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河南成语典故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提升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为背景
2013-08-15祝琳
祝 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人文社科系,河南 郑州 450015)
中原地区是我国内陆战略腹地,建设中原经济区,其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在于发挥贯通全国经济格局的“腹地效应”,形成全国经济增长的倍增器[1]。设立中原经济区,构建一个集聚产业、资本、人气、政策的发展平台,进一步凸显河南的区位特点和优势,进一步推动河南融入全国发展的大格局,对于加快中部崛起、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要真正实现经济跨跃式发展的目标,仅仅依靠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力提升并充分利用软实力,中原经济区建设也是这样。为了实现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其中,开发、利用成语典故资源便是我们应该尽快开展的一项工作。本文试图以提升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为背景对河南成语典故的开发、利用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成语典故是提升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把竞争中的国际政治力量区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军事、经济等领域所具有的物质性力量;软实力则是指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诉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软实力包括文化、制度等要素。文化软实力居于软实力首位,是指一个地区的人民特有的文明意识、道德水准、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文化积淀而形成的现实作用力。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但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具有力量,只有那些具有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才具有力量[2]。
按上述观点推演,河南成语典故无疑是提升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这是因为:成语典故是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大部分是从古代承沿下来的,它既包含了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成语因其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河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不清的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才子佳人的美好传说、引人入胜的奇闻逸事,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集中原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是一颗颗经历了长时间打磨而形成的璀璨夺目的历史明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河南丰厚的成语典故资源及开发现状
成语言简意赅,风格文雅,生动形象,相当部分由古代的神话寓言、史实逸闻、谚语俗语以及诗文语句凝练演化而来,有着中华传统美德、礼仪思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把成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还有助于帮助人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 河南有丰厚的成语典故资源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有的发生在河南当地,为河南独有,比如“洛阳纸贵”;有的只是与河南有关联,不为本地所独有,比如“假虞灭虢”;有的与河南有某种联系,如河南人去外地从事一些社会活动所产生的成语典故,“哀莫大于心死”便是如此。成语典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语言现象,涉及语言学、历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成语典故可以分为语词和故事两大类,前者表示一种性状、精神或哲理,可通用,如“阳春白雪”等,多出于书面语言;后者源于人物、事件,有真实的背景,多出于史实,如“程门立雪”等。
我们可以把河南的成语典故细分为下面几类:
(1) 治理国家类。如“民为邦本”。夏朝国君太康荒淫无度,不问国事,引起有穷国的君王羿起兵反叛,太康的五个弟弟驾车载着他们的母亲避难。五个弟弟怨恨太康而作歌,其中一首歌大意是:人民只可亲近而不可鄙视,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后来,人们就用“民为邦本”表示,要治理好国家,最根本的是应尊重人民的力量。五子作歌唱出这句成语的地方就在今巩义市北面的洛河入黄河处。
(2) 爱国类。如“精忠报国”。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矢志报效祖国,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字迹深入肌肤。后人常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精神。如今,在汤阴县城内有一座宏大壮观的岳飞庙,正殿有岳飞正气凛然的塑像。从此可以看出,岁月悠悠,但人们永远铭记着岳飞的爱国故事。
(3) 励志类。如“众志成城”。春秋时,周景工收集民间的铜铸成大钟,他向乐官夸耀,乐官却说:“天子造钟,老百姓都很喜欢,那才算得和谐。今造此钟,劳民伤财,百姓无不怨恨,我不知道这算什么和谐。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凡是大家拥护的,没有不成功的;凡是大家反对的,没有不失败的。俗语说:万众团结一心,就像坚不可摧的城堡,众人的舆论力量,可以熔化金石般坚硬的东西,你办事不得人心,最后是要失败的。”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洛邑。
(4) 团结类。如“推心置腹”。西汉末年,汉宗室刘秀起兵反对王莽,收服了河北各地起义军,把他们编入自己的军队。被收编的官兵很不安定,担心不被刘秀信任。刘秀就让这些将官回到自己的营寨,仍带领他们原来的部属。刘秀还亲自带着少数随从到各营寨巡视。被收编的官兵见刘秀对他们没有戒备,私下议论说:“萧王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掏出来给人,我们怎能不为他赴汤蹈火呢?”典籍记载,刘秀的父亲曾任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县令。据此,“推心置腹”成语的形成应该与河南有一定的联系。
