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教育规律 凸现学生主体
2013-08-15张安举
张安举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小学,无锡 214035)
说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是没有人质疑的教育价值判断。可是当我们谈到在教学中具体体现教育规律的微观话题,我们就无法轻松。面对当今教育的诸多沉疴,我们不能简单归结为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问题,原因固然复杂,但是我们教育内部不遵循教育规律,教育简单化、媚俗化是不容忽视的。以教学工作为例,教学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优秀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历史上出现两种片面性,即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应当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完全支配教学,学生独立性、自主性是有害的东西;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主张儿童是教学的中心,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学生转。这两派的共同特点就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立起来,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以致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教学中时常复演上述两种倾向。
到我们的教育现场去看看,我们的许多教师是打着学生自主的旗号,干着教师霸权的勾当。教师总是不相信学时能够自主学习,总是不断抱怨学生的基础差,抱怨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较多的仍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教师的严重惯习就是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尽管课程改革推进多年,基本没有改变教师霸权课堂的基本格局。这种控制式的教学中,在“都是为了学生好”的口号遮蔽下,实施着“处置身体、控制思想、过滤知识、塑型道德,进而安排未来”的控制性行为。这种教育执行着社会和成人世界的文化复制功能,通过流程的传递,复制出精心拟定的“知识人”,它无视或有意在压制、消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性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在教学目标的研制上,外在于学生生长发展的成人社会标准进行预设,即“知识人”目标,以“为了你将来好”等借口作为对学生施压的辩护,让人确信以今日的牺牲换取明日幸福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教育内容上,几乎是全部地对考试内容的迷醉与追逐,学生学习的全部任务就是通过不断记忆,熟悉这些教材所承载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接受式教育的价值,虽然新课程改革崇尚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但这一般体现在公开教学中。夸大接受式学习,去学生主体参与、实现成人预成的教学控制,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是未成熟的个体,总是以成人的成就标准来进行固定的比较来解释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加剧了成人对儿童的优越感,通过控制把成人的意识和规范强加给学生,成为一种理所当然。过分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必须成为俯首贴耳的听臣,任意接受教师的摆布。在评价方式上,以“考分质量”代替“生命质量”,使得大批的孩子成为“学业失败者”。在控制性的课堂文化中,学生主体意识不断消解,厌学、弃学,产生大面积的差生也就成为了必然结果。
其实考察一下教与学的历史,我们知道,在较早的历史时期,教可以和学通用,学可以代替教,而教却不可以代替学。从文字发展的过程看,汉字中教是由学发展而来的,即中国人的教的概念是由学的概念发展而来的,这种现象本身就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实践中重学甚于重教,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就是一种学习的思想。到了近代,以赫尔巴特主义为代表的以“教”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对中国传统的以学位核心大的话语体系模式一种巨大的冲击。晚清中国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教政策,本打算不变组宗之法而学习一些西方的东西,但随着清政权的推翻,以学表达教育的概念就失去了政治的依托。教代替学在所难免。
教学应当回归到本源上来,即遵循教学规律,就是倡导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一种控制和反控制的角逐,它是在达成当下现实生活与未来所能生活张力间的教育目标的合作和共同生长。以教师作为交流平台,不断进行相互的认识,形成“人即目的”的教育至高追求。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应邀到宜昌上一堂示范课,由于教研员的疏忽,本来准备上《提醒幸福》,而教研员则让学生预习的是《紫藤萝瀑布》,上课铃已经响过,李镇西老师面对黑压压的听课教师,临危不惧,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由学生自由挑课文,学生选了《山中访友》一文。他镇定自若地和学生一起预习、读书、交流、赏析、质疑,一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李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几年过去了,我对这堂公开课依然有着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成功的标志不是我带着事先设计好的圈套,去让学生钻,让学生表演,而是真正把学生当作学生,和他们一起平等地研讨,当然,这样上在当时是迫不得已的,是逼出来的,但恰恰是这样一‘逼’,把我逼成了‘学生’,想不平等也不可能。”这种“真实”是很可贵的,可贵在遵循教学规律,没有了权威,学生也没有了情感的羁绊,在心理、人格等高的状态之下开展教学的。
遵循教学规律就是还学生的课堂地位,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独霸一方的成人领地,也不是教师与一批好学生所玩的一场游戏。是所有的人真正在场学习,是所有的人各得其所,虽然目标高低不同,学习任务多寡不同,学习水平各异,但是共同的东西应该是学生同样有信心,有情趣,有收益。
规律就是规律,固然不能违背,但是认识与理解规律是要花功夫的。规律不可能是具体现成的操作模式,它需要我们去理解领会和深入实践。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教学合一”的教学范式,即以“学为中心,教是帮助”的指导思想,构建了“自学-互学-帮学-测学”的教学流程。我以为就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就是解决教师主动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的积极尝试。我们又进一步探索了一些具体的规律,如教师教学的质性敬业、教学感情先行、倡导方法的别开生面、关注学生错误转化成资源、当堂检测并反馈、差生教学情感大于认知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育有规律,教育讲规律,遵路识斯真,敬畏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