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点轴理论的珠三角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2013-08-15朱坚真闫柳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4期
关键词:珠三角海洋发展

朱坚真 闫柳

区域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产业竞争力。伴随着陆地资源的短缺,古老的海洋文明被唤醒和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培育增长极日益成为各国的提升综合实力的战略途径:美国“双岸”沿海经济区域、日本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亚平宁半岛、新加坡等[1],借助临海的区位、资源和交通等优势,对海洋产业布局进行高质量的调配,实现了区域经济腾飞。

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开放发展的前沿,是中国经济“蓝色崛起”的“排头兵”;同时,作为广东三大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它也是广东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蓝色引擎”。更好地配置生产要素、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不仅有助于壮大珠三角本区经济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更能对兄弟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产生示范作用,从而带领我国海洋经济走向振兴[2]。

一、珠三角海洋经济产业布局的现状分析

(一)珠三角经济区的地理区位界定及发展历程

珠三角经济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9个地级行政区组成。该区域土地面积为54733平方公里,占广东全省土地面积的30.5%。珠三角经济区地缘优势明显,产业关联紧密,资源储备丰富。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珠三角经济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及遍及全球的侨胞支持,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20世纪80、90年代,珠三角接受港澳“三来一补”,采用“前店后厂”产销垂直分工合作的传统方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顺利成为全球产业分工的制造业基地,但产业结构重复同构现象严重;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签订“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3],珠三角主动接受港澳制造业、服务业、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无论其规模和种类都超越过去,珠三角逐步转变了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格局,利用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2005年“9+2”模式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内部各自发挥资源优势,力争与港澳建立区域互补的关系,最终实现区域综合实力的全面发展[4]。《广东省统计年鉴2012》显示:2011年年末,珠三角经济区常住人口5646.51万,占广东省总人口的53.8%,城镇化率达83.01%;国民生产总值47933亿元,占全省GDP总额的79.2%,区位经济优势明显;出口贸易额高达5064.89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95.2%,实际利用外资195.29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9.6%,高水平的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1%、47.93%、49.96%,产业结构优化合理。从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到工业化,最终实现产业多元化的转变[5]。

(二)珠三角地区海洋产业布局概况

1.海洋综合经济实力

《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表明: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10028亿元,这一数据,在2006—2011年分别为3998亿元、4755亿元、5825亿元、6614亿元、8291亿元、9807亿元,可见,珠三角地区的海洋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是,据《公报》指出,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产出总量为1807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36.1%,长三角地区海洋产出总量为1544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30.8%,珠三角地区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仅为20%。

2.海洋产业结构

珠三角地区位居前列的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然而,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产业同质同构化,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能耗产业多低碳型产业少,重近岸轻远海、重速度轻效益、重资源开发轻生态环保。在这种背景下,珠三角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着如下问题:

海洋产业带动能力有限。海洋产业种类繁多,三次产业中均有分布。广阔的覆盖面必然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就珠三角海洋产业发展来看,其产业带动能力并未充分发挥:海洋交通运输业的稳定性和扩展性受限;海洋旅游业资源的开发方式粗放;海洋油气业经济贡献率低;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产生了累积效应,影响了海洋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而限制了海洋产业的带动能力。

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滞后。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它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当地的科技水平。由于广东海洋科技保持在全国中游的位置,因此,相对于山东和浙江等该产业较发达的地区,广东产业规模较小,技术层次较低,发展缓慢。就珠三角地区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1%[6]。

海洋产业布局中的陆海一体化程度较低。陆海一体化是在与陆域经济的互补和互助中解决海洋产业发展的各种困惑。它的核心是海岸带综合管理,即有效地协调海陆资源、空间、经济及文化、社会管理,从而增强资源的互补性、经济的关联性,促进产业互动,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7]。但就珠三角地区来说,目前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制约珠三角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的因素分析

1.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率低

珠江流域人口稠密,制造业分布密集,以往粗放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珠江水质,再加上近海养殖业的污染式开发,使珠三角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不断恶化,深圳湾和珠江口海水水质及沉积物污染较为严重,水质低于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目前,所丧失的滨海湿地面积在不断扩大、海洋生物链岌岌可危,海洋生态赤字不断加大;此外,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以填海和海岛开发为例,由于填海规划往往缺乏科学性,花费较高代价后取得的空间,却常常面临着无序开发的尴尬;在对海岛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意识,资源的利用率非常有限。

