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青年亚文化视角分析

2013-08-15

镇江高专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亚文化草根大学生

王 瑜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江苏镇江 212004)

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已日渐成为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重点工作项目。大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提升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了解社会,提前融入社会,补充在大学校园里无法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例如人际交往、统筹安排、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正是鉴于这些优势,各大高校纷纷将暑期社会实践看作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路径,将其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学生工作的重点。

从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关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周的通知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从参加实践的学生人数到实践内容和形式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以“80后”和“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中,崇尚和流行更多的是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深深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投射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1 青年亚文化元素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青年亚文化是相对于成年人主流文化而言的,“是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但在特定的社会中却是与主流文化并存的,成为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一种枝蔓,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1]青年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形成,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如草根性、游戏性、自发性、狂欢性等,有别于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被主流文化所批判,却也逐步融入主流文化之中,继而影响更为广泛的人群。在如今广泛开展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也存在这种文化的影响。青年亚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负面效应。本文着重探讨青年亚文化对暑期社会实践产生的负面影响。

1.1 草根主义的体现

“草根”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语汇,且先不论它颇受争议的一面,不可否认的是很多青年人将这个看似平凡的词语上升为一种“主义”加以“顶礼膜拜”。“草根”主要的特性是基础性和广泛性,就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杂草。这两大特性在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有越来越明显的体现。暑期社会实践开展初始,各大高校均摆出“蓄势待发”的架势,从动员、发动到一系列的宣传和政策攻势,基层的大学生们浩浩荡荡地加入到“实践大军”的行列。参加人数之广、普及率之高,使“草根主义”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被进一步“发扬光大”。较高的参与率和普及率对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无疑是有利的,但也带来人数庞大的压力。“草根”也具有与生俱来的野生性,在没有任何人工培育的情况下自由生长,这种特性也就意味着社会实践中“草根一族”的个性张扬。如若实践过程中监管不力、指导不足的话,究竟有多少报名参与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获利,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1.2 组织性的缺乏

青年亚文化具有自发性的特征,较为随意,这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体现为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实践的无组织性贯穿于实践前期的方案设计和后期的成果采集,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自发性的影响,实践主体事先没有对实践流程做好详尽安排,对突发事件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致使很多活动并未收到预设效果,部分实践小分队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有的甚至出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忽略实践团队的作用。

1.3 游戏精神的贯彻

游戏精神是稚气未脱的孩童身上所带有的特质,这种精神在青年亚文化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游戏人间的处事哲学也充分体现了青年群体的叛逆特征,游戏的精神被青年一代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实践是被赋予很多深意的活动,社会、学校都希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学生也希望借助实践这一平台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拓展。的确有很多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受益,但也有一大批抱着美好愿景,却采取游戏态度投身实践的大学生。正因为这种游戏精神的存在使得参与实效和实际参与率往往形成极大反差,有些实践“虎头蛇尾”,形式与主题偏离,甚至演变为一场场闹剧。

1.4 叛逆态度的对抗

青年亚文化是处于边缘的文化形态,对成年人的主流文化呈现出反叛的态势,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叛逆性。因在成人世界里缺少话语权,在青年亚文化的世界里,青年大学生对公平竞争的向往和重视就显得尤为突出。暑期社会实践在很多高校里成为一种“任务式”的活动,在叛逆的大学生群体中,成人世界的“任务”必然引起一定程度的“抵抗”。因此很多高校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都是学生干部,普通学生低迷的参与热情其实可以视为抵触心理的一种表现。这与“草根性”看似一对矛盾,其实有着某种联系和必然。此外,实践中注重自我形象的展现及个人情绪的宣泄,缺乏集体意识和观念等,都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叛逆”。

1.5 浮躁心态的显现

“浮躁”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不仅仅存在于青年亚文化群体当中。浮躁的心态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也有所显现,有些实践偏重于形式,或是过分强调上报等功利性追求,忽视了实际效果,由于社会实践很少与学科专业相结合,实践形式显得单一,跟风现象严重。例如,2008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很多学生都针对“5·12”汶川地震做文章,却只停留在“募捐”的形式上。有些学生甚至谈到社会实践时,联想到的就是街边“练摊”,敷衍了事,缺乏年轻人应有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2]。

2 暑期社会实践中青年亚文化现象的根源追溯

2.1 社会影响

社会的发展影响着青年亚文化群体,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激烈的竞争和工作压力以及形形色色的快餐文化助长了社会浮躁心态的滋生。加之去集体化、去组织化等思潮的影响,加速了青年亚文化的流行和发展。

再看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态度:有的支持、鼓励,有的无奈、厌烦。支持和鼓励的代表是学校和教育机构,而无奈、厌烦的代表则是实践单位和媒体。学校和教育部门全力支持和推荐大学生参加实践工作,而学生的“蜂拥而至”却给实践单位带来说不出的无奈,媒体也多在暑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报道进行“封杀”。面对两方对立的情绪和态度,青年亚文化在“夹缝”中必然会寻求某种释放。

