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金融产品营销的金融专业院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2013-08-15弓晓军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年12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金融

弓晓军

一、金融院外实训教学改革的背景

1.产业背景

金融业是深圳重要的经济支柱和第三产业龙头,深圳金融总量规模、金融机构密度以及分领域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均居全国前列,2013年3月26日发布的第1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79个金融中心排名中,深圳排名全球第38位(上海排名第24,北京排名第58位)。根据《深圳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金融业发展的总量目标为:到规划期末的201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将达到2250亿元,年均增长12%,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左右;金融机构总部及一级分支机构总数达到300家,其中法人机构达到100家。此外,国家还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规划》,提出要将深圳建设为区域金融中心和金融业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前海建设契机更成为引领深圳金融业改革创新的引擎和载体。深圳金融业的突飞猛进,要求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地方经济人才需要。

2.就业市场

根据前程无忧(www.51job.com)无忧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2月,珠三角地区金融、投资、证券行业的网上发布职位数为1万余个,其中对金融营销人才、客户服务人员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专业通过对金融机构岗位的深入调研,结合各大招聘网站的调查,我们归纳为以下三类人才为我们致力培养的方向:一是金融营销人才。营销业务人员以经验和客源见长,特别是一线业务拓展人员更成为青睐的对象。二是金融企业客户服务人员。在客户经济时代,无论是银行、保险公司还是证券机构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客户服务人才。三是金融业务操作人才。以综合柜员为代表的金融业务操作人员关注于本科学历,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在慢慢萎缩。营销人才和客服人员是市场需要的主要岗位,都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以及相关的营销工作经验才能胜任。

3.用人标准

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系统综合柜员、客户经理的岗位目前要求本科学历,而此前该岗位是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目前,各大银行纷纷倡导全员营销理念,具有营销能力的高职人才得到他们的亲睐。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业务操作、市场营销、客户经理、投资理财、经营管理等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未能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得到加强。

4.院外实践岗位

金融企业不同与其他行业,企业内部很多部门都有保密要求和实习人数的限制,因此大多数院外实践同学无法真正完成企业真实岗位的实习过程,因而有时实习处于松散状态,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金融专业院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践

1.“政校行企”实现合体

以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和学院层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专业层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依托,专业依靠形成的职业教育协同办学联合体,和共育共管、互利共赢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体制,统筹院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事宜。由于以金融产品营销为主的实习实训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因此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产教结合、互惠互利”,联动效果好。

2.学期内院外实践、院内实训、课程开设节奏合体

专业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的金融理财产品为实训载体,对课程、院内实训、院外实践模块设置进行了以产品营销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使三者形成合力,产生动力,达到以销促学生学、以销促教师(课)改、以销促企业赢(利)的目的。

3.提高专业能力与提高综合素质目标合体

长期以来金融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分块培养,缺乏使之融合的载体。通过各类营销金融产品实习实训,学生在营销前期的熟悉金融产品过程中加固了所学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营销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营销产品的成功就是营销自己的成功,因此学生容易从金融产品的营销中获得成就感,能迅速提高自信心,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实现培养能够胜任金融一线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实践的成效

1.学生学习的态度发生转变

以营销产品为主要实践方式的学生是以劳动者的身份出现,面对不同种类的产品,他们不得不边学边用,学以致用,他们容易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能够综合应用平时学习形成的零碎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既定的和额外的任务。

2.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营销实训,学生的组织协调、语言沟通、人际交往、抗挫折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升。从就业来看,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6.73%。多数学生入职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就业对口率81.1%,平均月薪3852元/月,高于全国高职骨干校同类专业平均2706元/月的水平。根据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第三方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发布的《2012年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综合就业率、月收入、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和就业现状满意度,是对学校培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在整个学校排名第一(94.8%),成为我校最具竞争力的专业。

3.实训基地建设得到发展和加强

由于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尝到了甜头,从2007年到2012年底,专业先后与18家包含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的金融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基地共接受了2190人次学生,共85周进行院外实训,进行了各类金融产品营销实践活动,取得较大的社会反响。

4.学生满意度高

通过营销实践,学生掌握了相关金融业务技能、熟悉了金融业务流程、具备了一定的金融职业素养,找到了收入高、发展前景好的工作,对于就业岗位和母校的培养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根据麦可思就业报告,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5%,较本校平均水平(58%)和全国骨干校平均水平(52%)分别高出7个和13个百分点;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高达91%,较本校平均水平和全国骨干校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个和4个百分点。

5.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已毕业的学生因专业技能水平过硬、综合素养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通过对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比较满意,大都给予了较高评价,特别是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评价较高。敬业精神主要考察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责任感、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持续性,反映出专业毕业生在一线岗位上大都能踏踏实实地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学生思想工作须加大力度

营销工作本身存在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挑战性强,付出大量脑力体力劳动也不见得会一定取得营销成果。学生面对挑战出现抵触思想问题甚至打退堂鼓情况时有发生,给企业、学校带来不少实训外的棘手问题。因此,在校内学习期间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即将面对的困难,调整其心态,激发其斗志的思想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2.实训基地建设任重道远

虽然校企生三方在前期的实训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专业与校企合作单位还处于临时、浅层、缺乏系统的深入合作。特别是实训单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还是不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和需达到的实训目标要求。企业部门一般都有实习人数上限的规定,整班的学生同一时间段去院外实践,一个单位或一类型单位不可能同时容纳他们,所以只能分散到不同类型单位进行不同类型金融产品营销,这对专业教学目标要求能够统一标准造成困扰。因此,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建设数量够质量高的院外实训基地建设需下大力气。专业可坚持“双向基地、双赢合作”理念,深化和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校企双方的合作质量,再新建10-15个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3年建设,可基本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全真、集成、开放”的金融专业示范实习实训基地。

3.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一方面,专业本身派出的指导老师由于对日新月异的金融产品不能及时了解,导致指导学生乏力。另一方面,企业指导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学生特点不能及时掌握,用企业用人标准要求学生,会时常导致双方矛盾和对立。因此要创建渠道让学院教师深入金融机构及时了解金融产品,同时通过尝试培养一批行企辅导员来改善教学效果。

4.教学实践设计环节与企业提供实训内容还存在差距

企业不会因为教学设计需要而调整其既定的工作计划任务,所以学生在进行金融产品营销实训时,只能根据企业可以提供的产品或任务来安排岗位进行实习实训;另外,企业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需要,使得学生在实训中,往往学习内容和标准达不到教学设计的期望,完成的工作任务也与教学设计的专业技能有一定落差,学生得不到切实的锻炼。针对上述情况,学院专业对于实训教学方案和启动时间,可考虑采取一定的灵活性。如经过前期实践积累,专业可形成面向不同金融产品的实训教学方案库。另外,专业可灵活安排实训的时间。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金融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P2P金融解读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