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的民族问题研究:进展与路向

2013-08-15方付建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民族学民族主义族群

□ 方付建

由互联网勃兴所引发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革命,正以极其迅捷的速度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全方位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改变着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倾向、社区形态及自我认同。[1]网络一方面对现实社会各层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在塑造一个全新的社会空间,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形态,并由此形成了一些新现象或问题。从已有研究看,直面网络时代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已成了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共同探讨的话题。[2]而从趋势看,网络也在影响或塑造着民族、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由此,探讨网络时代民族问题必然成为一个崭新且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当前民族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

虽然网络时代与网络社会已经来临,但来自于民族学的已有研究却并未对网络时代或社会足够敏感。从当前有关民族问题研究的主要视角与学科取向看,哲学、法学、社会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和体育学等学科都对民族问题进行了关注。

其中,哲学层面主要关注了族群生态伦理、族际伦理、民族医学哲学等问题;法学领域研究了民族遗产法律保护、民族习惯法、民间法、民族补偿法、民族农牧民权利保障等内容;社会学视角下民族问题研究涉及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社区建设、社会保障、族群贫困与反贫困、民族人口流动、民族村落保护、族群涉毒涉艾等层面;历史学研究下的民族问题包括了民族政权、民族口述史、民族遗产保护与开发、族群迁徙、族群变迁等;文学学科则关注了民族文学观、族群说唱文学、民族典籍、民族仪式、民族神话等内容;另外,来自体育学的研究也涉及到了民族问题,如研究民族公共体育、民族体育形式与功能、民族体育产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等。[3]

总之,从民族研究热门学科和热点领域看,民族研究的相关人员多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学等学科背景,正是这些学科背景,使得已有民族问题研究更多关注民族地区现实问题及民族族群历史现象,而主流民族学者和主要民族刊物也较少对影响日益广泛的网络时代及其网络社会对民族问题的影响进行关注。

二、网络时代民族问题发展的新动向

实际上,网络已经渗透到民族或族群各个方面,并衍生出新现象和新问题,可从以下层面观察:

1.网络已开始成为民族分裂势力的重要宣传工具和行动载体。新疆“7.5事件”、西藏“3.14事件”等涉及民族分裂活动的事件都有网络的影子,如新疆“7.5事件”即由广东韶关一个恶性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策划而最终演变成了新疆部分地区大规模的具有民族分裂性质的流血冲突事件。当前,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已开始将网络当作重要的活动空间和宣传平台,加紧对网络空间领地以及话语权的争夺,试图通过网络中的各种宣传活动影响、改变民众对于事件性质的认知,并不断在通过网络动员诱使部分民众参与分裂活动。

2.网络作为新的社会空间和生活场域开始促生新的族群。网络族群的生成具有多种因素,如有基于某个特定事件或某种理想追求、价值信念而形成的网络族群,如快闪族、黑客族等;也有基于某个特定网络空间的长期性交流、沟通、共同精神生活而形成的网络族群,一般以小众论坛、小众群组的方式存在。总体来看,网络族群是现实社会族群之外的,并与现实族群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另一个族群类型。这些网络族群往往具有较现实族群更为特定的兴趣、爱好与追求,并在长期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关系纽带,一些特定的基于民族问题而形成的网络族群甚至开始具备了以政治为目的的族群行动能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网络形成并强化了一种新型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主义的新发展,在连接族群团体、发动集体行动、追求族群目标等方面与现实的民族主义表现出巨大差异。一方面,诸多网民在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下进行特定的活动或行动,如游行、贴标、话语暴力、集中攻击等;另一方面,网络民族主义也影响到非网民群体的行动或观念,如参与抵制行动、发表激烈言论。网络民族主义因为一系列事件的扩大和延展而成为当下网络空间中十分重要的现象,并且在未来可能会因为涉外事件的增多而更大程度的发酵和发展。

4.网络已在民族地区和民族群众中逐渐普及并产生影响。网络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影响和改造是巨大的。当前,随着网络更大范围的使用及更多功能的开发,网络日益进入民族地区并为越来越多民族群众所接触和使用。网络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群众信息获取、价值观念等影响也开始日益凸显。网络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信息传播、人群联接的同时,也在不同推动着民族群体确立并强化自我身份认同的族群意识。同时,网络也在不当地向民族群体输送了大量有关民族矛盾纠纷、民族暴动乃至民族分裂的负面信息以及虚假信息。

网络造成的这些新的民族现象和问题需要来自民族学的相关研究予以关照和回应。可以说,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社会已经崛起,民族学不能无视当前网络化大背景和大环境,民族学不能不回应网络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例如网络如何被作为了宣传工具和行动载体?网络促生了哪些新族群?这些族群有何特点?网络民族主义与传统民族主义有何异同,其内涵与表现如何?网络对民族地区和族群产生的影响多大?涉及哪些层面?等等问题都需要予以高度关注。

