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关系论要

2013-08-15谷满意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国情国家发展

谷满意

(泸州医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四川 泸州646000)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和建设史表明,马克思主义要与国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此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形成指导。[1]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1]新时期国情教育研究将为人们认清国情提供理论基础,这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理查德·格罗斯和托马斯·戴尼森认为,公民教育是所有学校的一项基本教育任务,通过教育使得每个学生获得公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方面的训练,从而使人们能够了解、判断、决定和参与公共事务,并且进一步关心其他人的福祉。[2]公民教育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受民族和民主的观念支配,一直将重心放在民族国家的政治主权和合法性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上。[3]国情教育与公民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国情认识是公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国情的相关概念

国情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国情进行教育。要探讨国情教育,首先就要对国情的概念及一般理论进行研究。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就必须要了解国情的基本含义,分析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掌握认识国情的科学方法。[4]1第一种观点认为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决定或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总和。国情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诸要素构成的系统。国情还是一个动态概念,一个国家的国情不是一成不变的。[4]1-2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生存条件的总和。一般包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国土自然资源、人口、经济、科学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周边关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5]第三种观点认为国情是指那些决定、制约和影响一个国家社会性质、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决定这个国家执政党和政府制定内政外交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情况,是—定的历史时期中普遍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科学、文化、军事等情况。[6]12第四种观点认为所谓国情,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总体的基本情况。其中,社会性质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国情中的主要内容。国情具有四大特征即客观性、综合性、复杂性和可变性。[7]第五种观点认为国情是属历史范畴的综合概念,指处于一定社会形态或同一形态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国家,在其社会性质、阶级状况、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建设、自然基础、历史条件、人口问题和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的总和。[8]1第六种观点认为国情是属于历史范畴的综合概念,从范围来讲,它有广义的国情和狭义的国情之分;从时间来分,它有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以存在方式来分,它有自然国情和人文国情;[9]这也是国情的基本涵义的多种理解。

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和不利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10]国情,就是“国家的基本情况”,特指能够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涉及到国家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其主要是由基本国情和国情其他方面构成,具有综合性、客观性、历史延续性、具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国情是国家制定大政方针、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并制约国家的发展方向。国情结构是由国情特性所决定的,国情显著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连续性与阶段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8]6-8,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民族性等等。[6]14-17具体看主要是3方面:客观性,任何国家的国情都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有规律地发展变化的;[8]2-3综合性;变动性和稳定性相结合。

国情根据特性,主要可以分为基本国情和一般国情:基本国情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8]5,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段时期也是稳定的、不变的,也是认清国情的首要因素;一般国情指处于一定社会性质下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历史和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基础情况及其特点的总和,是基本国情决定并影响的国情体系的整体结构,一般国情是处于客观地、动态变化之中的。从国情构成的内容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来看,国情体系划分为基本国情和一般国情,基本国情与一般国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基本国情决定一般国情的发展变化,一般国情也会影响基本国情的发展变化。[8]3确定一个国家的国情,其依据就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生产力的状况,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所以,确定国情的依据最终还是生产力。[6]13确切地说,一般可以概括为6大基础要素或6个系统:即国情的经济结构(或称经济要素、经济系统)、国情的政治结构(或称为政治要素、政治系统)、国情的社会结构(或称社会要素、社会系统)、国情的文化结构(或称文化要素、文化系统)、国情的自然历史(主要是自然资源)结构(或称自然历史要素、自然历史系统)和国情的国际环境结构(或称国际环境要素、国际环境系统)。[6]3-4这6大基本要素或系统,共同构成一定国家的国情体系,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又互相影响。

国情研究方法涉及到许多具体国情的研究和考察,因此研究方法也自然涉及到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我们在确定一个国家的国情时,其理论依据只能以社会生产力为标准。因此,只有那些能够决定、制约、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制约、影响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变化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力量,才可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作为国情的基本理论依据。[8]1-2研究我国国情的变化,也必须遵循这一标准,国情研究方法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确定的,这是最根本及基础的研究方法。

二、国情认识的内涵与理论

国情认识的内涵建立在国情内涵的分析基础之上,国情认识有着特定的内涵和理论基础,这是在考察国情认识时所必须认清的,这也是认清国情认识和国情教育关系的基础。国情认识特定内涵的分析和界定也是研究国情认识,以及分析国情认识历史的重要根据,也是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新时期国情认识和国情教育关系的探讨正是建立在国情认识考察的基础之上的。国情认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国情才得以正确地被加以认识,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国情认识的基本历史经验,是国情认识的认识论基础。

国情认识从字面上看,就是将客观存在的国情通过一定的认识方法加以认识,国情认识既有正确的认识,也有错误的认识。国情认识的基本要素也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国情范围的界定;二是认识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三是国情认识的主体,国情认识的主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国情认识主体所使用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不同,认识国情的方面不同,认识国情也是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国情认识受人们的主观意识影响较大,而国情认识只有科学而又客观才能体现国情认识的价值。

国情认识具有以下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把握和认清国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方针,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最根本的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的路线几经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找到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的路线。

(2)只有把握和认清国情才能确定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步全面地把握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正确制定了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后国营经济的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国民党遗留的经济凋敝、社会混乱,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等国情,在实践过程中,日益深刻、准确地把握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才正确选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正确的方向。

(3)认清和把握国情是决定中国建设和改革各项大政方针的根本出发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建设上,抛弃了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速度的做法,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稳定协调发展的具体方针;相继制订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我国各条战线增强了生机与活力。新时期所制定的和谐社会战略、和平发展战略等,都是依据国情而制定的。国情认识是现阶段制定各种发展战略的基础。

