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羚清散直肠滴入治疗小儿高热58例

2013-08-15帅小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3期
关键词:外感直肠体温

帅小玲 肖 霞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萍乡337000)

红羚清散直肠滴入治疗小儿高热58例

帅小玲 肖 霞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萍乡337000)

目的 研究中药直肠滴注给药途径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观察红羚清散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患儿5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28例,分别采用红羚清散直肠滴入与静脉滴注头孢噻肟、病毒唑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8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红羚清散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疗效确切,临床上给药方便,易被患儿接受,且毒副作用小。

红羚清散;直肠滴入;小儿高热;中医药疗法

小儿外感发热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全年均可发病。其病原体以病毒为主,目前抗病毒的西药疗效不能得到肯定,且有较大的副作用。体温大多在数小时后会重复升高,给患儿造成极大的不适,甚或诱发惊厥。中医学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因病儿年幼无知,中药汤剂口感较差难以喂服,注射剂因疼痛难以接受,成药制剂疗效逊于传统中药饮片煎剂,鉴于此我院从2009年10月起用红羚清散直肠滴入为主治疗小儿高热与单纯西药治疗的病例做对照,结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操作方便,无毒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我院以小儿外感发热收住院的58例患儿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病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2.0岁。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2个月~5.5岁,平均年龄2.1岁。两组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参考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而定。

1.2.1 中医诊断标准及证型均按中医内科诊断学执行。

1.2.2 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根据发热,流涕,咽充血等容易做出诊断,按其病情轻重分为3型:轻型、中型、重型。

1.2.3 纳入病例标准凡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病程不超过72h,年龄在3个月以上者可纳入实验病例。

1.2.4 排除病例标准①扁桃体已化脓者;②合并有下呼吸道感染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者;④脾胃虚寒者;⑤有肛肠局部病变者;⑥加用其他药物,无法判定疗效者,或用药不足48h,因不能坚持使用给药途径而改换其他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 红羚清散0.9g制成200ml液,装瓶备用,由本院制剂室提供。1岁以下20ml,1~3岁20~60ml,3~6岁60~120ml,>6岁120~150ml,直肠滴入,1次/d,药温为39~41℃。具体操作流程按照保留灌肠操作标准执行。将药液加入一次性灌肠袋,嘱患儿排空大小便,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手持肛管缓慢插入肛门,深度为7~15cm,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耐受能力调节药液滴速,以患儿感觉下腹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滴注完毕后轻揉腹部数分钟,将药液保留30分钟以上。

1.3.2 对照组静脉滴注头孢噻肟、病毒唑,体温超过38.5℃予泰诺林口服。

1.3.3 观察时间用药2~3d,继续观察2~3d评定疗效。

1.3.4 观察内容主要以观察记录相应时间段内的体温及退热时间等。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用药24~48h之内,体温恢复正常,观察72h不再回升,主要证候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用药24~48h之内,体温恢复正常,观察72h不再回升,主要证候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有效:用药48h,体温有所下降或降至正常又有所回升,主要证候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指标。

2.2 疗效治疗组30例,显效28例(93.3%);对照组28例,显效25例(89.3%)。总有效率:治疗组为28例(93.3%),而对照组显效25例(89.3%),差异有显著性(P<0.05)。另外,两组显效和有效的病例中,其中有效和显效的时间也不同,治疗组的时间平均(4.4± 1.68)h,对照组则为(6.6±2.14)h。

3 讨论

小儿感冒占儿科发病率首位,乳食积滞是其常见兼夹症,发热是其常见临床表现,治疗失当可诱发惊厥,或转为肺炎、心肌炎等,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家长带来极大困扰,故研发治疗此病行之有效的药物非常必要。

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目前抗病毒的西药疗效不能得到肯定,且有较大的副作用。

中医学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多传统经验方被广泛应用,如银翘散、大、小柴胡汤等,也有很多中成药问世。因病儿年幼无知,中药汤剂口感较差难以喂服,注射剂因疼痛难以接受,且中成药制剂疗效逊于传统中药饮片煎剂,故开发其他给药途径势在必行。直肠滴注法是由保留灌肠法发展而来,可控制药液滴入速度,给药速度慢,不至于很快在肠道蓄积过多,产生便意而排出,且对肛门、直肠的刺激较保留灌肠法小得多。药物通过直肠滴入可透过黏膜吸收入血而发挥作用[1]。此种方法不但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及可能产生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且免除了药物被胃酸、消化液及肝脏的破坏,使血中药物保持较强的活性,防止或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在儿科又解决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问题,对伴有呕吐的患儿尤为适宜。

小儿外感发热主要是感受风邪所致,有风寒、风热之分。因小儿是“少阳之体”,感邪之后易化热,故风热证型最为常见。红羚清散是依据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衍化而来。其中羚角粉清热镇痉,平肝熄风,解毒消肿;西红花疏经活络、通经化瘀、散瘀开结、消肿止痛、凉血解毒,从而全面提高药物疗效[2]。

本实验观察患者58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89.3%,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别经统计学处理有差异(P<0.01)。从本实验可看出:①红羚清散直肠滴入退热效果良好。②由于治病求本,风热表邪得解随着萦萦汗出,而体温渐降,退热平稳很少反跳,且伴随症状改善迅速;而对照组患者使用退热药后1h左右汗出,体温速降,甚至可达正常,但3~6h后,常有体温再升之象,即使体温降到正常,其伴随症状也难马上消失。③采用直肠滴注方法起效迅速,用药1h时与对照组1h比较有差异(P<0.05)。④患儿依从性好,治疗组在观察中仅有3例在发热未退时终止用药,而口服给药的有10例在发热未退时终止用药,静脉给药的有3例在发热未退时终止用药。⑤经反复临床试验,无不良反应。

该方法优势在于:①组方合理:抓住小儿外感后易于化热夹滞、三阳并见之特点,采用三阳清解并进之剂,且组方味少力宏,宜于直肠滴注形式给药。②给药途径新颖:采用直肠滴注形式给药,不但疗效好、起效快、副作用小,且解决了小儿吃药怕苦、打针怕疼的难题,患儿依从性高。

[1]朱连学.介绍直肠滴注给药法[J].中医药研究,1991,5(7):41.

[2]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5,21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3.015

:1672-2779(2013)-23-0025-02

吴义红

2013-10-04)

猜你喜欢

外感直肠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经会阴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刘永业主任中医师治疗顽固性外感头痛经验
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46例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