三、网络时代民族问题相关研究的进展

可喜的是,目前部分学者已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研究。从当前相关研究看,部分学者已注意到网络对民族群众、民族地区、民族生活等的影响,也注意到网络时代带来的新的民族议题。这些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层面归纳:

1.对网络形塑的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族精神的观察。民族主义是现实社会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现象与观念,民族主义在革命、建国等事件或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学者对民族主义关注由来已久。而网络媒介出现与网络时代来临则塑造了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形式,即网络民族主义。从既有研究看,学者们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主要涉及网络民族主义的社会政治功能与意识形态功能、[4-5]概念与成分构成、[6]动员过程与方式、[7]如何有效引领、[8]发展及解读视角[9]等。除了关注网络民族主义外,一些学者还注意到网络民族精神存在及其培育方面的问题。[10]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以民族认同为切入点,思考了网络时代民族认同面临的危机及其重建。[11]

2.思考网络时代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传播与走向。一些学者敏锐地意识到了网络时代民族文化边缘化或走向衰落的可能性。有学者以文化为关注点,展望和思考了网络时代民族文化何以传承与发展、网络时代民族文化发展的具体路径、民族文化如何重塑等等问题,并提出要将网络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重塑的工具与机制,研究网络时代如何克服民族文化走向边缘化并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12-13]还有学者以网络传播为视角,描述了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现状;[14]另有部分学者以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民族文学为对象,对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思考。[15]

3.关注网络时代富有民族特性的元素的有效发展。如有学者以民族旅游为着力点,探讨了网络时代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6]有学者以党的建设为对象,分析了网络时代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如何推进;[17]还有学者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议题,探讨了网络时代民族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迈向科学化,[18]以及网络时代民族地区的高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最后,还有学者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角度,研究了网络时代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新问题以及新型社会管理机制的建设。[20]

4.研究网络对民族国家和民族群众的多样化影响。互联网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学者认为网络对民族地区的表层影响表现在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推动力,而深层影响则体现为深度参与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21]有学者考察了网络时代的民族认知,认为网络语境形塑了民族地区对于“民族”、“社群”与“个体”三者关系的新理解,而这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民族地区对于民族国家的认知;[22]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认知;[23]或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网民为对象,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受众的独有特点与网络行为特征。[24]

5.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研究民族问题。许多学者将民族关系动态变化作为重要关注点,试图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进行监测,具体内容包括监测指标的构建与预警系统的设计、[25]监测模型的构造与信息处理、[26]民族关系知识管理[27]等。还有学者将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作为研究议题,试图开发出一套有关民族复兴的监测指标与测算方法。[28]

总体而言,虽然学者对网络时代民族现象或问题已有所涉猎,但当前有关网络民族问题的研究仍处于零碎的不自觉发展阶段,存在研究不够深入,研究主题不明确,研究历史较短等问题。另外,民族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学者和主流力量还没有将网络时代、网络社会作为背景考察民族问题和现象,这使得当前网络民族问题的研究仍然以较浅层次的外围研究为主。可以说,网络民族学的学术自觉仍未形成,网络民族学的学科体系仍未彰显。

四、网络时代民族问题研究的路向展望

网络快速发展深刻影响到了人类知识体系中各学科的发展。网络在改造着传统学科,并不断创造着新兴学科,如网络政治学、网络社会学甚至网络史学等。民族学同样也摆脱不了网络影响,如有学者已注意到网络在满族研究中的作用和影响。[29]网络对民族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会改变民族研究资料的来源和获取,也会改变民族问题的研究方式与方法,而更重要的是网络时代与网络社会的形成,将会塑造或构建新的民族问题。网络民族学的研究既应该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材料研究民族问题,也应该包括研究网络环境下所出现的新型民族问题,如比较分析族群和网络族群的内在行为方式差异,网络环境中的民族观念、民族关系、族际冲突等。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认为网络民族学的研究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在狭义上,网络民族学属于民族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民族问题;在广义上,网络将影响民族学研究的材料和研究方式,改变民族学本身的存在逻辑,甚至可能对整个民族学学科体系进行重塑,如改变或影响民族史学、民族艺术学、民族文学、民族政治学等。不过在当前,网络民族学应定位于狭义上的民族学分支领域,即将网络作为大的社会环境,考察其中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现象,并着重加强如下领域的研究。

1.更加深入地考察网络对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认同、民族共同体的解构与建构作用。网络对于民族研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莫过于深入考察网络对于民族内核的深层次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对于民族的整体影响而言,研究的问题应该包括,网络空间是否正在形塑着一种不同于现实民族的身份认同或标签,并以此为基础塑造了新的族群形态或族群部落;是否在影响或颠覆某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认同甚至影响了民族国家的基础和内核;是否在消解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和生命力以及是否在改变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存在情况与生存方式。其二,就个体层面而言,研究的问题应该包括,网络是在提升并强化了个体的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民族认同,还是弱化并消解了个体民族意识、民族认同,从而增强了非民族化的个体认知等。