(4)认清与把握国情,还是调整决策的根本依据。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一种摸索的过程,出现错误也是十分正常的,但必须依据国情加以调整。需要从动态和发展变化的角度来把握和认清国情,以便随时调整方针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和改革引起我国经济情况的新变化,提出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从一省、一市、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来说,把握国情、省情、市情和厂情,同样是正确决策的根本前提。充分研究本地、本单位的情况特点,才能为正确贯彻上级政策和本地本单位的正确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11]

国情认识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角度看有着两面性,主要是正确的国情认识和错误的国情认识两个方面,要有正确的国情认识就必须有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国情也有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不同时期,国情教育要抓住其主要方面,这样才能为不同时期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为革命和建设服务,这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所证明的。正确的国情认识,能够为革命和建设服务,能够为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服务。错误的国情认识只能带来革命和建设的挫折与失败,而且将会对国情教育作用的发挥产生很大的反作用,这就需要科学而又正确地使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样才能产生正确的国情认识,才能为国家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三、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的紧密关系

建立完整的国情教育体系,当然不是单指内容体系的建设,更需要形成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就是国情教育实践,科学的国情教育必须要有正确而又科学的国情认识。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这种十分紧密的关系,表明国情教育研究的开展必须依靠客观国情的考察,而客观国情的考察则更是要通过国情教育为民众所知。正确的国情认识通过国情教育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错误的国情认识通过有效的国情教育则可能产生更大的破坏作用。而国情教育就是以让民众认清国情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将正确的国情认识传达给民众。要使国情教育达到实效,就需要有正确的国情认识。

一定阶段的国情是客观存在的,国情教育要根据国情的特点和内容,采取有效的形式加以宣传。国情的客观存在需要经过调查、分析等各种手段,才能加以认清,这也正是国情教育所需要的认清国情。国情教育内容设置在受到主观因素影响时,会出现与现阶段国情不符,甚至是歪曲国情的问题,从而带来一定的危害作用。现阶段社会转型期国情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与现实不相符,这就要正视两者的关系。

国情认识调查和分析的对象与国情教育的对象部分重合。国情是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国情教育正是对这一情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分析,采取适当和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宣传。

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国情研究和认识成果直接决定着国情教育的内容是否是客观的和正确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国情教育开展的效果。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之间的联系决定了两者不可分开,并意味着要使得国情教育合理有效,认清客观国情是首要和必要的条件。不在国情认识基础上谈,国情教育及国情教育研究将是空中楼阁,存在的必要性值得质疑。

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虽然关系密切,但国情认识并不能取代甚至是发挥国情教育的功能,两者还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别,这也决定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的不可相互替代性。

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研究对象及目的部分不相同。国情认识对象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涉及到国家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其目的是研究国家制定大政方针、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国情教育研究对象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使全体人民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国情,准确地掌握国情,形成强大的内心力、凝聚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两者研究目的的不同决定了研究方向的不同、要求的不同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等。

国情认识功能和国情教育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两者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国情研究的功能较多,其主要是为国家制定各种方针和政策提供依据,还是人们全方位认识国家的基本依据,也为国情教育提供了客观真实的内容等等;国情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等都是为了让民众更加清晰和理性地认清现阶段国情,以及国情的发展变化,这样可以使民众正确理解现阶段国家发展所走的道路,理性认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信仰,以便对国家发展过程中制定的各种战略和政策能够正确认识,还能够认清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各种问题的实质。

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在一定时期的国情是客观的、不变的,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但根本上国情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国情教育受到诸多要素的影响,特别是要跟随国情的变化,但在很多时候的国情教育受到研究者或者施教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国情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在一定时期适合国情的国情教育在国情变化之后,就需要进行国情教育研究,以使得国情教育能够跟得上国情的变化。而在很多时候,国情教育并不能及时地做出改变。这是由于国情与国情教育的不同特质,决定其变化的要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国情教育如果不能跟随国情的变化,就很难发挥其功能和实效,甚至在很多时候起到相反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国情认识及认清国情的过程表明国情认识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形式,使得民众认清了国家所走道路,理解了党和政府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方针、政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总之,必须准确科学地认识国情,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目标;国情教育中必须使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得以体现,民众才能正确认识,才能促进民众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而努力。

四、结论

科学的国情认识通过国情教育为每个公民所正确理解,这是国情认识和国情教育最根本的关系,也是分析国情认识和国情教育研究首先要注意的。毛泽东一直强调认清国情,利用整风运动等进行国情教育,大力宣传对基本国情的认知。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继续发展了毛泽东的国情教育思想,指明了国情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联系,弄清了中国基本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为此必须加强国情教育,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获得符合国情的发展。江泽民在1991年3月给李铁映等同志的信中强调指出,“要从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给予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以及国情教育”,“这样来提高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这是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我国下一代的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一项根本大题。因此,我们就要站在一个反和平演变的战略高度对青年来加强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12]胡锦涛也不断强调国情教育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的作用,让民众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国情其他方面虽发生转变,但基本面貌还是没有改变,这就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针对现阶段社会转型期而言,国情教育的重要性更需要加以重视。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

[2]Richard Gross E,Thomas Dynneson L.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1:6.

[3]Wing-Wah Law.Globalization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Hong Kong and Taiwan[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04,48(3):253-273.

[4]王握文,孔诤.国情教育教程[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5]罗永林,王铨民,刘隆祺.中国国情教育纲要[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1-2.

[6]王永江,聂德林.中国国情教育教程[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7]郭正秋.中国共产党两大国情理论之比较[J].长白学刊,2004(3):89-93.

[8]董松寿,邱进.中国国情教育词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9]朱贤枚.中国国情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20.

[10]《国情教育》编写组.国情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2.

[11]赵如云.国情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3-5.

[12]江泽民.江泽民给李铁映、何东昌的信[N].人民日报,1991-06-01.

猜你喜欢

国情国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家国情 诗词魂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