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城市群发展的义乌效应借鉴
2013-08-15杨雪萍郭金喜
杨雪萍 郭金喜
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和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的基本单位小到企业、大到区域乃至国家之间都迫切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充分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共同分享利益以及承担责任与风险。其中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如何将国家战略改革效应扩展到浙中城市群,以成为金华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实现“赶超发展、浙中崛起”战略的基点。
一、共享:改革试点的题中之义
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以“聚合+扩散”设计路径浸透着共享改革红利的诉求,要求义乌集聚先行先试权及周边资源,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内外贸协调发展,破除束缚小商品国际贸易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国家全面改革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新鲜经验;扩散义乌试点所取得的制度创新,促进所在浙中城市群一体化及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义乌市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义乌融合外力发展的基点
2011年5月浙江省委召开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动员大会后,义乌市委市政府按1597全面部署试点工作(即确立一种贸易方式、制定五项配套监管服务政策、打造九大发展平台、完善七方面服务体系),对每个项目提出“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的要求,着力推动义乌实现从低层次的小商品“买”、“卖”的公共平台向高层次的国际小商品定价中心、标准制定和认证中心、物流和信息流动“枢纽”以及专业化的贸易金融服务中心嬗变。
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义乌发展中的内生劣势也日趋明显。在现有的国家战略中,义乌可以说是辖区最小,因而自身战略空间最为狭窄的国家级试点,先天上决定了义乌的改革创新必须融合发展、借力发展,突破地方性资源要素瓶颈与产业转型升级制约。要素瓶颈制约最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和水资源上。如2011年列入计划的小商品出口监管中心一期工程、小商品国内物流配送中心和国际电子商务城等10余项建设就因用地指标紧缺无法开工。义乌全市水资源总量只有8.2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仅为410立方米(全国平均数为2000立方米),到2020年将缺水1.82亿立方米。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一方面是传统制造产业在各项成本攀升和人民币升值不断的背景下,企业必须不断地通过加强技术升级、加工外包、品牌经营和发展总部经济等强化质量管理、品牌管理、供应链管理甚至是产业链管理;另一方面是围绕国际性商贸服务业尤其是试点要求下的服务业转型升级,针对法律、物流、港务、口岸监管、电子商务、金融和文化创意等领域人才需求十分巨大,亟需大量熟悉国际贸易的业务骨干、研究型人才和创新人才参与义乌改革试点。
破除要素掣肘,拓展产业发展,显然不仅要依靠义乌做好挖潜文章,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借助外部力量拓宽发展空间,以区域间联合探索资源合作开发机制,为试点效应的发挥创造最为适宜的合作制度架构。
(二)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的切入点
自2005年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综合配套改革新时代,国务院已先后批准的10个新“特区”和2个准新“特区”(义乌、温州)。这些“特区”的建立,在“先行先试”下寻求有效的制度安排,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制度问题,并促进制度创新向周边区域的扩散,初步完成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外在政策推动”向“内部制度创新引导”的转变,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出贡献。换言之,综合配套改革是国家探索共享改革创新成果的区域发展新模式。
具体到义乌试点,总体方案从小中大三个区域层面强调构筑区域合作优势,首当其冲的是加强浙中城市群内的区域合作,巩固义乌作为浙中城市群增长极地位,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通和区域资源最优配置”,推进浙江第四大都市区发展;其次是要求义乌主动接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融入长三角”获取更好的发展环境,穿越周边地市构筑的“经济长城”,获得高端要素支持,推进以上海为增长极的长三角区域内城市协调;最后是为深化东中西部合作搭建市场平台,拓展产业技术交流、劳动力转移、商品信息共享上的合作,延长分工的产业链条,中西部有序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也就是说,形成区域合作体系共同进行制度创新才算义乌制度创新增长极的正式确立,才标志着国家试点任务完成。
二、本位:区域一体化的关键障碍
梳理浙中城市群形成历史我们发现,金华辖区城市发展呈现“以义乌、金华为中心,多轴线、网络化”的空间结构,但金义之间聚合发展的动力不足、主体城市能级不高、龙头带动力不强,各城间的联系只在局部环节与领域偶然发生。它们有时是基于市场销售渠道的产业与专业市场的初级互动发展,有时是基于要素利用的产业集聚区的初始联结——来料加工和产业初级转移。究其原因,大多指向了政府的本位倾向。可以说,正是这种建立在本位主义基础上的现行区域合作利益平衡机制,不仅不能有效突破行政区划分割障碍,更进一步阻碍了区域一体化发展。
(一)定位不对接
