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研究
2013-08-15湖北查方圆
湖北 查方圆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生活节奏日益变快,伴随而来的是人们为适应社会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青少年正处于“第二反抗期”,心理还不成熟,必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研究显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在15%~30%之间,另一项研究发现其发生率为21.6%~32%,且有上升趋势。这些研究数据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综合研究资料,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性心理障碍和成长问题。
一、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一)情绪问题
抑郁:抑郁在青少年中较多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亲子冲突、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焦虑:青少年中最常见的焦虑是考试焦虑。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下,考试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一些学校根据考试成绩排名,确定学生是进重点班还是实验班。成绩代表了学生的全部,只要学生成绩差,就会被全盘否定。厌学、上学恐怖:有些青少年不愿上学,厌学、恐怖情绪严重。原因可能在于在学校压力大,或因成绩差而受到歧视、嘲笑、被忽视,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人际问题
人际问题首先表现在建立友谊上。由于内向、胆怯,学生不敢表达、展示自己,羡慕而不敢参与集体活动,表现出回避现象,但内心又很渴望加入群体,造成了情绪烦恼;由于不能适度把握竞争与友爱关系,当朋友表现得比自己优秀或更受老师偏爱时,会产生嫉妒心理,影响与朋友相处。人际问题也表现在亲子关系上。家长的溺爱、过度严厉、忽视冷漠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危害最大。最后,人际关系表现在与老师的关系上。青少年正处于“第二反抗期”,开始以批判方式去批评成人言行,特别是对于有权威的老师。由于青少年的社会与生活经验不足,认知能力有限,言行又富于直爽或冲动,易引起与老师冲突。此外如果老师忽视成绩差的学生,会使学生觉得不公平,进而自暴自弃,失去信心。
(三)性心理问题
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生理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滞后的矛盾。常见性心理问题主要有:首先是性体像意识的困扰,主要表现为青少年男女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为自己生理发育感到害羞、不安、不理解和烦恼,尤其是发育较早的少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其次是性意识的困扰。青少年性意识开始觉醒,常见有:被异性吸引、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一部分青少年认为性意识不道德、有罪恶感,会产生害怕、厌恶心理,易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和不愿与异性交往的现象,并常陷入矛盾、困惑、苦闷及焦虑中。最后是性行为困扰。青少年的性行为主要是自慰性行为、边缘性行为和婚前性行为,其中以自慰行为最常见。自慰行为(手淫)是构成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少年常为自己染上手淫习惯而担忧,担心手淫会对身体和情感产生有害影响、担心自己不正常、担心会损害以后的性生活和生育,常会产生自卑心理。
(四)自我成长问题
抗挫折能力:有些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差,一旦生活中发生了挫折、不顺,或是想要的得不到、已经拥有的失去了,就一蹶不振、唉声叹气,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把自己全盘否定,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以后也不会成功,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希望了。沉迷网络:由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便利性,网络成了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过度沉迷网络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影响。情感日趋冷漠,情绪低落、生活失调,造成精神不振、成绩下滑,家长担心、老师叹气,进而引发更大的压力源。目前留守青少年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其中大多数是农村孩子。由于父母两人或一人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这样的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爱,较易出现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留守青少年容易感到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孤独无助,焦虑不安。敏感:他们极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内心非常脆弱;寡言少语,孤僻不合群,心里有事不愿说,常觉自己没价值、不值得爱,自卑。由于没安全感,他们看外界时要么胆怯,要么防御,对人充满敌意。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众所周知,果树能否结果、结果多少、果实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种子质量,土质和气候条件,园丁素质和培植方法。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与果树生长相似,也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即:遗传素质,家庭与社会环境,教育者素质和教育方法。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与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医学研究表明,一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遗传基因包含着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遗传素质是心理素质发展必不可少的生物前提和基础。它既影响智力的发展,也影响儿童的情绪和性格的发展。胎儿在出生前生活在母体环境中,产前环境对胎儿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的早期生活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减少遗传疾病、创建良好的产前环境和早期生活环境,是防止出现某些心理障碍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于那些已表现出心理障碍症状的青少年,应尽早到医院诊断,并接受相应药物治疗或有针对性矫正训练。
青少年其他智力问题、情绪问题、意志问题和性格问题较为复杂,不能被简单归因于遗传因素作用,而必须视为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因素复杂作用的产物。例如,患焦虑症的儿童可能其天生气质就具有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的特点,后天养成性格则缄默孤僻、神经质、多疑怕羞,最后在某些精神因素等诱发因素影响下而发病。因此,针对以上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采取措施。
