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客中的“知沟”讨论

2013-10-22陈小康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博客媒介用户

陈小康

(内蒙古大学 新闻系,呼和浩特010000)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个人发布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方式也更加自由便利,因而降低了信息生产的门槛。甚至有人认为,微博客的发展和普及似乎对知识鸿沟(即“知沟”)的缩小产生了重大的意义。那么,“知沟”真的会因为“微博时代”的到来而逐渐消失吗?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回答。

一、“知沟”假说的背景、内容及相关命题

在1960年代的美国,人们普遍要求获得平等的社会教育机会。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大众媒介等手段来改善教育机会不均的现状。比如以电视为媒介来均衡贫富儿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电视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因此,这种以缓解受教育条件不均为目的行为,实际上却强化了不均等。这一事实表明,在现代社会,虽然大众传媒能够将信息传播到各个角落,但人们在信息接触和利用上却并不处于完全平等的状态,这种情形必将给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带来复杂的影响。

在此背景之下,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P·J·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知沟”(konwledge gap)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1]

1974年,N·卡茨曼又提出“信息沟”(information gap)的概念。他认为新技术的采用和普及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更大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这一点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然而由此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均等,那些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使得原有的“知沟”进一步扩大。这也提出一个格外值得注意的问题,即“知沟”的影响因素除贫富差距外尚有其他,比如受教育程度等。

二、微博客中的“知沟”现象

微博客也称微博。最早的微博客服务网站是美国的Twitter(中文称“推特”),也是目前最著名的社交网络和微博客服务网站。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中国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也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新媒体领域研究知名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先给出了微博的定义: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2]

通过对“知沟”假说的了解可知,传播“内容”是这一假说的一个重点考察变量。传统的“知沟”研究关注的是公共决策、科学技术和普通知识领域的内容,而微博客是一个信息更为多样和兼容的平台,对“知沟”所涉内容的考察应因此有所拓宽。如果兼顾“知沟”假说的研究初衷,则应该选择那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助于个人发展的内容进行研究,而这些内容是否能为不同经济地位的人所获取,才是需要考虑的重点。目前微博客中的“知沟”现象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特定人群的信息消费能力有限

人们消费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接触与使用微博的总时数是不大可能发生太大变化的,变化的是媒介接触习惯(包括时间的分配)、信息寻求模式等。对于经济地位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群体来说,他们的媒介接触率往往更低一些,这就使得这一群体的媒介表达发生障碍,造成传受双方的互动出现脱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生存问题得以解决,才能有暇接触媒介信息,提高媒介接触率。这是一个常识。

(二)信息发布者之间本身存在“知沟”

微博客本身具有交互性特征,在微博上受者和传者可以任意进行角色转换,每个人都兼任“信息接收者”和“信息发布者”两个角色。这样一来,当用户作为“信息发布者”这一角色出现时,“信息发布者”群体之间由于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文化背景、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的不同,在信息发布之初,就形成了一道无形的“知沟”。一般来说,那些经济地位较高、受过较完善教育的群体,发布的信息更趋于理性和客观,具有更高的价值。

(三)信息碎片化影响知识系统的形成

每条微博限定字数为140个,这样的字数限制只能满足简单事件的描述。由于篇幅短小的特性,微博客上充斥着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也养成人们日益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这样的传播方式更适用于展示提纲性的信息,快捷有余,而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足。对于受众来说,信息辨识和筛选能力显得重要。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拥有更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通常能够筛选出更为精准的信息。相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对微博客上的信息更容易产生偏信。

(四)微博的开放性使信息接受不具强制性

微博的开放性强,使得受众的信息接受活动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对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也就是对信息接受者吸收知识的主动性要求较高。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普遍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学习意愿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往往不足。

三、微博客时代对“知沟”假说的印证

有人认为微博客的出现将成为缩小“知沟”的利器。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微博的迅速流行并不能从实质上缩小“知沟”,反而更有加剧“知沟”扩大的趋势,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和技术壁垒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微博入口,使更多的人成为“微博一族”。但经济和技术壁垒仍然存在。首先,在经济方面,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其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载体的持有率仍然不高,使用微博的频度低,这样,网络的可进入者和不可进入者之间就产生了天然的“知沟”。其次,在技术方面,虽然微博从注册到使用过程都十分方便,但对于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年龄较大的人群来说,操作起来仍有困难。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主要以年轻人为主,20-34岁的用户占78%,而在2012年新浪微博用户发展报告中,80后、90后和00后已占到微博用户的92%;而且,在微博用户中,80%用户受过高等教育。这部分年轻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对于新兴技术的掌握具有先天的优势。同时这些数据也有力地证明,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上的壁垒仍然存在。

(二)用户信息需求差异

微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量是不同的,这与受众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那些社会经济地位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对信息的需求量和需求层次明显高于其他人,从而他们也将获得更多更优质的信息。也就是说,在拥有相同的“硬件”设施的前提下,网络使用时间的长短不会与收获知识的多少成正比。有些人会依据自身的需要而关注一些专业知识性较强的微博主页,而部分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往往认为明星八卦、流行时尚更具有吸引力,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些信息上去。不同学历人群使用微博关注的内容和目的详见图1,图2。

(三)“意见领袖”掌握着话语权

传统媒介往往存在媒介歧视。所谓媒介歧视,是指传媒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分布于不同社会地位维度上的人群,歧视弱势群体即处于阶层低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3]从受众的角度上讲就是话语权不平等。因为媒体也是一种资源,大家不能机会均等地使用这些资源。然而,微博的草根性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任何话题的讨论,甚至成为话题的提供者,微博因此成为与主流媒体抗衡的新力量。

通过网络传播,从草根变身“网络红人”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这些所谓的网络红人能真正成为“意见领袖”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成为大众娱乐的“消费品”。也就是说,在微博上,草根用户尽管可能获得一定的话语权,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与精英话语权的差距,这一差距在微博上甚至有扩大的趋势。

(四)用户对不实信息的反应不同

微博上各个阶层的用户生产出的大量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优劣之分的,有一些高质量的微博存在,也有很多不实的、虚假的信息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根据霍夫兰的“说服”理论,一般来说,“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做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但同时也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另一方面,“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共”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但由于同时提示对立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加。从与文化水平的关系来说,“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而“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高者效果更佳。

微博上短小的信息内容一般是以“一面提示”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内容短小,对事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往往只是针对最吸引人眼球的一部分进行叙述报道,导致了肤浅化、碎片化的特点。对此,不同用户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而其影响因素则关涉受教育程度等。

四、结语

微博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知沟”的扩大。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使用方式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观念和受教育程度,会导致人们对网络知识和信息的不平衡获取,从而产生“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正如麦奎尔所说:“人们的动机和其所认知到的功用会影响到信息的寻求和学习上,而这些因素更多是来自社会脉络而非媒体脉络。”[4]

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这种信息系统发挥什么样的影响,关键在于人们如何使用和管理它,以及它所处的社会的制度。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并不是专供学习的工具,想要缩小“知沟”,寄希望于媒介本身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达到经济上的相对平等,并在教育层面下功夫,从而从根本上为缩小“知沟”创造条件,最终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1]Tichenor P J.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0(Summer):158-170.

[2]陈永东.企业微博营销:策略、方法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6.

[3]郑保章,王爱玲.大众传媒时代媒介歧视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5.

[4]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4版.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0.

猜你喜欢

博客媒介用户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博客天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