受“扩权强县”改革影响,金华各县市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性降低,而官员政绩考核受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加之对如何扮演经济发展有效角色认知不一,更多出现的是各自为政局面:有的政府围绕大企业集团转,有的政府奉行不干预政策,有的政府以强势扶持干预经济发展,有的政府视发展环境变化而相机抉择。这种政府职能定位对接的不协调,客观上制约了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服务、统筹指挥、沟通和协调作用,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不断减弱。与此同时,由于地缘、历史等原因,各县市拥有相似的生产条件、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各种生产要素不仅难以实现区域间优化组合,且极易滋生邻界城市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影响金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观念不同步
按时序,浙中城市群的合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主动合作类。包括政府与相关部门特殊利益诉求下的合作。政府层合作以浦江县政府将水晶博览会办到义博会助推水晶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产业升级为典型;部门层以各县市妇联在国际商贸城设立联络处承接来料加工业务以解决剩余劳动力为范本。二是先合作后竞争类。考察义乌周边县市开发区,招商对象主要是义乌小商品生产企业,招商政策竞争使合作降为松散状态,致使各主导产业集群效益不明显,工业要素空间布局相对分散,供水、供电、交通及三废处理等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下。三是先竞争后合作类。焦点在专业市场发展上,最典型的是东阳曾经的国际世贸城。在行业招商上与义乌国际商贸城同质化竞争,后转为差异化的木雕城,集聚木雕、根雕、竹雕等数万种产品,突出“木雕之乡”特色文化,行业互补中实现合作共赢,成为中国木雕的总部经济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可见,即使是双边合作,各地政府对相互间“合作什么、怎么合作”等问题的理解并不一致,更论城市群内部的整体性协作观念的同步问题。
(三)保障不配套
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现实操作基础,往往使县域间重复建设,难以形成更高层级更高效能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例如,金华无水港、公共保税仓库最早基于大金华的消费市场份额来规划建设,2005年却因业务量不大已出现亏损,而义乌国际物流中心集装箱出口量达25万只。就在此背景下,2008年义乌国际物流中心设立公共保税仓库,2011年义乌港(无水港)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究其原因,一是物流网络不配套。物流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成功经营实践表明,国际物流和保税仓库功能应合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而金华由两家企业独立运作经营(无水港由金三角管委会、金华中宇货联运公司、宁波港务局三家股东组成浙江金华甬金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中宇货联运公司派人管理;公共保税仓库由浙江尖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经营),客观上分散了力量。此外,金三角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离铁路航空站点较远,短波成本较高。二是公平环境不配套。无水港与保税仓库的投资者本身从事国际贸易物流业务,与驻场经营的国际船务公司和国际货代企业之间属竞争关系,投资者先满足自身经营后才给其他企业提供单项或分段的服务,垄断倾向的存在影响了其他企业经营积极性,导致货源减少。三是职能服务不配套。无水港与保税仓库内海关、商检、边防等政府职能部门未正常入驻,形不成方便、快捷的直通关,也妨碍无水港与保税仓库功能的充分发挥,企业不能在此进行增值作业,经济效益较低。
三、扩散:浙中崛起的赶超优势
扩散义乌试点政策效应,看似将政策延伸至义乌行政区划范围外,但实质却是义乌与周边地区双向需求互动学习的使然,更是以此为纽带形成制度创新累积循环机制实现更大程度共享共荣的必然。义乌先行先试进行国际贸易领域的系列改革,累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促进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周边地区学习义乌创新的某项制度安排,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制度创新,累积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制度体系,获取义乌创新带来的相应潜在利益,推动自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周边地区将此项创新制度在其区域内的运用情况以及自我对其调整改革情况反馈至义乌,义乌则在下一轮制度创新中综合考虑其影响形成新的制度安排,创造新的利益。周边地区再学习改进其他制度开始第二个、第三个等循环,在累积循环反复中义乌与周边地区共享着国家战略诸多红利,共同推进浙中赶超发展。这种双向互动学习有赖于以下制度安排的建立,否则仍然不能有效推进区域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一)签署合作协议,共树协同理念
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确认战略伙伴关系是当前避免区域恶性竞争、形成良性互动成效较为直接有效的制度性保障。义乌试点工作不断强化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已建立了四类机制:一是省市联动机制,与发改委等20个省级部门协商沟通改革进程中需要合力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二是省部合作机制,与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财政部等10多个部委开展专题调研,三是省市合作机制,与商务厅、工商局、质监局等省级部门以及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等10家省级以上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四是地市合作机制,与宁波衢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前三类是围绕确立新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展开,着力改革顶层设计与先行先试相结合问题,在义乌试行放权、扩权、授权,后一类是围绕区域合作展开,着力资源要素产业互补问题,共享经济利益与协同产业发展。有待建立与浙中城市群其他县市区合作机制,完成“2015年的进口、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具有知识产权、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带动国内就业2000万人以上”任务。
