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时评观点的特征
2013-08-15扈美荣
□扈美荣
(东营日报社,山东 东营 257091)
现在,报纸上的新闻时评很多,很多报纸开辟了专栏或专门版面来刊发时评,写作时评的人也不少。新闻时评,最重要的是稿件的观点,稿件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时评的观点来服务的,读者喜欢看时评,主要的也是为了看稿件所体现出来的观点,观点是时评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稿件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观点决定了一篇时评稿件的好坏、读者的喜欢程度,因而观点在时评稿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写作时从新闻素材中寻找到一条好的观点是时评写作的关键。新闻时评的观点有哪些特征?具备哪些条件的观点才是新闻时评中的好观点呢?
首先,新闻时评中的观点应该比较新颖。时评是一种新闻体裁,应该具备所有新闻稿件的特点:新颖。时评写作要求由新闻事件所引发的观点最好比较新颖,没有读者会喜欢看人人都知道的浅显的大道理,或者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人们喜欢看时评,是想看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的观点,来了解人们对事情的看法或者是印证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时评,观点新鲜才能吸引人,才能留住读者。时评观点,尽量不要人云亦云,要尽量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挖掘那些独到的、别人不容易看到的东西。有经验的时评作者,在了解了新闻素材后,不会去写那些头脑中马上反应到的想法,也不会去写那些别人容易想到的东西,而是绞尽脑汁地去挖掘隐藏在事实中的新鲜的观点。曹林的时评《拜年短信,盘点社会资本的文化仪式》,从人们每年过年发短信这种常见的行为中,分析出拜年短信是一种很微妙的形式,它对人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着微妙的确证,最亲近的人往往不会发短信,很疏远的也不会,而只会发生在一些觉得日常有某种关系或以后会有联系的人之间。过年短信,很多人在发,很多人能收到,但对于其所指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未必能看得那么清楚;即便有的人意识到了,也是念头闪过,在头脑中没有认真地分析过,稿件把短信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巧妙关系分析得很透彻,又把隐藏在人们心中对于短信的意念表达了出来,让人读了以后有“顿悟”的感觉,觉得稿件分析得很准确,观点也新鲜,因而让读者很爱阅读。时评作者对新闻素材把常人看不到、或者是常人意识到但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一定观念的东西挖掘出来,对读者而言往往具有一种新奇的文字魅力。
其次,新闻时评的观点不但要新颖,而且要正确,要能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很多时评稿件所牵涉到的新闻题材是一些负面的新闻报道,对这些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正确的评价是时评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新闻事件一发生,有时就会出现有人对这一事件发表一些偏激的看法。当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时评作者是像有的人那样,对这些事件进行情绪化的渲泄,以此发泄心中郁积的不满,引起读者的关注?还是进行耐心细致的分析引导群众的情绪?陈小川在《理性是评论的力量》一文中谈到,评论要有社会责任和公共关怀意识。不能只顾自己说着痛快,要谨慎地衡量自己的言论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避免言论在特殊事件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时评作者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来引导群众正确地看待事物,避免极端情绪化的倾向。这几年,社会上出现了有的人由于生活受挫,或者冤屈得不到有效地解决挺而走险报复社会的极端事件。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是弱者,往往经受了很多的委屈,走向了极端,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如何评价这样的人?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出于同情弱者的心理,倾向于他们的舆论不少。面对这种情况,时评作者要认真进行分析,运用一定的法律标准,指出这些人在受到委屈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伤害。经过这样一番分析,对这种事件的认识就比较理性,就能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事件了。2009年7月,甘肃兰州一位老人在一个小区门口,看到车辆闯红灯就用板砖砸这些违章车,引发了网络的讨论。一些人认为老人这是在纠正违章行为,是在做善事。但实际上老人的这种做法是违法的,是对他人财物的损坏。对这次事件进行分析时,不能跟着当时有的人的看法走,要指出老人行为的违法性,对这件事有个客观理性的分析,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老人砸车事件。
第三,时评作者在分析一些事件时,有时要提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这些办法时要尽量往可行性方面考虑。这些解决办法,有时可能是围绕全篇的观点,有时可能只是顺便提到,但都能体现作者对于事件的态度。新闻媒体不是执法部门,但有舆论监督功能,能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太合理的现象进行批评监督。特别是新闻时评时常要对一些负面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分析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绝大多数应该不是仅仅依靠新闻媒体就能解决的,新闻媒体只是尝试着向社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这样,新闻媒体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时评作者应该在稿件中尽量让所提的建议切实可行,以便有利于问题的解决。201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国家旅游局曾在假期内发出通知要求当景区游客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要加强游客流量控制和疏导,认真有序地做好各项服务和管理工作,但一些景区还是出现了拥堵现象。对此,新华社记者王海鹰写作了一篇时评《不能任由“假日拥堵”“堵”下去》,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这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的“惰政”思维和唯利是图,没有有效地执行国家旅游局的通知。并指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像上海外滩发明的“开关式”过马路,强制推行带薪休假制度,缓解长假集中出行的压力。建立全国统一的预警机制,提前调节客流量等。稿件中所提出的这些缓解景区拥堵压力的办法都是有可能实现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行性,被相关部门解决问题时采纳的可能性大。因此,时评稿件中如果提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应该尽量往可行性上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