2.海洋科研力量有限、科技转化率低

2010年,广东海洋科技人员数量为2795人,位列北京、山东、上海、江苏之后,排名全国第五位,其中北京为12878人;海洋科技机构专利申请受理量为229件,也排名全国第五,而与北京的1714件有较大差距。此外,由于受科研体制的束缚,珠三角各区域海洋科技资源较为分散,行业部门、高校与研究所、地方等不同机构都有涉及,所以海洋科技整合度较低,在国内外竞争中,很难发挥整体科研优势。此外,由于珠三角各区域缺少有效的组织协调,政策措施不能及时到位,海洋产学研尚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8]。

3.海洋监管职能分散,统管协调性差

中国的海洋管理以国家海洋局管理为主,但在现实中,海洋管理必将涉及海洋与林业、海洋农业和交通、能源和环保等各方面,因而涉海监管部门的数量庞大,职能部门的权力平行,所以,海洋经济区建设一直处于多职能部门的分散管理状态,并且,以行政区划为主的海洋经济区,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般会采取独立运营管理,从而促使“诸侯经济”的产生[9],这种监管弊端,在珠三角地区也有发生。

二、珠三角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的战略定位

珠三角在广东建设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广东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南海开发与保护的综合示范区。力争把珠三角建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海洋经济最强区域[10]。

(一)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核心区

珠三角是支撑广东经济大厦的一根重要的柱子。海洋经济强省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个新平台,广东省要实现由海洋经济大省到强海洋经济大省的转变,首先是要把珠三角海洋经济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为广东海洋经济蓝色崛起提供示范。

科技引领、产业高端、优势突出、布局合理是珠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核心区的主要特点。基本思路是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产业链高端,升级海洋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优化海洋产业布局,现代海洋产业区内合理集聚”。首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珠三角海洋经济区要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处于海洋产业链高端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广州、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在深圳、珠海、江门等地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其次,要优先实施“产业链高端化”战略,整合资源抢占新世纪国际海洋开发的战略制高点。珠三角应立足全省的经济和区位优势,科学谋划珠三角海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考虑配套建设一批产业化示范基地,如珠三角海域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国产化技术示范基地等,以打造高端临海工业集群为重点,推进珠三角海洋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再次,突出产业链体系的资源优势,促进临海工业基地建设和优势产业集聚。通过各类示范基地的建设形成近海海洋产业链系统和终端商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系统,使海洋产业链体系的资源优势在珠三角各区域快速转化为产品优势,同时,要推进珠三角区域的集约用海,规模化利用海洋空间。最后,珠三角地区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离不开现代海洋服务业的发展。要依托珠三角作为广东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主要港口和临港工业基地,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海洋会展业、海洋信息服务和航运金融保险服务业,促进广东海洋产业结构由“资源开发型”向“海洋服务型”转变,在万山群岛等海岛建立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实验基地,加快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新区、深圳前海等沿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提升珠三角海洋产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集聚区

海洋领域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是“蓝色经济”新动力,科教兴海已成为世界各地区实现蓝色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

建设珠三角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集聚区的基本思路是:加快海洋创新平台建设,完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培育海洋科技人才,提高海洋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科技兴海,首先要为科技创新找到一个有效的创新平台。珠三角必须加快构建政产学研、工科贸相结合的海洋高技术产业系列创新平台,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建立海洋科技创新联盟,加强海洋科技重点攻关,为珠三角的海洋经济建设提供和储备一批高“含金量”的科技成果,极大地推进珠三角海洋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珠三角各区域实施海陆统筹、联动发展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还是要注重海洋科技创新的转化。要坚持“加快转化、引导产业、支撑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机制,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线,尽快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海洋竞争,根本是科技,关键在人才。要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加大海洋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打造集教育培训、科研开发、技术孵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海洋投资者创新基地,积极推进海洋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集聚发展,择优建设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将广东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人才高地、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成果高效转化基地。

