党报编辑脑子中紧绷领导排序这根弦,党政领导、宣传管理部门过分干预新闻报道,党报新闻传播效果和宣传效果跌到了低谷。

翻阅改版前两个月即1956年5月、6月的《人民日报》,感觉即便是改版前,《人民日报》在某些方面甚至也要比现在一些党报做得好。改版前,《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毛主席的稿件也不是很多,即便刊登大多也很短小,并不过分突出,规格也不夸大。比如,5月2日头版刊登《首都五十多万人集合游行热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稿件配发了领导人在天安门检阅台的照片,正文第二段才提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名字,其他部分对毛泽东的描写极少。6月11日刊登的《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雅加达市长苏迪罗》是一个配发照片的短讯,仅仅安排在头版的最下面。

改版前的《人民日报》有一些报道比较注重宣传技巧的运用,5月5日第3版刊登了《“复原”的诞生》,作者善于运用讲故事技巧,可读性强,宣传效果比较好。这一天刊登的《向日葵的新用途》,报道了同济大学建筑系三位教师试制向日葵心板成功的事迹,稿件选取普通人物作为报道对象,同时注重选用实用价值较高的事实材料做报道,也很吸引读者的目光。

改版前的《人民日报》也比较注重反映基层批评声音,比如5月13日第6版《读者来信专页》刊登了《先进生产者的呼声 给我们学习的时间和条件》《批评建议的反应》,6月3日第6版刊登了《控诉欺骗和侮辱妇女的贾麟桢》等内容。这些读者来信让地方单位职工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注意及时反馈整改情况,起到了比较好的减压阀作用,也有利于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干群矛盾的消除。

[1]陈力丹.刘少奇的新闻和宣传思想及其理论意义[C]//新闻与传播评论.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205.

[2]许鑫.中共三次新闻改革与传媒公共性的变迁[J].暨南学报,2012(4):148-149.

[3]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过程[J].新闻大学,2007(4):11.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党报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做一名不断成长的“党报+党端”记者
党报新年改版潮:立一个“内容品质化”的flag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