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生闲暇生活构建
2013-08-15□沈霞
□沈 霞
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大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闲暇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引导高职生走出在茫然中蹉跎岁月的误区,促使他们更好地赢在职业的起跑线上,高职院校在加强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的基础上,应关注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充分发挥闲暇生活的育人功能,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闲暇生活引导机制,促进他们适应“闲暇”,利用好“闲暇”,过高质量的闲暇生活,从而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事业发展,成就人生价值。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实意义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职业素养助力高职生就业有技能,创业有本领,终身发展有基础。员工职业素养的提升也将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促进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和社会功能决定其人才培养应在注重高技能基础上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应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实际,充分认识加强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作为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目标和使命之一。目前就是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育人机制,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真正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职生闲暇生活构建和职业素养培育的关系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指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和为满足大学生自身生存活动之外,大学生在自由时间内可自行安排的生活。正在高职院校求学的大学生因其所处的时空特点,其闲暇生活除具备自由性、个人性、情感性等普遍性特征外,还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定性:高职生与中小学生、在职职工相比,闲暇生活时间较为宽裕。“此闲暇是一种学习闲暇,是规定学习之余的放松,以便于放松后能更好地投入学习,同时它更是规定学习之外的学习,为未来的生活、工作而积累”[2]。由此可见,闲暇生活为高职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时空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闲暇生活不仅能丰富高职生的课余生活,愉悦身心,发展个性,提高生活质量和乐趣,而且对高职生知识结构的充实和完善,知识能力的迁移,职业素养的培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胜任岗位需要,完成特定职责所必备的一切内在素质的综合,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而形成的具有社会价值和职业意义的身心组织的要素、成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并表现为职业行为中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格模式。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就是要立足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从而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生能顺利地实现从“校园人”向“企业人”、“职业人”的转变,做到校内顶岗即上岗,出校上岗即适岗。
闲暇生活对于高职生的全面发展及其社会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因斯坦曾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闲暇生活为高职教育解决好教学与岗位“无缝对接”的功利性和学生终身发展的育人性的矛盾,从“制器”走向“育人”,最终走出高职就业市场“两难”处境构筑了平台。闲暇生活构建与职业素养培育统一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闲暇生活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影响高职生生活质量和品位,而且将直接决定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价值理想的实现。
三、促进职业素养培育,构建科学合理的闲暇生活
(一)引导闲暇生活情境职业化,浓厚职业素养培育的氛围
职业素养的培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时候即“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各种职业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相对课堂教学来说,闲暇生活具备丰富的情境性,职业素养作为行动的知识,在闲暇生活中得到发展和提升。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切实发挥闲暇生活的育人功能,可通过创设丰富的职业生活情境,让职业素养培育在高职校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职业情境中培育和提升职业素养。
实现闲暇生活情境职业化,就要把职业的要素和规约自觉引入高职生的闲暇生活,融职业素养培育于生活实践,使高职生栖息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高职院校不妨根据专业特点,用仿真性的理念设计建造学生的寝室、活动中心、餐厅等基本生活设施;通过设立陈列室、橱窗等集中展现对口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史、成功校友的成长史;用体现职业素养的词语命名校园道路和景观;在学生校服中推行职业化、工装化;在闲暇生活中,引入服务要素,营造服务情景,根据学生生活流程,赋予高职学生不同的角色,承担一定岗位责任。以上这些都将积极引导学生在职业化的生活环境中,深刻体验行业的规范、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激励高职生了解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再通过自觉践行相应的职业规范,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去理解、选择职业规范和要求,并积极参与职业素养提升活动,从而不断完善自身,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做准备。
总之,在闲暇生活中创设职业情境,使生活环境与专业相结合,引导高职生树立科学劳动观,培养职业精神,养成职业道德,增强了对职场工作情景的应变能力,提高对职业发展的掌控力。
(二)引导闲暇生活实践项目化,丰富职业素养培育的载体
虽然闲暇生活已成为高职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没有充分认识闲暇时间在愉悦身心、文明精神、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4]。“闲暇生活基本上还处于一种盲目的、自发的、不觉醒的状态”[5]。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闲暇生活的前导性教育,充分发挥职业素养迁移性价值作用,以项目化实践为载体,从学习、体验、内化等入手,设计闲暇生活,注重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生活实践与理论指导相结合,生活实践与实验实训相融通,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一体化。
1.实施课外科技创新项目。高职生要在学校和老师的倡导、支持下,在闲暇生活中,以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培养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自觉参加国家、省级、校级等各种级别的科普、学术、发明、科技制作、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等形式的竞赛活动。理工科项目可立足行业企业发展实际,围绕生产一线的技术瓶颈,攻坚克难。文科项目则可通过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社会调研、文化服务等。此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能及时有效地检验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的效果。
2.实施社团文化拓展项目。高职院校要主动实现传统的社团文化生活向具有职业和企业文化背景的职业文化活动转变。通过组建模拟“企业实际”的学生社团,建立模拟超市、模拟银行、模拟法庭、模拟工厂等,开展素质拓展、团队训练、职业模拟面试、职业诚信辩论赛、职业前景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微型职业实体中体验职业生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岗位适应力。
3.实施社会实践合作项目。针对闲暇生活的时空优势,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创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社会实践平台。与企业开展合作,通过举办校企联谊活动、邀请企业老总来校作讲座,组织开展技能比武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户外素质能力训练等让高职生提前扮演起社会角色,懂得什么是责任,学会如何去担当。
(三)引导闲暇生活模式多元化,巩固职业素养培育的成效
1.主体积极选择模式。闲暇生活中的职业素养培育是自我开发式的教育,科学的闲暇生活既使闲暇主体从客体身上不断创造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生态以及法制环境,同时又使其本身在这种优质的环境中得到最自由最全面的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挖掘并汲取、内化闲暇生活中蕴含着的丰富的职业素养资源,自觉将职业素养提升的诉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促进自身生活观、道德观的积极转变,从而进一步增强和巩固职业素养培育的实际成效,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2.校园协同保障模式。高职院校应将学生闲暇生活纳入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整合开发校园的教育资源,指导和激励学生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使闲暇生活能够真正起到提升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在硬件保障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创设条件,从场地、空间和设施等方面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营造广阔的天地;在软件提升方面,高职院校可引入职场的规约,切实发挥校园媒体对职业素养培育的鼓励和引导作用,从制度上保证各种校园力量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中的职责,引导各级各类人员的行为表率作用。
3.家校互动协作模式。要动员各方力量优化社会环境,构建学生闲暇生活的新格局。高职生有一部分闲暇生活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在高职生职业素质培育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通过学校的指导,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闲暇生活的质量高低与成人成才的关系,增强孩子闲暇生活理念,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闲暇生活方式。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最终通过家校互动,家校联动,构筑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立体网络。
[1]伍大勇.大学生职业素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
[2]邵方益.当前高职大学生闲暇生活及其引导研究[D].2007:5.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1.
[4]唐文俐,叶云明.浅谈大学生闲暇教育[J].职教论坛,2004(35).
[5]李庆峰.缺失、根源及补救——关于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调查及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