2.2 实践的功利化倾向

暑期社会实践的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成果的评价上,一个单位的印章就决定了是否参与了实践,社会实践好坏一般又会以是否上报和上报级别的高低来鉴定。成果评价的功利化倾向,自然也就带来了重形式、轻内容等一系列问题。青年亚文化中的游戏精神和浮躁的心态都因为社会实践的功利化倾向得以显露和升级[3]。

2.3 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青年亚文化本身就具有缺乏组织性的弱点,而大多数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缺乏合理、科学、长效的规划和指导,又放大了这一弱点。高校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规划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没有形成一套长效的规划方案,往往是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例行公事般地计划当年的方案。使暑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程式”,缺少连贯性和系统性,无法真正实现其第二课堂的功能。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也一般集中于立项规划和成果采集,因在假期,很少有指导教师可以对整个社会实践的过程给予充分的监督和指导。暑期社会实践过程管理和指导的缺失,进一步强化了青年亚文化自身缺乏组织性的弱点,也使很多社会实践出现“虎头蛇尾”“半途夭折”的“致命伤”[4]。

2.4 青年大学生的特殊心理

青年大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在心理上也经历着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阶段。个体发展到青少年时期与父母的感情日益淡化,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寻求自我的独立。在这一重要的过渡、发展时期会形成青年人特有的叛逆性格,加之一系列的社会价值体系、规范体系的约束,成年社会的过度期望和严厉要求,更加深了青年群体的反叛意识和对立情绪。暑期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成人世界的期许,会激发学生们的叛逆情绪[5]。

3 青年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教育对策

3.1 加强第二课堂的指导力度和效度

第二课堂是建立在第一课堂基础之上的,暑期社会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第二课堂的平台,应不断提升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保证指导效果。社会实践的指导不能仅仅局限于暑期,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可通过社会实践课程、班会等,营造社会实践的氛围。具体到暑期社会实践,指导应该分布于实践的前期、中期、后期,不同时期指导的侧重点不同。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阶段需求进行指导,针对大一大二学生“需要被引导”的特征可以提供社会实践可行性方案,以达到“从上到下”的指导;针对大三大四学生“自主性意识”加强的特征可以践行“从下到上”的指导方针,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权,由学生自主提出切合实际的社会实践方案,及时有效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各个维度上有机结合,既可以保证整个校园暑期社会实践的效度,也可以有效化解青年大学生的对抗态度。

3.2 建立长效的暑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整个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该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相契合,与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相结合。暑期社会实践长效管理体制的建立,也可有效规避青年亚文化缺乏组织性的弱点。首先,社会实践可以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在教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次,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行领导小组管理和项目化运作机制。暑期实践开始之初,执行项目申报制度,对立项成功的实践项目要进行项目化的管理和验收。再次,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发布例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条例》等文件和规定,在文件中应明晰实践的规范、指导教师的职责、成果的认定以及应急方案等[6]。

3.3 合理评价实践成果

目前实践成果认定的形式较为单一,多以上报情况、感谢信数量、调查报告的质量作为评判。这样的评价标准多少带些功利化的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功利之风和浮躁之气,挫伤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普通学生的社会价值感和实践能力,很难用定量的数据来评判得失和好坏,因此,实践评价的多样化将有助于暑期社会实践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例如,各实践小分队可将实践照片、实践跟踪记录表、实践感想、实践DV等以团队为单位上传到社会实践的网站,进行特色宣传,展示团队风采。学校可以采取开放式的网上投票的方式,让学生选择和支持自己喜欢的实践团队。实践过程的充分展示,将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实践热情,便于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3.4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青年亚文化的草根性决定了暑期社会实践应是一个大众性的群体活动,注重参与率和普及率,但更应重视实践的作用和影响。草根性不应仅仅反映在数量的庞大上,更应体现在集体智慧和力量上。如何使普通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实践,愿意投入自己的力量,是教育和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只有让更多的学生真正融入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实践的意义。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也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良机。虽然青年亚文化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暑期社会实践的纵深发展,但是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社会阅历的活动,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建立一整套系统而有效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加强实践管理的力度与维度将是下一阶段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中之重。

[1]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在社会学的视野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7.

[2]陈龙.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05(2):17-22.

[3]刘正浩,胡克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调查及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9(2):39-40.

[4]焦满金.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7):72-73.

[5]李爱国,林一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5-106.

[6]陈曦,潘小俪,刘丹,等.“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2010(3):46-48.

猜你喜欢

亚文化草根大学生
王燕清:从草根创业到世界领先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校园“三剑客”
大学生之歌
草根艺术家
草根
把脉“腐败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