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实训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2013-08-15信玉峰
□信玉峰
服装设计实训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信玉峰
高度重视并深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是创建特色型、高水平、国际化大学的迫切需要,探索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可行性,构建一种积极主动参与并善于探索的教学模式,是担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学校不可回避的责任。
服装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当今是以创意与文化两大产业为背景的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和宽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因此高校应将创新型高水平应用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而实训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艺术与技术并重,实践与创新性极强的一门学科,更应该努力探索其实训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效途径,通过内涵式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一、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改革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从而遏制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同时,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是零散、单一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继承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新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与探索的空间。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实践教学活动。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而言,选择实验实训课程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构建整体优化、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职业人才的重要前提。
二、改革实验实训课程体系的措施与方法
(一)构建“多层次、渗透式、一体化”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
“多层次”课程体系是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实训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从基础知识到专业综合能力阶梯式的课程设置;不同学期实验实训课程对学生的技能及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的科学规律。“渗透式”是指将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始终贯穿于大学整个实验实训课程体系中,从而营造创新性学习环境,使这种意识根深蒂固。“一体化”是基于校企合作,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在校内构建基础实训、专业实训、生产实训和综合实训为一体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全面推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行校内工作室与服装企业的对接,并与行业研究部门对接,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进一步推动科研项目的开展,其研究成果反过来又服务于企业,拉动当地服装行业的发展。
(二)探索“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具备一定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冲动。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励学生标新立异,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其求新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中,通过有计划、有程序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学科专业的本质,构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模式。因此教师要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
(三)优化教学方法,遵循“引导性、适用性”的原则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典型、完整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在自己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其次,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教师要探究赋予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三,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例如通过校企合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根据项目要求确定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完成任务的实施方案,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体分析。事实证明,教师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改革后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效应
(一)提高了学生实验实训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所有实验实训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构建了集基础实践(工程实训和基础实验)、专业实践(专业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实践(学科和科技竞赛、各类创新活动)、社会实践4个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在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师生通过实践教学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科研竞赛大奖,通过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设计,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和透彻,普遍认为实验过程的收获最为重要,学生们的科研热情被激发出来,不仅敢于思考,更得益于优良的实验条件而能够去验证和探索。
(二)完善实验实训室配套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针对原先实验用房分散,房内设施陈旧,难以管理的状况,学院对楼层安排进行了较大地调整,并斥资对其进行修缮,最终为学生创造了环境优雅、设施完善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现本校实验教学用房达到5435平方米,生均使用面积达5平方米以上,中心年人学时达19万人学时以上。各实验室都向教师和学生开放,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
此外,学院还于2008年建立了学生产品研发创新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空间和实验研究条件,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提出质疑的基础上,拥有更多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去从事科研创新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开放的实验空间,增强了学生创新实践意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改进了教师实验实训教学能力,保障了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只有加强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建设,才能担负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使命。为了提高教师实验实训教学能力,本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学院不仅采用了聘任的方式择优选聘任课教师,在教学实验中心成立之后,面对原先分散在各个教研室的实验工程技术人员,采取了定岗定责、公开招聘方式竞争上岗,优化了实验教学队伍结构。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并建立了实验教学学生的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实现了制度创新紧跟教学改革,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2.为了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组织教师定期观摩各种时尚展会、科研论坛、专业培训等。如每年两次北京时装周、上海服饰博览会、杭州丝绸博览会、柯桥面料展会等。使老师们始终走在行业前沿,保持创新意识常态化。同时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通过加强对外社会服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保证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与市场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将实验实训教学成果转换成市场价值,尤其是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市场掌控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四、结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现有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否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是否能够创新,是服装设计工程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改革的最终目的。如何使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作用,需要我们长期不断地尝试和摸索。
[1]张晓黎.服装设计与实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刘晓刚.品牌服装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俊,王云仪.服装商品企划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信玉峰(1981—),女,山东潍坊人,江西服装学院时装设计分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专业。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服装设计与工程”资助项目。
G170
A
1001-7518(2013)26-0061-02
责任编辑 蔡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