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分析
2013-08-15青海民族大学苗学通
青海民族大学 苗学通
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分析
青海民族大学 苗学通
近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日趋严峻,物价迅猛上涨,对人民的日常消费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对通货膨胀内涵的认识不一,对通货膨胀的衡量也有不同标准。目前,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数主要有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WPI(零售价格指数)和GDP平减指数。本文浅析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衡量因素 影响指标 因素分析
通货膨胀指的是以纸币作为商品交换的条件下,当纸币的供应量大于实际需求量,纸币将不如以前“值钱”,即货币贬值,价值相同的商品需要更多的纸币去交换,即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供过于求。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生活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波动,可见,中国正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
2008年,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极力稳定经济,在大多数国家面临不同程度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却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发展势头,然而,如此繁荣背后却存在着巨大的隐患,给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在全球经济逐渐回暖的过程中,局部过热的经济局面开始出现,货币政策也从宽松变为紧缩,201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12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直至2011年6月20日为止,达到21.5%。虽然此后因为流动性趋紧、市场利率偏高、有限外汇占款增长能力和较少的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分别在2011年12月5日和2012年2月24日下调0.5%至20.5%。这样迅速反应的政策似乎没能根本上阻止通胀,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而另一方面物价水平却不断上升,虽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2011年7月的最高点6.50%已经下降到2012年3月的3.60%,但通货膨胀的压力却并没有因为CPI的下降得以缓解。
1 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
由于对通货膨胀内涵的认识不一,对通货膨胀的衡量也有不同标准。目前,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数主要有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WPI(零售价格指数)和GDP平减指数。
1.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主要用来衡量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的指数。涵盖的内容既包括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消费品的价格,也包括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服务项目(如水、电、交通、教育、医疗等)的价格。但CPI更偏向于物品价格,对服务价格反映不充足。
1.2 零售价格指数
零售价格指数是衡量居民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平均价钱指数。它衡量一段时间内同一个地区(城市、省或者国家)的常规市场上的物价变动。它通过测量典型消费者的典型消费品的价钱来确定指数。零售价格指数可以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率等,是很好的先行指标,但数据较难获得。
1.3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现价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即不变价GDP或实质GDP)增长之商。它是一个综合物价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并且与GDP的核算范围相对应,编制指数涉及的商品范围最广。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
2 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分析
2.1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本文选择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购买力及潜在购买力,并能较好地体现社会总需求变化的发行量。
由供给需求理论可得,货币供给量若高于需求量,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均衡价格下降,货币因此贬值。货币主义的经济学家认为,在消费品总供应量对消费品总需求量相对下降或消费品总需求量对消费品总供给量相对上升时,一般消费品牌物价会随之提高。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认为,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其潜在输出)相关。
2.2 外汇储备
通常认为,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就会随之增加,那么在其他条件恒定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弥补外汇占款那部分货币,中央银行会增大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尽管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水平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如果中央银行缺乏灵活的调节手段,无法抵消剧增的基础货币的话,就必然会对我国经济通货膨胀起推动作用,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涉外经济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也将越来越大。
2.3 货物进出口总额
对外贸易大致可以通过三条路径影响通货膨胀。本文中所考虑的是,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长期、大量的对外贸易顺差时,货物的进出口总额就会增大,从而外汇储备急剧上涨,对国内市场会造成以下影响:一方面,商品出口到国外,国内市场商品总量减小;同时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的发行量以此来弥补兑换外汇所用的货币。这样,市场上发行的货币增多商品反而减少,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其简单的传导机理是: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从而引起通货膨胀。所以,一般认为进出口总额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关系。
2.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的是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相关行业直接售给社会消费者的消费品零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际水平和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上述社会相关行业商品的供给和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共同决定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导致购买力下降,所以一般认为,高通胀预期会导致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速放缓。
3 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
3.1 控制需求
社会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所以,治理通货膨胀首先应该控制社会总需求,具体措施就是实行紧缩型政策。紧缩型政策是最传统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也是各国采用最多、最有效的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财政政策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即严格控制货币的印刷量。紧缩型财政政策主要指削减财政支出同时增加税收。削减财政支出政策包括: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减少国家基础建设投资,缩减社会福利支出等。财政支出的减小可以降低政府的需求,进而减小社会总需求。增加税收主要是增加企业与个人的税收,税收的增加后,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其收入都会减少,从而降低企业的投资水平和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减小社会的总需求。
3.2 增加供给
社会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因此,治理通货膨胀除了控制社会总需求外,还应该同时加大总供给。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通过减税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税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从而让企业加大生产投资力度,从而增加总供给;政府减少对企业的限制,给企业生产发展的空间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鼓励企业调整产业结构,采用新技术,从而提高生产率。
3.3 调整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的失调也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症下药应该调整经济结构,协调各产业部门,使各生产部门之间的需求和供应保持动态平衡,避免因为某些原材料的供应不足,导致其他生产部门供应的消费产品不足,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3.4 应对通货膨胀的其他策略
(1)政府强制性干预。这种手段一般都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所采用。具体措施包括:一些意义不大的工程项目予以强制性停建,部分商品实行垄断性经营,整顿市场流通,实行消费品的凭票供应等。
(2)控制经济低速增长。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所以各国政府不得不做出一种选择:要么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使经济衰退;要么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不得不接受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大多数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选择前者。
[1] 唐毅亭,白静.目前通货膨胀的性质、特点和趋势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7(09).
[2] 肖争艳,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调查数据方法[J].金融研究,2004(11).
F832
A
1005-5800(2013)09(c)-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