(5) 勤俭类。如“克勤克俭”。禹受舜帝之命治水之后,常常为父亲鲧治水不成被杀而伤心,因而劳神焦思,居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自己节衣缩食,十分朴素勤俭,住在低矮简陋的茅屋之中,把大部分的费用都用于治水,经过多年劳动,终于把水患消除,使众多居民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舜认为禹克勤克俭地为百姓服务,就让位给他。河南很多地方留有纪念他的建筑,如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大禹治水的巨型雕像。
(6) 民俗类。如“紫气东来”。在我国民间,当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喜欢把“紫气东来”作为春联的横批,贴在门楣上,期盼祥瑞降临。汉朝人刘向写道:“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紫气东来”这句成语就出于此。此处所说的“关”即函谷关,位于河南三门峡,是我国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二) 河南成语典故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
1.河南成语典故资源的开发现状
(1) 通过人文景观得以展现。在龙门石窟所在地洛阳,成语典故灿如星辰。每一个成语典故都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涟漪,折射出文化的光芒,龙门石窟正是有了像“洛阳纸贵”“河图洛书”这些成语典故的光芒衬托,才更加显示出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殷墟所在地安阳,成语典故也是比比皆是。传说殷纣王以酒为池,以肉为林,达旦痛饮。于是,人们就用“酒池肉林”来形容酒肉极多,宴席奢华。现在“酒池肉林”的场所早已荡然无存,但到安阳的殷墟,看到出土的各式酒器,人们可以想象殷朝统治者生活的奢华程度。如今,在淇县县城仍然保存着纣王与妲己朝夕游乐之所——摘星台。1984年,淇县人民政府将遗址扩建为摘星台公园,并建碑林于此。
(2) 通过自然景观得以展现。河南省的自然景观可以分成五大群落,即太行山、伏牛山(其中中岳嵩山比较有名)、大别山、桐柏山和黄河自然景观群。自然景观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舞台,在那里人类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剧,自然留下了许多成语典故。自然景观因为有了历史文化而多了一份韵味和深邃。嵩山在中国古代史上就是一座文化山,处处闪耀着成语典故的光芒,如“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嵩山附近的伊川。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从小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能写诗,八岁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后登进士榜。他一生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颇受欢迎。有一年,杨时赴浏阳途中,不辞劳苦,与学友一起去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寒风凛凛,瑞雪纷飞,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程门立雪”就由此而来,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3]36−38。
(3) 通过饮食习惯得以展现。中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如“击钟鼎食”,意为打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北宋时期,开封设有太学,也就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而著名的美食“太学馒头”,就是在太学的学生食堂里首创的,因为受到当时皇帝宋仁宗的青睐和赞扬,很快就声名远扬。其实,太学馒头和现在的馒头不一样,是有肉馅的包子。有一次,宋仁宗去太学视察,太学的食堂菜谱上写着当日吃馒头(带馅的肉包子)。宋仁宗和师生们一起吃了这种“馒头”,非常满意地说:“以此养士,可无愧矣!”由于皇帝至高无上的评价,“太学馒头”就在开封出了名,成为一种传统小吃,在民间风靡开来。
(4) 通过影视剧得以展现。2010年12月,由河南省影视集团联合多家文化单位拍摄的千集成语故事系列剧《中华成语故事系列剧》在焦作影视城正式开机。据制片方介绍,此次拍摄全部由少年儿童真人参与演出,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为一体,计划拍摄1000集,采用阶段性计划制作生产,每52集为一单元,完成后将在央视少儿时间段播出。前期已拍摄完成30集系列片,分为知识篇、励志篇、教育篇、道德篇、寓言篇。目前这部系列剧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等多家单位的数十名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权威人士的一致肯定。
(5) 通过医学科学得以展现。成语典故是生活的宠儿,实践的产物。作为与人类生命、生存、生活休戚相关的医学活动,毫无疑问也应该是成语典故产生的重要源泉。反过来,成语典故又可通过医药科学展现出来。在成语典故中,有的最先就产生于医学活动,如“病入膏肓”“对症下药”等,原本都是说医论药的;有的是文人借用了医学概念来说明社会现象,如“讳疾忌医”“无病呻吟”等;有的是医学家根据社会和生活实际,把其他学科中与医学相关的成语典故加以改造拿过来活用的,如“不合时宜”“察言观色”等,均被赋予了与医和药有关的特殊内涵。有趣的是,在传播、应用的过程中,不少成语失去了与原来学科相关的本义,而成为借用学科的专用词了,如“不可救药”如今已基本失去了用药治病的本义,变为对道德败坏、无法挽救的人的专门用语。一些医学成语同时具备医学和社会学的共用功能,这正好说明了成语典故与医学科学的血肉联系。
(6) 通过邮票发行得以展现。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成语典故(二)》特种邮票,以励志为主题,全套四枚,分别为“闻鸡起舞”“毛遂自荐”“卧薪尝胆”和“愚公移山”四则成语。其中,“闻鸡起舞”的典故源于偃师,“愚公移山”发生于济源。该邮票的发行对进一步弘扬河南深远的历史文化,扩大河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2.河南成语典故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政府投资不足。河南要从“文化大省”变为“文化强省”,就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对此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主要表现为对修缮和保护与河南成语典故相关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投资较少。