三、干预策略
(一)社会要从多方面着手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
第一,加强对网吧的管治。鉴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严重性,社会应加强对网吧的管理。政府已开始在这方面采取措施,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文化部连连出台措施整顿网吧市场。2010年春节前,文化部就发文要求各地加大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黑网吧的整治力度,网吧市场将得到一定规范,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上网环境。另外,社会要致力于优化社会传媒和信息网络,加大对音像市场的监管力度,查处对青少年造成毒害的音像制品,比如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游戏的音像制品等,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的信息网络环境。
第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社会各种传媒和有关部门应面向青少年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环境,比如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卫生保健站及其他社区服务机构可以协同合作,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主题的宣传日,举办各种团体活动,增加青少年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抗挫折能力等,还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加强青少年和父母间的沟通,和家长一起陪伴青少年成长。
(二)家庭发挥良性作用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要用心为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堂课,以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远的,对于已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家长首先应有冷静、乐观和积极心态,对孩子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及时带孩子求治和安抚孩子情绪。在这个过程中积极陪伴孩子,及时调整自己不安、内疚以及烦躁等情绪,给予孩子最大的温暖和支持,陪孩子共同渡过难关。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听从自己意见,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家长希望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受到保护和监督,他们全盘为孩子设计成长蓝图。他们与孩子间是不平等的关系,是一种“大人”和“孩子”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相对来说,他们间的沟通是有障碍的,家长尽管含辛茹苦,但孩子却不如所愿,且在孩子遭遇挫折时,家长并不能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专制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敏感,缺乏目标。
权威型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他们与孩子经常的交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卓有成效的帮助。例如,权威型家长向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后,孩子可对这个要求提出异议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与孩子平等协商。权威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畅通,亲子间彼此互相了解对方的心思和愿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会不惜时间和力量给他们以切实的帮助。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积极、友好。
放纵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态度。但放纵型父母和孩子间也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他们也愿意提供帮助。在这种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对成人反抗、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
可见,相比来说,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父母可根据孩子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养方式,多与孩子沟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被管的对象,对孩子多指导少强制,尊重孩子意见,接纳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信任和安全感。在孩子犯错误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打骂,站在孩子立场上弄清孩子做错的原因,带孩子一起改正。父母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充当陪伴者,与孩子共同成长。
(三)学校要为青少年提供安全、轻松、宽松的学校环境
学校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学校应把心理咨询放在重要位置,在出现特殊情况,比如做咨询和学习时间冲突时,积极支持学生做心理咨询及时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学校还可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筛查,组建心理档案,及时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在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能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进行性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性教育主题,用心做好准备,然后带领全班同学积极参与班会,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注重同伴教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同伴之间有指导的交流,青少年更易接受。家庭若能配合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效果会更佳。研究发现综合性教育(包括家庭性教育和学校性教育)的效果最好。
[1]田红.青少年心身疾病现状与思考.实用预防医学,2009,16(6).
[2]孔美荣,许俐,侯洪春.413例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
[3]曾文星.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与健康,2002,4.
[4]陈坚.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
[5]申维东,东忠方,贺小娟.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辽宁教育研究,2006,8.
[6]何蓓,庞春红.青少年心理问题诱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