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013-08-15张凤华
张凤华
一、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发展速度快,质量良莠不齐是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园区整体特征。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地方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优化文化产业布局。首次提出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并指出充分发挥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对区域文化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2007年文化部发布《关于命名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通知》(文产发〔2007〕24号),西安曲江新区和华侨城集团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地方政府部门为了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仿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评级的做法,兴起省级或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评选热潮。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0]81号)等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园区的政策频频出台把全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热潮推向一个新台阶。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2012年文化部印发关于《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鼓励集聚发展,并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建设10家左右高起点、规模化、代表国家水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特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培育100个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不同层次的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大幅攀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由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署规划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多达3600个。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
目前虽然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中央和地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针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政策,如何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及其路径、机制和功能特征都缺乏详细的理论论证和政策细则指导。
二、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瓶颈
在当前房地产开发用地严格受限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投融资、财政、税收和土地等各项政策红利诱导一大批地产商转向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园区处于无序、粗放型的发展状态,园区企业的关联性、集聚化、规模化、专业化难以实现。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区“有形无实”,难以发挥极化效应,影响成为其真正的增长极。总体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存在以下几个弊病:
一是核心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受国家财政、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力度的影响,动漫、影视等高科技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数量过多。文化产业园区主业与地方文化特色脱节,没有发挥优势资源,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或者不具备建设主题公园和产业园区的基础资源条件,但是受到政策诱导,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等原因的制约,地方政府不得不选择属于高科技型文化工业,而所在城市缺乏相应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和技术支撑,园区或基地缺乏自生能力,一旦脱离政策扶持,园区就变成了赤裸裸的地产项目,文化资源不能生根,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无法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品牌和驱动力。以山东德州首批15家文化产业基地类型来看,6家基地主业是旅游产业,2家主业是体育健身器材生产,2家主业属于纺织业,瓷业一家,生物环保2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地只有4家包括金丝贴、剪纸、民族艺术品和花饰。
二是园区关联效应不足,经济效益低下。2011年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刘玉珠司长指出全国2500多家文化产业园区,70%以上都属于亏损状态,真正盈利的园区不超过10%。据有关咨询机构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9月,由文化部批准的各类园区、基地个数达到284家。加上新闻出版、广电、国家工商总局以及各级地方政府批准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全国文化产业园区总数达到7500家左右。2013年全国立项通过审批的影视基地110余家,已经建成的影视基地中80%处于亏损状态,15%收支平衡,仅有5%盈利,许多影视基地有场无剧。李蕾蕾(2009)指出当前大部分园区内部企业缺乏关联度或者园区内企业一家独大,没有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或者园区建设只重视地理空间的集中,在园区项目建设上市场化机制不足,园区内项目建设很多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缺乏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反馈信息的提供和应用,园区建设只是在硬件设施上争取政府的优惠政策,发展方向偏离了主业。
三是园区或基地重复建设严重,城市主体消费不足,有园无业。刘金祥(2011)指出当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出了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长沙几个城市外,其他城市园区建设对GDP的影响很小,许多文化产业园区面临有园无业的情况。2005年以来至今,城市文化产业园区数量急剧增加,仅仅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天津和青岛10座城市建设开发的动漫和数字娱乐园已经超过350家。其中,这些园区存在极大的业态相似性,产业结构雷同,存在极大的恶性竞争风险。关小彬(2010)以河北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例,指出地方文化产业园区主业同质化严重,主业与市场实际需求脱离,缺乏地方特色,所有园区都追逐高科技、动漫和影视基地,粗放型的模仿成为园区建设最大败笔。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弊病反映了阻碍文化产业园区发挥极化效应的重要因素。一是文化产业园区的主业定位与城市自身文化资源禀赋脱节,缺乏基本的要素支撑,二是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并没有发挥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园区主业缺乏主导和支配能力,产业关联性小,难以吸引足够多的企业形成规模性集聚;三是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低水平复制,同质化竞争激烈,形成较大的内耗成本。
三、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发展路径反思
从区域增长理论的视角来看,无论是文化产业园集群、文化产业带,还是文化产业园区都是增长极理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国外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是基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迹于20世纪50年代,有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特区两种说法,虽然称呼上有区别,但是这两种文化产业组织形式都是基于文化产业集群的学理命名。文化产业园区强调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以及文化生产和消费等多项功能的结合。文化特区更加强调特区对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形成极化增长能力,对周围地区创造出较强的吸引力。“集群”、“空间集聚”和“吸引力”等字眼表明国外文化产业园区就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增长极的概念,并不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而是受到发展经济学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影响,从资源禀赋稀缺性的角度考虑优先发展优势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经济空间中的“极点”,也即是经济空间的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领整体经济的发展。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将地理空间引入增长极理论,把增长极的发生从抽象的经济空间映像化到实际地理空间,他提出了区位优势和地理增长极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增长极理论的内涵。此后,法国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和德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基于主导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循环累计因果关系、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外围”理论都成为增长极理论的范畴。这些理论观点从市场机制诱导产业集聚的角度解释了增长极形成的机理。赫希曼强调产业关联效应,他认为应该优先发展关联效应较大的产业,通过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带动整个区域产业的发展。增长极的形成来自于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引发的产业集聚行为,因此,增长极自身不仅要有较强的自生能力,还要能通过规模经济,加快增长速度,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区域经济增长能力的提升。
增长极的理论内涵表明,文化产业园区要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极,必须具备文化资源禀赋优势、能够发挥较强的关联效应的文化产业、以及诱导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有效市场需求。
首先,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必须以地方文化资源禀赋为依托,主业定位明确。坚决杜绝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的现象,在国家大力发展公共文化建设的时代,地方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必须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区分开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必须着力开发具有市场盈利能力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深度转化,而不是表面的、粗放的、低层次的、景象雷同的产业复制,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品牌,或者城市面貌的精神象征,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环境和文化资源禀赋基础,典型的文化历史底蕴和鲜明文化个性特征都是定位文化产业园区主业的重要因素。深圳大芬油画村,北京798艺术区是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典型成功案例。这些成功模式一度被多个城市复制,很多园区有形无实,市场反应惨淡,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是缺乏支撑产业园区发展的资源禀赋。
其次,园区内文化企业主业之间的关联性是决定产业有效集聚的关键。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形成在形式上需要空间上的汇聚,更需要在经济关联中起到一种磁力场的作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文化产业园区是指进行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文化企业和行业集聚及相关产业链汇聚,对区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园区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特定区域。因此,产业关联性是文化产业园区发挥其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核心环节。产业集聚的重要纽带就是产业关联性,通过市场机制下的前向、后向需求牵引实现产业关联,通过聚集,获得规模优势和专业化优势,通过空间集群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集体经济效率,降低技术扩散成本,保持持续创新优势,这些优势的循环累计形成文化产业高度膨胀能力,通过外部经济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再次,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必须有明确的需求定位。地方城市规模、文化消费能力也即是有效文化需求等因素对文化产业园区自身成长能力有很大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规模性的消费者,海尔布伦和格雷在文化经济学一书中曾指出艺术表演需要规模足够的城市或者大都市才能顺利进行,城市人均服务需求量越大。海尔布伦和格雷把艺术产业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分为三类,直接消费、间接消费和引致消费。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引起的间接消费和引致消费,而直接消费规模则是检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规模的主要尺度。
结合增长极理论和支持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内涵来看,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不应当是建设“文化强省”或“文化强市”的一个孤立的招牌。鼓励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其实就是一种城市规模性的文化资源集聚。利用地域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让文化产业园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从根本上规划和完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管理和发展的“极化”,形成完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