浙中城市群11个县市区尽早开展双边、多边磋商谈判,签署《浙中城市合作框架协议》,强化协同发展理念,约束与控制有损区域整体发展的行为,注重市场作用和政府力量的有机统一,秉承“平等协商、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原则明确各城的发展定位及合作保障机制等,加速实现产业、服务、制度等水平合作与纵深发展,从经济合作演变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全面合作,从而促进区域间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大量集聚和高效流动,提升浙中城市群整体竞争实力。
(二)整合要素资源,合建主轴新城
2011年,金华低丘缓坡地带被列为国土资源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五年内将有5.4万亩(36平方公里)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优势,义乌被国务院批准进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拥有10-20年改革政策创新优势,以建设金义主轴线上新城——金义都市新区为载体有机整合要素契机,推动区域内部合作从前店后厂模式转向共建产业园形成大集群模式,提升金华市政府“融贯综合”能力和核心地位。
1.统一整体规划设计。金义都市新区涉及已完成的多个国家级开发区、省级产业集聚区和省级开发区的规划。要发挥都市新区在浙中城市群的整合、提升、引领功能,必须高标准高定位地加强新区的规划工作,加强行政协调保障分区功能定位,围绕生态系统安全选择布局产业,既优化市场机制作用渠道,又繁荣社会民生事业。
2.着重发展服务型经济。鉴于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融合与推进金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新区产业选择侧重于服务业,在为制造业吸引高端功能性要素流入,改变“横向发展有余、纵向配套不足”状况,推动转型升级的同时;通过服务业修复断裂的合作链条,不断增进企业对地域的黏合度。前期可先引进高端教育培训机构和酒店企业,以原先基础培育国际物流业。短期可筛选优质专业培训机构入驻,定期举办旅游、酒店、会展、创意设计等职业培训,提高企业员工职业能力,长期则是与金融贸易类国际知名大学合作投资兴建分校来整合提升原有教育体系,以创意设计提升企业产品,以技术研发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对接义乌综合保税区项目,整合金三角的无水港和保税仓库功能,并以此为基点协同金华、义乌海关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发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提升金华加工贸易层次拉动进口业务。
3.优化公共服务平台。一是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健全公共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的共享制度,强化创新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解决中小企业研发资源不足,汇集和凝聚人才、知识、资本促进创新创业,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教育培训和管理咨询等多种服务。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现行商品分类监管制度不足以全面保障产品品质与通关效能。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各业态间相互依存、互为表里,服务于企业生产的各部门间完全可以共同建立商品身份制,完善区域商品编码综合服务系统,保护知识产权同时建立区域品牌。三是外贸预警信息平台。金华拥有10多个省级“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以此为基础建立小商品外贸预警平台,扩大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使应对贸易摩擦的关口前移,尽可能将贸易摩擦化解在萌芽状态,帮助企业降低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成本。
(三)依托专业市场,共拓产业品牌
金华具备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良好基础,有国家级的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乌,2011),省级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金华,2010),以及全省唯一的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义乌,2010),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专业市场强势先发,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会展业风生水起;以专业市场购物游为支撑的休闲旅游业生机勃勃,金华市发挥专业市场优势形成品牌产业呼之欲出。
1.专业市场群品牌。金华区域内五金、木雕、纺织品、书画水晶、中药材等市场发达,彼此间行业互补各有特色,且市场成交额逐年上升,各地政府皆为提升市场影响力投入众多精力财力,建议金华市政府部门通过联动推介、系列宣传甚至是统一市场冠名等方式,进一步组织宣传策划案推介金华区域专业市场群体,发挥“1+1>2”的系统效应。目前国际市场影响力以义乌小商品城为最大,省工商局支持认定“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为中国驰名商标,现在等待国家工商总局批复,如能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产业)市场形式冠名,可以有效共享义乌市场的国际声誉,可以有理共享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改革带来的贸易便利化,可以有利共享义乌市场品牌保护措施,进一步分享和提升“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利益与声誉。