(三)构建珠三角成为南海综合开发与保护示范区的重要组成区

南海由于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战略区位,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北边是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四省区,这使得珠三角具有毗邻南海的特殊战略区位优势。

实施南海开发战略是海洋经济的发展从近海到深远海是一种必然趋势。在实施南海大开发战略过程中,珠三角围绕南海资源和国家的南海发展战略打造海洋新能源、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等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临海、涉海、海洋产业集群。依托南海开发和广州、深圳等广东省内各港口、航道、市场优势,以南海为中心构筑全球化的海洋运输网络体系。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兴起,在国家南海方针政策的框架下,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南海开发。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合作。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历史机遇,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立足珠三角的经济优势和毗邻港澳的优势区位构建珠三角地区与东盟各国合作的海上通道,把南海建成广东与东盟合作的“经济内海”。支持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在南海的油气资源开发,支持并促成三大石油公司在珠三角地区建设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基地。利用南海丰富的渔业及生物资源,充分开发远海远洋渔业资源。

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南海的制海权控制了整个东亚的经济命脉,战略意义重要。将珠三角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海战略资源保护、开发和权益维护的一个重要保障基地的组成区,更有利于国家南海开发战略的实施。鼓励和重点培育若干个辐射带动能力强、创汇水平高的渔业龙头企业,在珠三角区域内建成一批现代化的远海远洋捕捞船队和南海远海远洋渔业生产基地。充分考虑南海周边政治、外交和经济形势,国家对待南海问题上的政策以及珠三角各市区目前的经济、科技实力,按照由近及远的策略,进行阶梯式开发和利用南海资源,为珠三角的蓝色经济腾飞提供资源基础。

(四)构建珠三角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周边多个经济区的交流互动,使珠三角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综合发展”和“辐射带动”的意义更加显著,非常契合广东经济当前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的目标是提升优化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两个增长极。珠三角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将海洋经济发展与海陆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相挂钩,按照海洋资源整合广域性和海陆发展协调性的原则,形成内部小区域协调和外部大区域协调双层经济合作格局。内部小区域协调主要是珠三角与粤东、粤西海洋经济的协调:以广东省海岸带为主轴,珠三角海洋经济为核心支撑,海洋经济有望成为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协调发展的新抓手,为解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外部大区域协调是与粤港澳、粤闽台和粤桂琼三大经济圈的协调。

(五)构建珠三角人海和谐生态文明示范区

珠三角将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民生等连接起来,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使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建立海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提升海洋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海洋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海岸带管理、污染物排放控制、海洋灾害防范防治和统一联合执法监督机制,以及海岸带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有效保护并逐步改善海洋环境,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建设海洋民生工程,不断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进而提高珠三角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珠三角海洋产业总体布局

(一)点轴理论的描述

点轴理论是关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之一,是现阶段区域不平衡开发战略思想的最有效空间组织形式[11]。它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来看,产业,特别是工业均首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点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讯线路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这些轴线首先是为点服务而产生的,但它一经形成,对人口和产业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吸引企业和人口向轴线两侧聚集,并产生新的点。因此,点轴理论认为,应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及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12]。

(二)选择海洋产业布局点

1.海洋产业布局点所具备的条件

在市场机制下,产业布局中的点,实质上是由区域内无数个企业从自身利润最大化出发做出类似的区位决策所形成的。不同的企业依据价值规律和市场价格信号,及时采取相应的布局行为。当众企业在某地聚集形成产业,必然会使该地成为具有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区域,随即形成“增长点”。在进行海洋产业布局时,除了依托比较优势所决定的自然因素,如土地、资源、环境、地理位置等,还必须综合考虑涉海产业所面临的运输、劳动力以及外部市场需求等其他社会因素[13]。

2.珠三角海洋产业布局点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广州、深圳、珠海为三大海洋经济增长中心。下面,我们就对珠三角海洋产业布局中的点——穗、深、珠分别作出分析。

(1)广州

自然因素:广州市位于珠三角地区中部,地理位置优越,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拥有广州港、黄埔港、新沙港、莲花山港、南沙港等多个港口,其中广州港是中国第三大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五位,是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目前,内河可沿东、西、北江航道沟通广东省各地和广西,与100多条河道相连接,航运条件便利。

