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反思与矫正

2013-08-15孙明慧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年12期
关键词:劳动力城镇化农民工

孙明慧

一、城镇化的本意与目地

1.稳步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城镇化和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前,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情况看,我国的消费需求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看,城镇化对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拉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城镇化使大批农民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一方面,带动了城市的住房、交通、基础设施等投资的增加,拉动了城市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食品、生活用品等各个方面的消费明显增加,从而带动了城市的消费需求的增长。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会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稳步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2.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的农村与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均衡,呈现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化为解决城乡差异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城镇化引导一批农民进城务工,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带动城镇的发展和壮大,会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更多的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让广大的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发展差距,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城镇化还调动了农民工回乡就业和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农村居民提供更多就业的岗位。

3.落实农民工的市民梦与安居梦

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户籍等制度的限制,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不到城市居民正享受的各项福利和补贴。房价太高,农民工没有安身之所;户籍限制,子女不能在父母的就业所在地入学;政策差异,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比皆是等等;致使农民工的市民梦和安居梦只是一个梦。

城镇化会使城镇规模的扩大,缓解大城市人口过度紧张的局面,引导进城农民向中小城镇转移,降低进城农民的生活成本,从而实现农民工的安居梦;城镇化也会突破户籍制度对于城市户口的限制,城镇数量的增加,会增加城市的容纳量,接纳更多的进城农民,实现农民的居民梦。

二、城镇化的曲解与误读

1.把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化

城镇化的本意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然而由于政策和认识的偏颇,将城镇化的重心倾向于城市,大搞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福利,这就客观上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扩大的趋势。目前,制约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和小康社会建成的是农业的发展问题、农村的发展问题和农民的发展问题,所以我国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将城镇化的重点放到农村,支持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增收,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全面的城镇化。

2.把城镇化践行为土地城镇化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突出地表现为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要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城镇空间的扩展和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不一致,这种城镇化是不彻底的城镇化。

我国一部分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实现了空间的转移,但是这部分人口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他们没有城市户籍,不能享受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不能够分享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成果,结果我国出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流动人口,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未得到改善。城镇空间的扩展与城镇人口的增长处于失衡的状态,致使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是不彻底的城镇化。

3.把城镇化理解为搞投资建设

在传统政绩观的指导下,各地方政府从政绩的角度出发,追求地方经济总量的增长,把城镇化理解为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大搞投资项目工程。很多项目工程并未得到有效的论证,就是开始投资建设,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破环。一些城市在建设的过程,照抄照搬国外城市建设的模式,积极修建大型公园、大型广场、摩天高楼,还有各种规模的绿地工程和人工景观,甚至一些中小城镇,经济增长滞后,财政入不敷出,也毫不夸张地大搞城市建设,这其中出现了大批量的面子工程,这些现象,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随处可见,造成各地城镇化的实施和中央既定的想法背离。

4.单纯提升户籍居民生活福利

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城镇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不断健全,城镇居民即户籍居民的各项福利和补贴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很多贡献的农村人口即外来人口被排除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之外。外来人口不能享受户籍人口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福利政策,在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遭遇困难。当前的城镇化过多地关注城市居民,不但没有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反而拉大了城乡差距,外来的农村人口被束之高阁,各类城市只欢迎农民工就业打工,而不关注农民工生活状况的改善,这是不公平的城镇化,背离了城镇化的本意。

三、城镇化进程的重点与难点

目前,理论界已经达成共识,“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逐步转移的过程,就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更多的农村地区和人口的过程”。

1.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进行地域的转换

农村人口从城市转移到农村,降低转移的成本成为顺利转移农村人口的必要前提。从我国现行的城镇化情况看,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与农民工的收入相比,房价过高,超过了农民工的承受范围,需要国家调节不合理的房屋价格,积极开展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建设,同时应该稳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使其收入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协调,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安居梦。同时,也要完善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突破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突破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市民梦。

2.鼓励支持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的转换

就业问题是失地农民生存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进城农民在城市定居落户的物质保障。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实现了地域的转换,也实现了职业的转换,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转移的农村人口总体上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较低、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特点。为了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城镇化的过程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鼓励支持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的转换。一方面,就是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城市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

3.稳步促进农村人口进行身份的转换

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事着城市稳定的工作,这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城镇化。完全的城镇化还需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身份的转换,从农村居民转换为城市居民。这就需要改革我国目前实行的存在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等,实现城乡一体化条件下的农村人口的自由流动。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实行了50多年,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确立的,目前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势在必行,这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也是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更是实现农村人口实现身份平等的基础。

4.倡导农民生活方式的转换

农民只有实现了城镇化的生活方式,才真正地实现了城镇化。农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是更深意义上的城镇化,意味着农民彻底地实现了市民化。农民生活方式的转换,包括劳动生活方式、物质资料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以及闲暇生活方式等的转换。倡导农民生活方式的转换,一要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二要示范引导、逐步推进,三要做好配套机制建设。农民生活方式的转换,不仅是农民个人的事情,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国家和社会要为农民生活方式转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1]姚冬琴.被误读的城镇化[N].中国经济周刊,2013-04-15.

[2]辜胜阻,武兢.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实施路径[J].求是,2011(5).

[3]王雪峰.发达国家城镇化形式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4).

猜你喜欢

劳动力城镇化农民工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