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和肝论治痒风

2013-08-15张艳菊欧阳晓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3期
关键词:血虚皮肤病皮疹

张艳菊 欧阳晓勇

(1云南中医学院2012级研究生,昆明650021;2云南省中医医院皮肤科,昆明650021)

从心和肝论治痒风

张艳菊 欧阳晓勇△

(1云南中医学院2012级研究生,昆明650021;2云南省中医医院皮肤科,昆明650021)

本文基于《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指导理论,根据“痒风”的病因病机,结合“心”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阐述了从“心”和“肝”两方面治疗“痒风”的运用体会。

内经;瘙痒;心;肝;验案

皮肤瘙痒症属于神经精神性皮肤病,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临床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之为瘙痒症,属于中医“痒风”的范畴。

西医认为瘙痒性皮肤病是由异体蛋白、药物、吸入物、接触物等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或者说过敏性皮肤病。一些代谢异常疾病也会导致皮肤瘙痒,如:糖尿病、肾病、甲亢、肝病、老年病、肿瘤等。

中医认为瘙痒性皮肤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多责之于“风”。风为百病之长,“痒必兼风”,因风邪的致病特点为发无定时,发无定处,善行而数变,故其症状特点有流窜不定,泛发而起病迅速的特点[1]。一般来说,急性皮肤病的瘙痒多由外风所致,由于风邪易杂合他邪致病,其中又有风寒,风热,风湿热的不同。“痒风”伴有寒邪的一般皮疹色白,遇寒加重,冬重夏轻,兼畏寒,脉浮紧等;风热所致瘙痒,则刚好相反,皮疹色红,遇热加重,可有恶风,口干,脉浮数等;若热入营血,则皮损色红有灼热感,瘙痒剧烈,抓破出血,还可伴有心烦不得眠,舌红绛,脉细数等;风湿热所致瘙痒,除了有热象外,还可有渗出,水疱等。

慢性皮肤病的瘙痒原因复杂,寒、湿、痰、瘀、虫淫、血虚风燥等因素均可致瘙痒。寒邪致病除外感寒邪外,自体脾肾阳虚导致内生虚寒亦可致病,故除瘙痒外,可见形寒肢冷,便溏,腰膝酸软等;湿邪致痒,可有少量流滋或出现水疱。因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所以一般病程较长,反复难愈,多发于下肢;痰邪所致瘙痒,常可见皮下结节;瘀血所致瘙痒皮损颜色较深,有色素沉着,苔藓样改变,或紫斑,多在疾病后期,舌质红绛或暗红,舌下可见络脉瘀曲,若夹湿则皮损结节坚硬,顽固难愈;虫淫所致瘙痒,痒如虫行,奇痒难忍,昼轻夜重,多具传染性;血虚风燥所致瘙痒,皮损常有血痂或脱屑,皮肤干燥,舌淡苔薄,脉沉细;此外,若久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损伤脾胃,食毒内蕴或药物不当等均会导致皮肤瘙痒症。

瘙痒性皮肤病的致病因素较多,有多种多样的治法,如:祛风止痒法,杀虫止痒法,理湿止痒法,清热止痒法,润燥止痒法,解毒止痒法,消食止痒法,化瘀止痒法,醒酒止痒法,补虚止痒法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说明瘙痒诸症的病机与心相关。“痒”属阳性症状,“痒者,阳也,浅刺之”,而心属火,心藏神,主血脉,为营血之本,因火热郁结于营血,“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故多数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症,都与心有关;因“热微则痒”,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则要考虑加入养血清热之品。“气主熙之,血主濡之”,而若心血不足则导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临床表现多见瘙痒泛发于全身,皮肤干燥,脱屑及伴有气血亏虚之症。但一些病程较久,皮损颜色较暗,复发皮损多固定不移的痒症,多有血瘀之故,这种皮损往往有色暗,结节,肌肤甲错等临床表现,观其舌象,往往还能看到舌下络脉迂曲,而血瘀常常与气滞相关联,所以在用药时除了考虑活血化瘀外,还得考虑理气导滞。皮肤瘙痒症的病人临床上还常见心神不宁,心气不足,失眠等症,这主要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任物者谓之心”。藏神之脏,君主之官,外界的影响总会波及心神,心阳虚则有胸闷胸痛,心悸冷汗,恶寒肢冷;心气虚则有心气不足,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血虚则有心烦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心阴虚则有心烦口干、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等。治疗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或滋养心神或补心益气或养血安神。因此,治疗疼痛、疮疡、瘙痒等症,除考虑心火的原因外,还应当考虑到心神和心血。若是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则要考虑活血化瘀及补虚调心的问题。