2.会展业品牌。金华各县市举办会展已日益成为集聚发展资源、拉动地方经济和提升产业层次的抓手。义乌建有中国第三大展馆和四大国家级展会落户,已走出“以贸兴展,以展促贸,展贸互动”特色之路,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会展城市、中国十大最佳会展城市和十大品牌会展城市。建议差异化办展形成互补的会展集群,发挥协同效应:一是国家级展会期间进行“同期展会”,在东阳、永康、浦江等**(产业)分会场,浦江水晶展与义博会同期展已有5年成功经验可以推广;二是行业展会进行巡回会展,可借鉴房展车展建立的成熟巡回机制来推进;三是国外展会进行联合会展,“义博会”2007年取得国外办展资格,开拓国际会展业务。
3.旅游业品牌。浙中自然赋予的景观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20多个,加上历史积淀的多彩地域文化,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武义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整合塑造浙中旅游品牌,拉开深度整合、形成规模效益、以具体项目为载体的合作大幕。建议确立以专业市场购物游为龙头、横店影视城为节点、休闲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浙江旅游副中心”目标定位;促进旅游资本融合,发展区域旅游企业集团;精心设计了博物馆游、购物游、休闲养生游、会展游及乡村游等“一程多站”的旅游专线产品;建设旅游产品营销网络和网站平台,培训提高导游等服务素养,借“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名片开拓海外旅游市场。
(四)培育社会组织,共聚发展主体
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始终是区域合作基础与主体。社会组织现日益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被称为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传声筒”、促进合作的“加油站”和“发动机”。除支持本地的各类社会组织发挥经济促进功能和实施婺商回归工程外,政府部门要关注外商、华侨与外地人,聚集更多元化的主体参与浙中城市建设。
1.外国人商会。2010年义乌平均每个月注册成立4家公司,2011年底外商投资合伙企业达429家,占浙江省92%。2011年省工商局出台《关于支持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外国人进入浙中区域就业将越来越多,外国人成立各种商会的要求将也越来越强烈。目前外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融入当地经济活动结成商会已比较多,只是受我国法律制约没取得合法资格与公开活动,致使监管缺失、活动不足。建议争取外国人商会注册登记改革的区域性试点突破,在金义都市新区的金融商务区为免费外国人提供活动空间,吸引外国商会集中办公,促进外国商会相互间的交流合作,发挥楼宇经济作用同时加强对其管理服务监督。
2.异地商会。异地商会联系两个地区,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借着义乌市场信息广、快、准优势,将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及时传递到原籍地;将原籍新的观念、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做法传回,有效地加快了两地之间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资源等市场要素的不断流动。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方面,商会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亲属带亲戚”或“老乡带老乡”形式吸引更多的资金到金华,促进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3.侨商会。侨商会作为华侨自己组建的社团,会员彼此间联系紧密,信息传递快速,通过其向华侨宣传浙中投资环境可信度高、号召力强。可吸引他们携世界名品聚集浙中生产,通过义乌市场销往世界,做强转口贸易;从事进口商品交易,做大进口贸易带动国际物流成本降低;从事服务贸易,带动金华市现代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制度创新在空间扩散上是非线性的过程,除了创新参与主体之间网络般联系外,扩散本身还受周边区域的劳动力、资源富集度、地理区位、市场环境、现有制度安排及政府意识等影响,周边区域内政府对制度创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接受扩散的能力,决定着制度空间扩散方向的选择。要充分发挥义乌试点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及其扩散效应,并进一步在浙中城市群形成共享共荣的累积循环中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就要在浙中城市群总体规划框架下,各地政府积极通过有机统一局部利益和共同利益,探索城市之间形成目标一致、多方参与、利益共享、责任分担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挥义乌试点等国家省级综合改革效应,实现区域优势资源的高效整合,推动浙中城市的整体崛起。
[1]孙伯良,虞晓平.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科学聚合金义主轴[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
[2]葛慧君.推进浙中城市群“金-义主轴线”建设[J].政策望,2007,(4).
[3]李王鸣,柴舟跃,江佳遥.基于城市空间要素分析的浙中城市群结构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1,(3).
[4]曾刚,林兰,叶森.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1,(2).
[5]马永俊,胡希军.城镇群的共生发展研究——以浙中金华城镇群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
[6]龚蔚霞,杨玲.基于伙伴关系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创新探索——以粤港澳合作发展模式研究为例[J].中国名城,2011,(12).
[7]邵安琪.浦江水晶博览会“牵手”义博会[N].浙中新报,2009-09-23.
[8]楼跃建.整合资源发挥优势[J].金华经济,2005,(4).
[9]李王鸣等.基于城市空间要素分析的浙中城市群结构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1,(3).
[10]郑小碧,陆立军.城市群与协同型市场产业网络的协动机理研究[J].经济地理,2012,(2).
[11]郝寿义,张换兆.国际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制度传导机制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