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萎顿的分析及对策
2013-08-15江苏张联合
江苏 张联合
心理(力)萎顿(demoralization)是一种不健康的身心状态,最先提出此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弗兰克,认为心理萎顿源于人的主观无能感,即无法应付他自己以及周围的人都觉得他能够处理的问题,对自身存在可能性的不安全感,或者是一种自我危机感,丧失自信,缺乏对外在环境和自身情感的控制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源于初中毕业生中学业成绩较低的群体,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值青春期或者青年初期。这一阶段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如不及时给予教育与调适,不仅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健全,而且会给他人、集体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职中生心理萎顿的归因与对策研究》课题组成员为依托,选取中职校2010级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获得有效问卷980份,有效率为98%,其中女生350人,男生650人。本次调查采取发放问卷和个别访谈形式,问卷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内容包括中职生学习目标和信心、学习态度和能力、生活适应能力、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情况,包括中职生家庭经济和教育情况,以及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等。
二、调查结果与归因分析
“心理萎顿”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其核心是无能感与主观不可控感,过多的失败导致了他们内心的自责与羞耻感,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与他人关系的疏远使其失去对他人的信念,失去了自我成长的力量。心理萎顿的归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因素。
(一)学校因素
1.学业屡屡挫败导致的无望感和畏惧感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就读职校是无奈选择。进入职校后,有74.2%的学生想学一技之长,但其中有85%的学生面临学习基础差、不会学和学不会等困难;有25.8%的学生到职校是奉父母之命或混文凭的,这部分学生认为读职业学校,将来只能当技术工人,没有出路,对未来一片茫然。这部分学生目标不明确,学习没兴趣,信心不足,意志薄弱,以致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甚至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沮丧、吃不下、睡不好、疲倦乏力、注意力分散,精神萎靡等一些身心方面的障碍,继而产生无望和畏惧,最终辍学。
2.适应能力不强导致的依赖感和无助感
现代中职生大多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家有父母,校有老师。”从小到大都在关爱中成长,很少经受挫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感超强。调查显示,面对困难,能积极想办法克服的学生仅占28.9%,依赖别人帮助克服的占51.8%,毫无办法的占19.3%;对待挫折,仅22.7%的学生认为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自认倒霉的占26.5%;不能承受的占50.8%;不能适应职校生活学习的占51.6%。这表明,占一半以上的中职生不能正确对待人生、对待自己、对待成功与失败、困难和挫折。
(二)家庭因素
1.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重
中职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受过大学教育的不足1%,学历以初中以下居多,占80%以上,文化水平偏低制约着个人的发展,家长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过高的期望值对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引起学生严重的心理焦虑。加上价值观不同,父母与子女之间存代沟,容易造成彼此关系紧张,产生隔阂和对立情绪。
2.家境困难,导致学生较强的自卑和压抑心理
中职生家庭经济普遍较差,其中“温饱型”的占57.6%,“贫困型”的占42.2%。他们的父母80%是农民,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或种地。家境困难,往往会给学生造成无形的压力,这类学生希望依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会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特征,容易自我封闭,形成交往恐惧症。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务工赚钱上,缺乏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更缺少情感交流,造成子女长时间处于压抑状态,产生情绪障碍,甚至出现不良的问题行为。
(三)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社会的传统观点往往认为中职生能力偏低、思想道德素质低下、自控能力差等,这些社会偏见在中职生心中会形成固有心理定式,影响其自我认知,使其面对社会、面对他人时会出现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由于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中职生在自我认知上存有偏差,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面对挫折和失败,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没有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决心和勇气,缺乏自信心和抗挫能力。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生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既要完成学业,又要面临一次次用人单位应聘。尤其是个别单位以貌取人、以学历取人的面试,使中职生心理压力增大,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夸大社会的不公而产生对抗心理,引起紧张、焦虑、苦闷等不良心理的出现,甚至精神崩溃而发展到自杀。
三、对策与建议
“心理萎顿”伴随着许多负面情绪,需要疏导、宣泄与调适。为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搭建宣泄平台,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学会放松自己,减少抑郁和焦虑,锻炼学习意志,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一)搭建平台,加强心理疏导
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专题网站,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学生既可与咨询师面对面咨询,也可借助心理信箱、咨询电话、咨询网站等形式,进行咨询、心理测试、放松、阅览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尽情倾诉,释放心灵,重新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不断地充实自己、超越自我。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心理咨询教师深入系部、班级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通过网络、校园广播、心语小报、致公开信(咨询是一种新时尚)等渠道,让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二)唤醒自信,培养积极心态
“心理萎顿”的学生感到自己对环境及自身无能为力,因而需要通过榜样示范、强化自我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室、走道的墙壁上悬挂学校一些典型毕业生的图片资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通过举办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到学校现身说法,为学生打开心结,让他们看到自己光明的前景,为自己设立目标,并一步步地达到目标。我校2004届毕业生宋红秀已成为烹饪专业学生心中的“女神”,“成为她那样的人”激励着众多莘莘学子向着既定的目标奋斗。
(三)家校合力,共建健康成长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表率作用是孩子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家长要配合学校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或家访,让家长明白自己角色的重要性,经常与孩子沟通,激励孩子自强、自立、自信,培养积极向上心态;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说脏话,更不能在家打麻将、酗酒、赌博等,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能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将直接影响新一代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影响到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劳动力水平。在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下,中职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全社会都应高度关注中职生这一群体,平等对待他们,做到思想上引导,人格上尊重,经济上资助。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变心理劣势为心理优势。学校、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为中职生营造一个平安健康、和谐温馨成长环境。
[1]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秦龙.马斯洛与健康心理学[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