社会资源:2010年,广州常住人口1270.08万,主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250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2.4%;区域布局方面,广州拥有10个市辖区、两个县级市;其中,南沙新区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区域和经济开发区,其发展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它将成为广州国际交往的新平台,珠三角拓展粤港澳合作的新领域,中国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海上门户。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南沙新区发展总的战略定位是: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和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新区将主要发展高端服务业、科技智慧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产业、旅游休闲健康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群,最终打造成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枢纽。

(2)深圳

自然因素:深圳作为我国经济特区,毗邻香港,地理优势明显;拥有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海岸线总长257.3公里,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在开展深海、公海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方面条件优越;海洋生物有400多种,其中海洋渔业资源有50多种,海洋生物、海洋能源丰富;拥有深圳港、蛇口码头、福永码头等多个口岸,其中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集装箱港口第四位。

社会资源:2012年深圳人口为1054.74万人,全市生产总值为12950.08亿元,位列全国第四位;201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88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为9.3%;海洋产业结构基本完善,以海洋金融、海洋商务、海洋信息和海洋油气服务为代表的海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海铁联运网络发达,极大提高了深圳集装箱运输的综合实力;海洋科技领先,深圳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拥有大量海洋科研人才储备,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的落户和兴海示范区的建设都为深圳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区域布局方面,深圳拥有6个市辖区,其中,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广东省三大粤港澳平台之一,充分发挥该区域优势,推进区域与国际间海洋产业的交流合作。

(3)珠海

自然因素:珠海市作为我国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位于珠江三角洲前沿,面向东南亚;海域广阔,海岸线长共265.3公里,海岛218个,面积共314.3946平方公里;拥有高栏港、九州港等港口;鱼类资源丰富,主要经济鱼类有20多种,海砂资源、旅游资源也相对丰富。

社会资源:2012年,珠海市人口158.26万,GDP为1504.1亿元;交通网络完善,航、海、公路、铁路、轻轨构成立体快捷的运输系统,2011年,珠海进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全国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实践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先行区、全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区、广东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争当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排头兵;区域布局方面,珠海拥有4个行政区,4个功能区,其中珠海横琴新区是广东省三大粤港澳平台之一,地处广东省珠海市南部,毗邻港澳,要充分发挥横琴地处粤港澳结合部的优势,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区的中心、“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

(三)构建海洋产业发展轴

1.海洋产业发展轴所具备的要素

海洋产业布局中点的形成,是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存在不断向该中心地集聚的趋势;同时,中心地海洋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生产要素参与,最初的港口等交通线便成为连接供需的纽带,中心地产业区的聚集效应促使基础设施得到完善,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又强化了产业区的作用,因此形成了空间上的“双轴线”——基础设施网络、临海产业带。

2.珠三角海洋产业发展轴

确立了珠三角海洋产业的发展“点”之后,发展轴便成为连接各个“点”的关键。珠三角海洋产业的“双轴线”拥有着各自的特色。

(1)基础设施网络

基础设施网络包含多个方面,从空间一体化的角度,选择两项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这也是珠三角地区取得经济快速腾飞的重要支撑。

目前,珠三角共有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广九铁路、广茂铁路、广珠铁路等9条铁路干线,另有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广佛肇城际轨道交通、广清城际轨道交通等多条城际交通线处于在建状态。多地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地域互联“一小时生活圈”。航运方面,目前,珠三角拥有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珠海机场等7个航运基地,运力充沛。海运方面,珠三角拥有广州黄埔港、深圳蛇口港、珠海港、佛山港、肇庆港、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广州新沙港、东莞虎门港、中山港、惠州港等多个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可观。公路方面,截至2009年,珠三角公路总长为54261公里,按等级划分,有等级公路49612公里、等外公路4649公里,等级公路达标率为91.43%,区域公路平均密度为0.99公里/平方公里,此外虎门大桥、深圳湾公路大桥以及在建中的港珠澳大桥、深中大桥更为珠三角经济区的便捷交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珠三角区域信息网络设施完善。截至2009年,共有9267.86万电话用户,其中,移动电话为6867.61万户,占74.10%,固定电话为2400.25万户,占25.90%。地域空间分布密度约为0.17万户/平方公里[14],畅通的信息获取途径必将为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基础。

