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高职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和实践动手能力
2013-08-15黑龙江田婧
黑龙江 田婧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今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还与我国现在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尤为适应,同时也十分适应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是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课程体系的需要。
本人在《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这门课程上运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1.多媒体教学 经过几年的素材积累,已基本完成了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80%幻灯片均图文并茂,并加入了适当的声像设计,演示画面活灵活现,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们喜爱。
2.项目教学 将作物分类,按照每一种作物的病虫害种类进行项目教学。
3.任务驱动 在项目下可以设子项目,子项目下设任务,每一节课可以讲授一个或几个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4.角色互换教学法 能力体系为本位强调的是“学生自我学习”,角色互换教学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为现在的主动获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目的是通过学生预习、讲解,再由学生点评,教师总结,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为应聘打好基础。
5.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法 如在讲授昆虫的习性与防治关系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6.实物演示教学法 授课时以实物进行演示,原本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学习记忆深刻。如讲昆虫触角功能时,用活体蟑螂等做实验,可发现有触角的蟑螂能从众多杂物中觅到喜欢的食物,如果去掉触角,蟑螂在食物上爬来爬去,却不取食,由此证明触角具有嗅觉的功能。讲昆虫的呼吸器官可用活体蝗虫做试验,一头将头部浸没水中,一头将胸腹部浸没水中,1~2小时后,发现头部浸入水中的蝗虫仍能存活,而胸腹部浸入水中的蝗虫已经死亡,这就证明昆虫的呼吸器官(气门)在胸腹部而不在头部。
7.现场教学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带到温室、大棚、试验田现场进行观察识别、防治,在真实的环境中接触活生生的病虫、杂草,学生亲自查虫、查病、配药,并且亲自喷施农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也变得十分轻松。
8.实践教学 植保课过去的授课进程是按事先排好的课程表上的顺序进行的,现在是结合农时授课。例如,春季正是播种季节,按照农药的施用方法及病虫害的不同发生阶段进行,边讲边给学生动手示范,学生可以边学理论边操作。从药剂拌种开始,封闭除草、茎叶喷药除草到防治黏虫、蚜虫、玉米螟等病虫害,使得学生对病、虫、草的为害状、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有了一个系统地掌握。再通过对新鲜病征进行镜检,加深了对病原菌的认识。这样,抽象的理论在学生亲自实践中得以渗透和升华,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那种“黑板上防治病虫害”的弊端。每年在作物病虫草害的多发季节,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对学生各项技能进行训练。通过实践不仅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而且增强了同学们学农的使命感、责任感。
以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质量评价指标都以此为导向进行编制。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减少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训比重。实践教学做到五结合。即实践教学与理论相结合,与生产、科研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
二、教学手段的开拓与创新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运用多媒体、录像、影碟教学,结合观看实物标本或模型,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总之,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去看、去听、去摸、去想,发挥多感官功能进行学习,就会学得快、记得牢。
1.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可随时播放精彩图片、教学录像和教学课件;
2.可以使用互联网与学院局域网络资源,更方便快捷获得相关知识与信息;
3.学院具有先进的体视显微镜、昆虫人工饲养的温湿度可调节的饲养箱;
4.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播放农业科教片、视频资料;
5.校内外实训基地有现代化的设施农业。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了本门课程的“本领”,为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1]龚国淑等.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邰连春.作物病虫害防治[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