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生态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
2013-08-15盛东峰张永亮
盛东峰,张永亮
(周口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系,河南 周口466001)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很多是在原有的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升级转化而来的,此类院校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把培养教师教育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近些年,很多新升本科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虽然拓宽了教学领域,增加诸多实用技术方面的课程,但课程设置数量较多,内容重复严重,教学效率不高[1].“生态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自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2003年招收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以来,就成为了一门发展迅速的主干课程.由于强调为专业课打基础,所以一般和“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同时开设.由于其内容与“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交叉较多,再加上此时学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狭窄,所以该校的“生态学”教学目标是以使学生能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树立生态学意识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加上师资水平和实践场所不足,实践课程开设过少,“生态学”的教学效果很难和教学要求相符.作为“生态学”的课程负责人,如何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把各学科的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根据周口师范学院“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原则,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生态学”教学效果的措施,以期为“生态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生态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生态学”涉及的交叉学科较多,学科间相互渗透复杂[2],而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师资严重不足,很少有教师专门从事“生态学”教学与研究,更难有多位生态学教师一起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学”教学团队.使用非生态学专业的教师参与生态学教学,往往存在讲课过程中重难点不突出,对课程全局把握不到位等问题,更难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1.2 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从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研究较少,对教学模式的探索更少.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新的教学手段并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再加上因不能紧跟学科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严重束缚了“生态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死记硬背,对于提高学生生态学素质来说无疑是一道“硬伤”.
1.3 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化
实践教学可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验证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理论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3].新升本的本科师范院校由于受到学校实践教学经费的限制,实践课安排偏少、试验技术手段落后、设备陈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1.4 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周口师范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纪律性不强.再加上学校按照以专业分班的传统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有些班级人数过多,大班教学的方法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每个学生做针对性的辅导,也无法抽出更多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1.5 评价方法
目前,“生态学”课程主要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不少教师也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比如把课堂考勤、作业完成、期中测验等加入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中.这些评价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评价效果,但仍缺乏客观性.
2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2.1.1 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教学
周口师范学院所处的豫东平原,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因此,该校具备了其他部分高校无法比拟的开展农业生态学学习和研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随着周口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的传统农产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新品种、新工艺,加上农业化肥以及农药的大量使用,周口地区动、植物品种结构单一化趋势越来越严重.日趋严峻的单一化趋势导致本地区农产品产量极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且单一的品种结构,降低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极易被外界因素干扰.鉴于此,教师在讲述应用生态学部分时就以“农业生态学”、“周口地区农业生产现状与对策”为专题,阐述农业品种结构变化与农业生态系统产量及稳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何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控制及修复脆弱的生态系统.
2.1.2 丰富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学科发展动态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4].这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能及时把学科的最新教学科研成果以及毗邻学科的科研进展引入教学内容[5].如在讲授完课程基本原理后,教师可以把全球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与国内外高校相关的研究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生态学原理解决世界生态学问题.
2.1.3 将科研项目融入课程教学,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6].采取教学课程与教师自身科研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将科研融入到课程学习中,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学院青年基金、实验室开放项目等一大批以学生为主题的科研项目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地提高.由于项目内容涉及到“生态学”教学中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以及应用生态等多个层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结合生态学基本原理,深入剖析每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对项目研究背景和意义的介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当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有助于学生生态学素养的提高.
2.1.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通过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放实验室项目建设和“生态学”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使“生态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巩固紧密结合,从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周口师范学院2009年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理论教学由原来的54学时压缩为41学时,并增加了10学时的野外实践教学课.这种“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培养了其探索新知识的科学素养.
2.2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学方法本身又会在改革中不断地发展变化[7].为了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对“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2.2.1 采用启发式教学
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生理阶段,对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充满了关注和研究兴趣.因此,“生态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8].教师可以在做到讲授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就某个生态学案例或生态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通过适当的师生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周口师范学院和很多师范类高校一样,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利用教学实践课、实验课、实习等环节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验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2.2.3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为提高教学效果与改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使用CAI课件、播放视频录像以及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传统课堂中难以教授的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良好.当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不仅要准备充分,还要适当使用.比如幻灯片的翻阅速度不能太快,每张幻灯片力争做到图文并茂,详略得当,否则会产生读幻灯片的不良效果,不仅活跃不了课堂气氛,反而会使学生觉得沉闷、乏味,进而对“生态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2.3 多途径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单一的卷面考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及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考查的知识点仍是以记忆为主,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生态学”学科的应用性较强,不能仅使用一种考核方式.因此,采用了课堂出勤考核、专题讨论、课程论文和小组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课堂出勤、专题讨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最终考核成绩的30%;课程论文和小组答辩成绩作为末考成绩,占最终考核成绩的70%.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制定了课堂表现加分制,对课堂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1~5分的奖励.加分制的实行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对“生态学”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态学研究能力,在课程的开始就向学生布置好期终论文工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生态学领域,结合当年国家、省市级的科研项目,既可以采用自由选题的形式,也可以采用3~5人组成自愿研究小组设计研究题目.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语言表达、随机应变和创新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体现了教学相长.
3 小结
周口师范学院“生态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表明,积极实行“生态学”课程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生态学”的兴趣,激发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增强学生对当前生态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以及运用生态学知识开展生态管理和生态恢复、建设的能力.总之,“生态学”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生态学”教师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充实“生态学”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1]陈锦云.新建师范类本科院校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06(4):110-111.
[2]徐同凯,范锴,陈波.普通高校生态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53-56.
[3]周立业,朱铁霞,张永亮.草地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草业科学,2013,30(2):310-313.
[4]贡璐,吕光辉,杨建军.基础生态学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现代阅读,2012,3:19-20.
[5]张桂萍,茹文明,金山,等.构建适应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生态学教学模式[J].长治学院学报,2010,27(2):57-59.
[6]张建设,朱爱意,吴常文.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2,31(1):93-96.
[7]李翠兰,张晋京.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8(8):68-69.
[8]杨慧玲,魏东伟,袁志良,等.对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1,3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