(2) 学术界关注不够。近年来,河北邯郸市已经多次召开成语典故研讨会,营造了一个开发成语典故资源的浓厚氛围,而河南学术界对此关注较少。笔者在查阅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时,看到的研究成语典故的相关文章,大多是研究河北邯郸成语典故的,而有关河南成语典故的寥寥无几。同时,除了戚建庄老师《成语典故与河南名胜》等专门研究河南成语典故的著作以外,河南在这方面的专著也较少。
(3) 媒体宣传力度不大。河北邯郸的成语典故已经在塑造城市精神、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众的历史自豪感方面体现出重要价值,如中学、小学的校园内多有邯郸成语典故的标牌,有的还写进了校训[4]。相比之下,河南省却有不少的民众不知本省著名的成语典故内涵及发生地。
(4) 与河南成语典故密切相关的专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力。河南省内旅游主要是围绕山水、历史古迹展开,而渗透其中的河南成语典故资源没有被提炼出来、升华起来,在自然景区能够积极、刻意地通过一定方式展演一些有关河南成语故事情节(如栾川县养子沟的石碑篆刻)的现象甚是寥寥,与河南成语典故资源密切相关的专门文化旅游更少。
(5) 与河南成语典故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薄弱。近年来,河南文化领域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培植文化优势,彰显文化魅力,精心打造中原文化品牌,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精品赢得了广泛认同,一批动漫企业崭露头角,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整体上看,河南城市和农村的文化产业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少,利用河南成语典故资源来进行文化产业的建设更是罕有。
上述问题说明,河南成语典故文化资源尽管丰厚,而且有一定知名度,但是现实观感中没有多大的文化冲击力,无论是教育子弟还是吸引外人,影响力十分有限,本地人认同感不强,外地人憧憬度也不高。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河南成语典故资源发掘、利用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进一步开发河南成语典故资源的措施
针对河南成语典故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利用河南成语典故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河南省有文化,但没有被充分利用而创新为生产力。因此,河南目前只能称作是文化资源大省,而不是文化强省,转变的关键是将文化发展为生产力。在这一点上,河南省“少林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推广,它首先从文化事业上着眼,将少林文化的存量盘活并创新为一部电影《少林寺》,通过电影发行放映带回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由量变引起质变,形成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少林武术热和少林寺旅游热,最后形成一个少林文化产业链。另外,花木兰的故事被美国制成动画,他们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阐释中国文化,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相比之下,我们却将丰富的成语典故资源闲置和浪费,这值得深思。因此,我们应该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敢于创新,积极塑造本土文化形象,形成地域特色。我们可以把河南成语典故打造成电视剧、动画、电子游戏、电影等加以传播,或者把河南成语典故内涵渗透到其他商品中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在使人们感同身受、耳濡目染的同时,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建立河南成语典故主题园区
据媒体报道,河北邯郸市已在赵苑景区内辟地102亩建成“成语典故苑”,展示发生在河北省的成语典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河南也可以选择某个城市建立成语典故主题园区,整个园区规划按照起源于河南的成语典故来设计布局,或雕塑,或碑刻,或演绎,总之要让每一个参观的人能体验到跨越时空的传奇经历,能从历史中觅求到许许多多的感悟。
(三) 河南成语典故发生地的城市街道命名可与成语典故相关
设想一下,若在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建设一些古文化街,街道命名与河南成语典故相关,同时将历史典故成语篆刻于街道两侧,再雕塑历史人物的形象,相信市民及游客徜徉其中,必定能领略到中原文化的韵味。
(四) 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针对学界对河南成语典故开发利用研究不足的现实,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鼓励学者在这方面积极研究、努力探索、多出著作和论文,弄清河南成语典故的特点和价值,并以此促进中原文化的深入研究、广泛传播和有效利用。同时,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或戏剧加大河南成语典故的宣传力度。如果有一天将有关成语典故排练成历史剧目在函谷关景区、嵩阳书院景区上演,相信会产生轰动效应,人们将随着剧情重温历史上那一幕幕画卷,山川、河流在一刹那间会变得更有灵性与活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演绎让人们可以更直观的去理解、接受、吸收中原文化。
(五) 发行河南成语典故邮票
这方面的工作要抓好邮品选题,既反映河南历史文化,又配合邮票发行;要聘请著名邮票设计家设计邮品,保证邮品既新颖精美,又蕴含中原文化精髓;要选择实力强、信誉好、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厂家承制邮品,确保邮品制作精益求精,并具有市场号召力,以此让河南成语典故随着小小的邮票走遍大江南北。
提升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力量多方合作,开发利用河南成语典故资源也不是喊句口号就能了事的,只有脚踏实地一件件地去做,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1]任俊英.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祝琳.河南农村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0(5).
[3]戚建庄.成语典故与河南名胜[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邢保良,任丽红.邯郸成语典故的特点及意义[J].邯郸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