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65例
2013-08-15卢素兰刘秀珍
卢素兰 刘秀珍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厦门 361000)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65例
卢素兰 刘秀珍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厦门 361000)
目的 观察自制中药外敷膏治疗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65例骨科病人因静脉输液等引起的静脉炎给予中药外敷治疗,3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结果 65例患者治疗后,痊愈37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4%。结论 中药外敷治疗骨科静脉炎疗效显著,价格低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中药外敷;骨科;静脉炎
静脉炎的发生是由于血管受到化学、物理和感染等因素刺激,是骨科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在临床静脉输液的治疗过程中,由于药液浓度高刺激血管、大量补液、针头刺破血管壁等因素,导致血管内血液的成份发生改变,诱发炎症介质的释放,血管壁缺血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刺激性药物与炎症细胞以及坏死内皮细胞堆积共同作用引起局部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甚至导致静脉炎或皮肤坏死,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而且使后续治疗在穿刺部位选择上受到限制,影响治疗的进行。有文献报道静脉注射治疗的患者中近80%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在临床护理中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近年我科采用自制的中药膏剂外敷治疗静脉炎65例,效果显著,为患者减轻了痛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在本科住院行静脉输液治疗致静脉炎的65例患者,男31例,女34例;年龄20~78岁,主要表现为静脉穿刺处的近心端沿血管走向发生局部红、肿、痛及烧灼感,呈条索状发红,无全身症状。排除患有脉管炎、皮肤病者或注射渗漏后形成溃疡者。
1.2 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分级标准[2]进行分级: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 (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 (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我科自制的中药膏剂外敷 (药物主要成分:厚朴10g,白芷10g,天南星10g,姜黄10g,大黄10g,赤芍10g,陈皮10g,黄柏10g)。清洁局部皮肤,将外敷膏敷于患处,面积要求超出炎症范围1~2cm,敷药的厚度约2mm,上用纱布覆盖,每天更换1次。3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3]痊愈:红、肿、痛、静脉条索状、硬结等症状在用药1~3d内完全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有效:红、肿、痛、静脉条索状、硬结等症状在1~3d内减轻;无效:用药3d发炎部位无变化。
2.2 疗效 65例静脉炎患者经治疗1~2个疗程后,痊愈37例 (56.9%),有效25例 (38.5%),无效3例(4.6%),总有效率达95.4%。
2.3 典型病例 王某,23岁。右下肢中度骨筋膜室综合征,连续静脉输注20%甘露醇及七叶皂甙钠5d后,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活动受限,沿穿刺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硬结,明显触痛,用我院自制的外敷膏涂擦,第2天患者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明显减轻,条索状硬结变软;继续用药2d,症状全部消失而痊愈。
3 讨论
静脉炎是临床上由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机械刺激等各种原因导致的静脉血管内膜损害,表现为穿刺点局部红肿热痛,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严重时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是输液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中医医学认为[4]:静脉炎是输液过程中穿刺伤及局部脉络血行不畅导致血瘀滞阻,“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受阻导致胀痛;瘀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发热;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其发生机理是气血瘀滞,热毒凝滞于血脉,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
我科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自制中药膏外敷(主要成分:厚朴、白芷、天南星、姜黄、大黄、赤芍、陈皮、黄柏,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功效。大黄、黄柏、清火解毒、散瘀消肿;配伍白芷、厚朴、陈皮香燥化湿,消肿止痛;配南星加强止痛,姜黄活血,与大黄合用,增强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清火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自制中药膏剂外敷治疗骨科静脉炎临床效果显著,操作简单,护士容易掌握,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注意操作时应避开穿刺点,中药外敷应摊制厚薄均匀,太薄容易干,药力不够,效果差。
[1]蒋冬梅,王曙红,李亚平.复方七叶皂苷防治输液致静脉炎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3):40-41.
[2]车志翎.中药复方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2008,6(35):3215-3216.
[3]戚新玲,刘传莲.中药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10,3(20):67.
[4]柳林,张翠玲,王素君,等.活血通络中药热敷预防输液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2009,15:553-554.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5.014
1672-2779(2013)-05-0024-02
(本文校对:苏 玲
2013-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