病例1:朱某,男,52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起皮疹,瘙痒剧烈,其间到多家医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时轻时重。2012年7月20日到云南省中医院皮肤科欧阳晓勇主任处初诊。查全身皮肤散在红斑,丘疹,结节,头颈部为重,皮损色暗,可见大量抓痕及血痂,瘙痒剧烈,纳可,少寐,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结节性痒疹病湿热内蕴证。治疗以清热利湿,凉血止痒为主。方用龙胆汤加减:龙胆草10g,车前子30g,川木通12g,苦参10g,土茯苓30g,黄芩15g,千里光15g,昆明山海棠15g,三棱15g,莪术15g,刺蒺藜30g,蜈蚣2条。予6剂,每剂两日,一日两次,冷水煎服,每次服250ml。复诊时无新发皮疹,颜色变淡,瘙痒明显减轻,睡眠改善。随症在前方的基础上去三棱、莪术,加生槐花15g,鸡血藤15g,紫草30g。再服10剂后皮疹基本消退,瘙痒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本例患者,基本症型为湿热内蕴,但根据患者病程长,皮疹色暗的症状,辨证有血瘀之故,故在清热利湿,凉血止痒的基础上,加上三棱、莪术活血化瘀,理气导滞,后又加入养血活血的鸡血藤,以防活血太过而伤血[2]。

导致瘙痒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风”,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其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筋,开窍于目。肝藏血而濡养筋脉,李梃说:“人身运动皆筋力所为,肝养筋。”肝血充足,筋脉得其濡,则强劲有力,屈伸灵活,反之就会出现四肢酸软无力,体倦身懒,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因血不荣肤,表现于皮肤上可看到全身泛发皮肤瘙痒,皮肤干燥脱屑等“血虚风燥”之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或病久不愈而因病致郁,或他脏之病理影响于肝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形成肝气郁结之候。临床上以情绪抑郁、闷闷不乐,以及胁肋胀痛等气机郁滞之候为特征,伴有肝郁气滞的皮肤瘙痒症的患者,往往瘙痒程度会随情绪的波动而有所变化。所以在治疗痒时应考虑到滋阴养血,疏肝理气及镇肝熄风之法。

病例2:王某,女,50岁。无明显诱因躯干及四肢皮肤瘙痒伴脱屑3月,自行外用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于2012年9月23日至云南省中医院皮肤科欧阳晓勇主任处初诊,查体可见全身皮肤干燥,伴少量脱屑,可见抓痕及血痂,情绪波动后瘙痒加剧,失眠多梦,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脉弦数。诊断风瘙痒病血虚肝旺证。治疗以养血平肝,祛风止痒为主,方药选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5g,生地黄30g,赤芍30g,川芎15g,荆芥15g,防风30g,生黄芪45g,制首乌30g,刺蒺藜30g,龙骨15g,牡蛎15g,威灵仙15g,醋炒柴胡15g,紫草30g,乌梢蛇15g。予6剂,每剂两日,一日两次,冷水煎服,每次服250ml。二诊时瘙痒明显减轻,脱屑减少,情绪稳定,睡眠改善。原方基础上去威灵仙、紫草,加玄参30g,鸡血藤15g。继续予3服善后。三诊时,病情基本痊愈,嘱患者忌饮酒清淡饮食,沐浴不要过勤,水温不要过热,慎起居。该患者由于肝旺血虚不荣肤,导致全身泛发皮肤瘙痒,干燥脱屑等“血虚风燥”之症。所以方用《济生方》中的当归饮子以养血平肝,祛风止痒。疗效可谓是立竿见影,后加玄参、鸡血藤养血滋阴,整体调理,注重根本。

治疗瘙痒性皮肤病还可以配合外治疗法,如针刺、拔罐、熏洗等。还需重视生活调护,防止气候、环境、洗浴、光线、食物等不良因素对皮肤病的影响。

皮肤瘙痒症是皮肤病中最常见的症状,对其病因、治法的论述可谓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从“心”和“肝”论治“痒风”是导师的学术特点之一,研读和应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是导师的临床思路之一,即从经典到临床。以上是我跟从导师欧阳晓勇主任临床后,对“痒风”的一些心得体会,特行文以求证于同道。

[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42.

[2]欧阳晓勇.基于《内经》理论的治痒验案[J].四川中医,2012,30(1):43-44.

头面健康9法(一)

1.挠头皮

方法:坐位,两手十指分开,以指腹或指夹紧贴头部两侧皮肤,拇指自太阳穴向耳上穴(耳尖直上三横指处)来回推擦,其余四指随着拇指移动推擦,以有热麻感为度。

作用:可疏利头皮,促进供血。

2.擦颈项

方法:单掌横置后颈部,来回往返擦动30次。

作用:可促进供血,以利容颜。

3.推前额

方法:①单掌小鱼际并置印堂穴处,两掌根紧贴两眼眶上缘,稍用力向太阳穴分推30次。②两拇指按在两侧太阳穴上,两食指屈起以桡侧面从印堂穴处开始向外侧推刮眼眶,同时轻轻带动推抹上下眼睑,推至太阳穴处时,与拇指合力捏起眼角皮肤,整个动作操作30次。

作用:可除去前额皱纹及眼角鱼尾纹。

4.捏眉弓

方法:用双手拇指与食指分捏住侧眉弓处皮肤,由内向外轻轻捏拿30次。

作用:可防止上眼睑下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3.005

:1672-2779(2013)-23-0010-02

吴义红

2013-10-03)

△指导老师

猜你喜欢

血虚皮肤病皮疹
石榴补血糖浆对血虚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实事求是 报喜告忧 喜读《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
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
危急重皮肤病救治进展学习班通知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芪归金蝉方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