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教学中文化情境的创设与人文精神培养
2013-08-15殷晓棠
殷晓棠
(辽宁省鞍山市达道湾学校,鞍山 114011)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这对我们理解美术教育的目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美术教育的实质不是美术专业教育,而是人文教育。
一、尹少潭教授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无疑也道出了文化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深度理解美术作品人文精神内涵的重要性。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下面,就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创设文化情境,来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相关学科整合创设美术学习文化情景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利用相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文化、历史和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如在欣赏罗立中的油画代表作《父亲》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以歌曲《父亲》为背景音乐,由于音乐和诗文、画面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学生的多方位的文化感受,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体验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情感,充分感受到艺术作品那高雅而感动人心的美,从而涵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美术学习文化情景
问题是学习之源,问题是创新之始。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文化情境,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随着问题去挖掘美术作品其中的人文背景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创设美术学习文化情境的引领。如欣赏毕加索的油画作品《格尔尼卡》时,显示其创作过程,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回答,得出这幅画的背景。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文化情境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或叫做视觉艺术,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极大促进了整个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教师在课堂情境的创设方面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而欣赏课教学要使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有更多的感悟需要教师创设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这种情境更多地是一种文化情境。
二、丰富而多方位的文化情景走入美术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体质疑、探索、创造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而教师要达成对学生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愿望,那么,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呢?
(一)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欣赏课核心
欣赏教学中每一件优秀美术作品都是先进文化的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附体、是精神品格的写照,优秀作品的优秀更在于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殷实。教师应用人文思想统领欣赏课教学,告知学生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单纯地对美进行欣赏,学生应在了解美术表现形式发展、享受形式美感的同时,重视捕捉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即作者及作者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进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部美术史就是一部人文精神的发展史。
(二)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如我们在欣赏徐悲鸿等近现代画家作品时,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画家在刻苦学习多元文化基础上立足本土、创新发展的艺术态度与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艺术及艺术家,这一最基本的人文态度。
(三)赏析美术作品要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相联系
如我们在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我们应该用图文、视频及语言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由此触及这个时代精神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学生对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就有了土壤和源泉,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这些作品中与作品外的人性光芒。欣赏课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沉浸其中,做到静心、入画,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想才能更好地穿透形式,指向内涵,产生更多的情感和精神的体悟。
(四)要努力让学生学会用感性语言提炼作品人文精神(评价)
如在欣赏齐白石的《虾》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情感语言发挥的机会:“正是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学生这种基于情感体验的语言参与实则就是作品人文精神在自身脑海中的投射,这应是欣赏课架构学生人文精神世界的最主要途径。当然,教师在学生经历体验、获得感悟,进行精神思想概括的同时,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如凡高一些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一定程度颓废的精神状态等等。——当学生学会了理性思考及批判,积极的人文精神世界也将获得确立。
(五)展示人类美术文化的精品
在选择美术欣赏课的内容时,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人类美术文化的精品,这些经典之作代表了人类美术文化的最高成就,也包含关于人类的思想感情。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此作品具有现实意义,他用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了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群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这既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也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追求和文明感、历史感。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程彦葳、马忠艳的《坚持先进文化 培养人文精神》
[3]陈言的《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
[4]《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博导)
[5]《新课程(中旬)》2012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