(2)临海产业带

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产业带健康发展。以临港产业集聚区为重点,构建临海产业带,是珠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经步骤。《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在珠三角区域主要建设:南沙—中山临港产业集聚区、珠海港临港产业集聚区、惠州港临港产业集聚区、银洲湖—广海湾临港产业集聚区。

南沙—中山临港产业集聚区:依托广州港南沙港区、中山港中山港区、马鞍港区,以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工业园区为支撑,构建珠江口西岸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临港产业集聚区,重点布局发展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核电、风电、汽车、轨道交通、通用专用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珠海港临港产业集聚区:以高栏港经济开发区为支撑,加快建设高栏港深水港区,加快开发荷包岛深水岸线,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造船、能源、精细化工、航空等临港重化工业;银洲湖—广海湾临港产业集聚区:以江门新会经济开发区、台山广海湾工业园区为支撑,加快银洲湖、广海湾公共深水港区的建设,重点发展以能源、核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造纸、修造船、钢铁、建材等为主的临港工业。依托港口和临港工业建设广海湾滨海新城:惠州港临港产业集聚区。以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支撑,加快建设荃湾和东马港区,依托港口重点发展石化、汽车、能源、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推进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旅游等产业的实力增长。

(四)带动海洋经济发展面

1.海洋经济发展面所具备的要素

海洋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由于生产要素的频繁互动,点和点、点和轴、轴和轴之间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明显加强,陆海关联性产业不断交错布局,形成具有网状结构的“点群、轴带”,最终海洋经济发展“点—轴—面”的格局。

2.广东省产业网构建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发展经济的远大目标。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优势区位城市崛起之后,如何防止出现“中心发达,外围贫穷”现象,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广东省海洋产业“三圈一带”经济格局来解决。其中,“三圈”是指:粤西海洋经济合作区、粤东海洋经济合作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区;“一带”是指广东海岸带。

“三圈一带”即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自身为支撑,加强与港澳海洋经济合作,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加强在海洋运输、物流仓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岛开发、油轮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支撑,联动粤东海洋经济区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圈,扩大与福建在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支撑,联动粤西海洋经济区对接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重点加强滨海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涉海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带”是指以广东海岸带为主轴,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同时联动广东省东西两翼带动整个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同时,要求珠三角要创新合作方式,加强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对接合作,探索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新体制和机制。

四、构建珠三角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稳固传统海洋产业的基础地位

1.海洋渔业

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在市场多元化的今天,应该结合本区的特点,及时调整海洋渔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历史转变。在珠三角地区,现代渔业发展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优化海洋捕捞结构。建设一支装备先进、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远洋捕捞船队以及一批功能齐备的远洋渔业基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远洋渔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远洋渔业产业园区,加快南海渔业资源开发。第二,优化海水养殖结构。形成多种类、多方式、全方位的综合养殖格局,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推行健康养殖,加快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以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为主要形式的设施渔业。第三,加快发展水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水产品深、精加工,打造一批水产品加工品牌和名牌,建设区域水产品加工基地及物流基地。第四,稳步推进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休闲渔业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渔文化活动,结合人工鱼礁建设,积极发展海上游钓业。

2.海洋油气产业

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珠三角地区陆上能源吃紧,如果能乘着国家推进南海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东风,加快发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储备和综合加工利用,势必会对本区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海洋油气产业主要注意在以下方面:第一,加大对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的研发力度。完成油气勘探、开采、储运、工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技术难题、完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体系,是加快开采深海油气资源的先决条件,可以依托广东乃至全国深海研究力量,积极推进省部技术合作。第二,推动海洋工程和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支持在广州、深圳、珠海建设深海油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及装备研究、生产基地,在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等珠三角地区建立南海油气开发的服务和后勤保障基地。第三,建设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综合开发利用油气加工废弃物和副产品,延伸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鼓励与中海油、中石油等央企合作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启动具有高附加值的依托油气资源的大型能源项目,重点建设大型LNG输气、发电项目,继续建设沿海油气战略储备基地,提高油气商业储备能力。

