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突破英语学习的“高原”区
2013-08-15徐建国
徐建国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教研室,宿迁 223800)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的变化,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加宽,学习负担的加重,他们各科学习成绩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现象,其中英语学科尤为突出,往往会产生大面积的分化,许多学生成绩下降,出现了英语学习的“高原”现象。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英语词汇量的增加,句式越来越复杂,学生对英语学科失去了新鲜感,产生了畏惧心理;二是教师单调、千人一面的教学方法等;三是学生生理上的变化。
沈德立教授在其主编的“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提出“成才的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的观点。老师和家长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忽视非智力因素对孩子影响。如果想让孩子用心去学习,首先就要解决孩子“肯不肯”的问题,当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去主动学习了。由此证明,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顺利度过英语学习的高原区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上把动机定义为“需要的具体表现或它的内在动力体系,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即“想做某事的欲望”,如果一个人想做的某件事是从自私、狭隘、甚至邪恶的角度出发,我们就把它定为“动机不纯”。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高尚完美品格的重要组成因素,有人甚至认为动机是“学习的核心”。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生把家长、社会和学校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需要的过程。教师应注意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教育。告诉学生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学者、游人来到中国,英语自然会成为未来白领的工作语言,鼓励学生把现在的学习和自己美好前程结合起来,逐步确立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形成长远的学习动机。
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语言教学离不开生活,语言的应用离不开场景,没有情境,语言就成了无水之舟。比如在教授购物用语时,可以将教室设计成商店,让学生将自己多余的文具和零食摆在柜台上,大家用所学的英语相互交流,可以用钱购买,也可以以物交换,既给学生提供了实际需要的平台,又为他们练习和使用英语提供了空间。
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娱乐等独特效果,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多鼓励有放弃英语学习苗头的学生,利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曾经拥有的闪光点来激励学生,利用学生在起始阶段曾经取得的“高分”来唤起学生的自尊,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且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英语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从学生实际出发,实现其乐学。学生刚读完初一,学生还保留着对语言模仿的敏感性,有机械识记语言的能力,乐于模仿,能将大量不连贯的语言材料保存在脑中并在交际是复用,只是学生多所学素材的枯燥重复,感到厌倦,教师此时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和学生建立愉快的合作关系。实践证明,愉快时学习的加速器,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培养学生唱歌跳舞入手,将日常用语编成歌词,将发音要领编成口诀,这样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一旦具备了主观愿望,便可以有效地掌握知识,较大地提高英语素养。
以游戏贯穿教学活动,让学生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的学习语言。教学中可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多层次,多角度的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比如在教学Wi l d a n i m a l s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物的吼叫声猜测动物的名称,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让学生判断,通过描述动物的外貌让学生猜测动物名称等。这一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习得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英语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如喜悦、愉快、厌恶、惧怕等。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首先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不提前上课、不推迟下课、不加重学生负担,布置结构作业(有必做和选作两部分构成),适当的布置有声作业(学生上交录音带)。改进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不公布成绩,不按成绩排队,把精力更多地用于对考试结果的分析,正反经验的总结、调整教学方法和对所教内容的查漏补缺上来。为培养学生学习情感优化环境。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悉心辅导,细心批改作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军事上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也有同样的道理,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要、动机、情感等,然后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特点,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手段,提出不同要求,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才能将知识和目标统一起来,实现个体素质的提高。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实行低起点、小坡度、慢步子、快反馈,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获得成功,享受快乐,增强自信,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同时,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授课方式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直接影响学习热情。因此,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直观教学能力,借助体态语言,通过演(示)、画(简笔画)、做(教具)、唱(英文歌),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形象,化难为易,化平淡为神奇,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加深印象和强化记忆,同时要注意课堂用语常换,授课方式多变,作业形式新颖,难点重点多练,不断稳固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
四、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是在人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它主要包括“决心、信心和恒心”。目前,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可谓在温室里长大的,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打,对学习的态度波动性很大,学习热情冷热无常,顺境中,简单的识记还能维持,一旦进入初二,内容增多,便畏难而退,英语学习受不稳定情绪的支配,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苦差事,是一种负担,这时候教师应耐心的疏导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学习意志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将少年英雄的事迹作为典型素材,学习他们坚强的意志。少年儿童的情感主要是和具体形象相联系的,他们最容易被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和英雄事迹所激励和鼓舞。因此,利用作为他们的榜样人物的道德品质的实际范例来教育他们,很容易激起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爱慕,从而学习英雄,克服缺点。
教师还应该组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直接的意志锻炼。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必须把学生组织到课堂外的其它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去。诸如参加公益劳动、文体活动、参加慈善机构活动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表现出坚毅、顽强和果断的精神。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完成好那些对他们来说兴趣不大的、平凡的、情绪上带来不愉快的或困难的活动,这样更能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意志力,理论说教是必要的,但是榜样示范更为重要,教师要以自己的意志行动去引领、启迪、感召学生,使自己的意志行动成为学生培养自我意志力的“标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铸就自己不畏困苦,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
如果学生拥有强烈的学习英语的动机、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热烈的学习英语的情感以及坚强的学习英语的意志,就一定能突破英语学习的瓶颈,拉长英语学习的短板,顺利突破英语学习的高原区,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创造美好的前程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