3.海洋船舶工业

现代船舶业的竞争日趋加剧。在发展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快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升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船舶(LNG船、LPG船、VLCC船、大型集装箱船)的设计制造能力和船舶配套设备自主品牌的开发能力,发展具有广东特色的以中高档游艇制造为主的游艇业,在稳固常规船型修理的基础上,推进修船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大型化、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维修,提升船舶的改装业务和保养业务,快发展船舶配套产业,重点建设中船大岗船用柴油机制造与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其次,合理布局海洋船舶工业。以中船南沙龙穴造船基地、广船国际、中船黄埔造船厂、广州造船厂、广州文冲船厂、中船中山船舶制造基地等大型船厂为基础,加快建设以广州、中山、珠海、江门为中心,各有侧重、错位发展的珠江口国家千万吨级修造船基地。

(二)增强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1.海洋旅游业

珠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海岸线资源、充沛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理念等条件,在海洋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将这些优势加以整合,构建先进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将珠三角建设成为国际高端海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例如创建以滨海度假和会议酒店,高尔夫体育公园等产品为主的特色型产品。其次,要实现多层次开发。巩固以海滨浴场为基础的多元化的基础型产品,着重发展以滨海生态休闲、海水运动、滨海体验、海水温泉等产品为主的主导产品,大力发展游艇旅游、积极发展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热带海洋风光旅游,培育海岛休闲探险旅游、风能发电观光和垂钓旅游等特色旅游新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2.海洋交通运输业

作为经济往来的重要载体,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需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突破珠三角原有行政区划界限,整合优化港口资源,逐步形成以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为主要港口,惠州港、虎门港、中山港、江门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级发展格局,完善广州、深圳、珠海港的现代化功能,形成与香港港口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体、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中心。第二,以集装箱干线港、煤炭中转港等为重点,兼顾集装箱支线港、煤炭一次接卸港和商品汽车滚装运输的发展需要,加强港口功能结构调整。第三,加快集装箱、煤炭、油品等大型专业化泊位建设,提升港口专业化运输能力。加强以沿海主枢纽港为重点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和能源运输系统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和综合性互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中心以及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港口信息化建设和港口航运支持系统发展等,同时,积极拓展港口的航运服务、商贸、信息、物流、金融服务、临港工业等功能,推进港城一体化建设,促进港口向现代化多功能的新一代港口转变。

(三)着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1.海水综合利用业

制订鼓励和扶持海水综合利用业发展的政策,初步建立海水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营造产业发展和基础研究的良好环境。加快研发和推广海水综合利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推进海水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产业化。拓展海水利用领域,努力形成工业海水、生活海水、淡化海水三大产业群,建立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区。围绕钢铁、石化、造船、电力等一批高耗水项目的建设,完善和新建以海水冷却为主的工业用海水示范工程,结合沿海和海岛地区滨海居住区建设,将海水直接应用于生活用水,在人口较密集的南澳岛、大万山岛等岛优先建设海水淡化工厂,选择条件好的深圳、广州、珠海等滨海城市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工程。

2.海洋生物医药业

推动以海洋药物、工业海洋微生物产品、海洋生物功能制品、海洋生化制品等为重点的研发和项目建设,推进海洋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新产品,努力发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技术,重视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加强医用海洋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重点开发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病毒等海洋创新药物,以及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品。加强广州、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珠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建设,新建一批省级生物产业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育带动海洋生物产业全面的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努力将广东打造成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和品牌基地。

3.海洋环保和服务业

依托南海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海水源利用节能产业,研究开发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和产品。大力推动海洋油气勘探业、油气储运服务和海洋资源利用等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培育航运衍生服务产品,加快发展综合航运与港口后勤信息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港口物流为主的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积极发展与当地海洋产业特色相适应的国际海洋会展业。结合“数字海洋”建设,加强海洋预报、防灾减灾、救助打捞、渔业安全通信救助体系和海洋信息服务,重点建设海洋生态与环境信息数据库、海洋资源与经济数据库、海洋管理信息数据库,为现代海洋产业科学发展提供支撑。大力发展海洋监测、海洋综合管理等海洋信息服务业。推进海洋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服务业企业,提升海洋服务业水平和竞争力。

五、珠三角海洋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动海陆经济一体化布局

在与陆地经济联动布局、发展中,海洋资源可以取得最大化开发和利用,海洋产业的布局规划采用陆海一体化战略,更能突出海洋资源的明显优势。在整个布局中,海洋经济区是实现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结合点。珠三角的四大海洋产业带在进行海洋产业布局时,需要考虑到临海产业的载体作用:把海洋资源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域向陆地转移和扩展;与穗深珠等城区陆域产业进行有效的配合,促使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向沿海地区集中,最终实现陆海同一规划、管理。

(二)充分考虑海洋产业间的排他性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海洋产业布局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不同类型的海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用海冲突,珠三角地区海洋产业类型较为齐全,冲突所隐含的弊处不能回避。所以,在利用海域的实践中,应注意兼顾各种海洋资源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各类资源开发行为中的兼容与排他性,同时还应注意各类开发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海域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所处的区位条件为前提,合理布局海洋产业。

(三)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经历了30余年,由于以往海洋开发技术落后,政府监管存在“缺位”,而某些部门或企业过于急功近利,对海洋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最终导致对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此同时,过度捕捞使近海渔业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入海污染物数量庞大造成海洋生物量骤减等现象无不威胁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快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对海域的监管,从源头上遏制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

(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及转化能力

海洋科技是珠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科技兴海战略需要继续贯彻和落实。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通过项目带动和市场引导,激励各级科技人员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集中广东省海洋科学研究的优势,以中船集团、中航工业集团等大型企业为依托,积极与广东海洋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展开合作,进行全方位的产学研相结合,联合攻关,完善传统海洋产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海洋产业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科研转化能力。

(五)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珠三角海洋综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有效提高该区域海洋资源利用率,协调各海洋主管部门及地市行政区的关系,完善各项海洋与渔业综合管理制度,提高整体的综合服务水平,从而维护珠三角海洋产业科学有序发展。除此之外,还包括加强大型海域使用项目的公示管理,渔港、渔村的建设及搭建渔民转产转业平台;同时要完善对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广泛进行海洋科普知识的宣传,形成社会各界理解海洋、尊重海洋的共识[15],从而更加科学、理性地开发海洋。在具体的管理中,要充分运用经济、行政、有法律等效手段,促进珠三角海经济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

(六)促进海洋产业投资多元化

充裕的资金是发展海洋产业的重要保障。在珠三角地区海洋产业融资过程中,要拓宽筹措开发资金渠道,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海洋开发专项资金的同时,更要吸纳民间资本或外资,通过对外部资源的积极整合,实现海洋产业投资的多元化。在利用投资方面,一要按照“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原则,公开透明的进行使用;二是设立海洋开发建设基金,用于海洋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制定优惠、可行、有创新的政策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海洋开发事业。

[1]华玉介.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整合的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7.

[2]聂炳华.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及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 启示[J].山东经济,2010,(1):127-130.

[3]莫世祥.珠三角城市经济联盟战略新论[J].经济前沿,2004,(1):14-18.

[4]王伟.珠江三角洲核心区与外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对比分析[D].广州:广州大学,2010.

[5]许桂灵,司徒尚纪.基于新背景的珠三角区域关系探究[J].岭南学刊,2008,(5):96-101.

[6]毛伟,居占杰.广东省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河北渔业,2013,(1):43-45.

[7]徐敬俊.海洋产业的基本布局理论暨实证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8]朱坚真,王骁.珠三角海洋经济发展布局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保障措施[J].海洋经济,2012,(3):35.

[9]刘永胜.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11.

[10]朱坚真,王骁.珠三角海洋经济发展布局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保障措施[J].海洋经济,2012,(3):37.

[11]周茂权.点轴开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J].经济地理,1992,(2):49-52.

[12]都晓岩.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13]于海楠.我国海洋产业布局评价及优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4]张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15]林超.东营市河口区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珠三角海洋发展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珠三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