2.更加全面深刻的观察网络对民族地区、民族群众的影响。在整体层面的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上,需要进一步调查民族地区网络的使用情况、覆盖力度,并预测未来民族地区网络使用的层次与水平。一方面,需要分析民族地区网络应用存在的困境与问题,以及网络普及率不高的原因,并思考如何提高民族地区网络覆盖率或使用率,从而消除民族地区因使用网络不足而出现的“数字鸿沟”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比较不同民族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或使用率是否有差异及差异根源,比较不同民族地区在网络使用上呈现的变化以及民族网民成长的过程差异。而在个体层面的对于民族地区的网民影响而言,一方面,需要调查民族地区网民网络使用行为,如对民族地区网民网络使用习惯进行描绘,并比较不同少数民族网民网络行为的异同;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网民心理,如在网络空间中,少数民族网民是否具有心理弱势以及民族网民网络心理疾病的表现形式等;在跨界、跨境民族关系上,网络是拉近了各民族的距离,还是产生了各民族群体或个体间社会分化或分层,造成了族群间和族群内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30]

3.分析网络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中的应用。在经济层面,需要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网络经济的发展情况,如网络企业发育程度,企业或个人利用互联网进行经济活动的情况,并思考在网络经济大潮下,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追赶甚至超越等问题;在社会层面,需要考察少数民族网民的网络观念或认知,少数民族网民的社会规范或越轨行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社会管理活动的创新;在政治层面,其一,需要分析或研究在网络热点、网络焦点事件中,少数民族网民是否参与,如何表达观点和态度;在涉及民族地区的问题上,少数民族地区网民如何认知和评判。其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利用网民进行维权、利益或意见表达、参政议政等也需要研究,如少数民族地区网民利用网络进行参政议政问政的情况及其独特性等;其三,还需要考察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网络治理水平,如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情况与绩效评价,民族地区政府网站建设情况,民族地区官员网络认知或网络执政能力发展水平等。

4.更多地关注民族分裂势力、网络族群等基于网络的活动或行为。网络在丰富着民族地区接触更多信息的同时,也在加深不同族群之间对抗冲突的风险,因此网络时代的民族研究应重点关注民族分裂势力、网络族群等基于网络的破坏性活动或行为。一是要考察民族分裂势力的网络阵地及占领网络阵地的方式,考察具体事件中民族分裂势力是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行动或推动暴力事件的;二是要考察民族分裂意识或信息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方式,以及普通民众对分裂思想的认知或接受状况,从而考察民族分裂势力网络传播的影响力;三是要预测网络更广更深的使用,可能带来的民族运动、民族矛盾的风险,包括涉及民族问题的运动或行动的增加,民族矛盾的更大范围的感知或传播,网络空间民族歧视与民族话语冲突等;四是对于网民倡导的带有民族主义元素的大规模动员或行动要更细致地予以考察,尤其是近年来带有民族元素的网络大规模行动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需要进行再回顾和分析。

5.考察网络对一个国家民族政策和民族治理活动的影响。民族政策和民族治理方式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发展,公共政策和政府治理中的网络因素已大大增加,网络既可以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探测器,也可以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工具,还可以成为宣传或执行公共政策的机制。在此背景下,网络因素已日益参与到了民族政策和民族治理之中,如在当下的政府治理中,一些地方已经将网络作为宣传民族政策和改进民族治理的重要手段,建立了涉及民族地区和民族群体的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预警、分析平台。总之,如何更好地让网络服务于民族政策和民族治理,让网络作用得到更大凸显,将是网络时代民族研究的重要主题。

[1]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陈潭,罗晓俊.中国网络政治研究:进程与争鸣[J].政治学研究,2011(4).

[3]方付建.当代民族问题的研究态势——基于2006-2011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

[4]吴学兵.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社会政治功能透视[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4).

[5]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探析[J].东岳论丛,2010(4).

[6]罗迪,毛玉西.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6(5).

[7]杨飞龙,王军.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的动员与疏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

[8]董海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民族主义[J].党史文苑,2008(9).

[9]罗坤瑾.网络民族主义的民族学解读[J].广西民族研究,2010(4).

[10]刘建.网络时代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新审视[J].南都学坛,2008(2).

[11]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11(1).

[12]刘惠敏.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8).

[13]杨玲.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重塑[J].甘肃社会科学,2007(3).

[14]吕晓英,罗曲,王珏.网络传媒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以我国彝族年网络报道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15]马季.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J].中国民族,2009(1).

[16]王兆良.网络信息时代西部民族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9).

[17]尤仁林.网络信息环境与民族地区党的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

[18]蔺启东.网络时代民族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探究[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1(3).

[19]黎大有.网络化对民族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08(3).

[20]谢金林,张艺.论网络时代舆论安全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J].新疆社会科学,2010(4).

[21]何蓉.场域视角中的虚拟社区:一个典型的“游戏空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11).

[22]陈舒劼.网络语境中文化认同的机制与生产——以“民族”、“社群”与“个体”为视角[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6).

[23]马立新,王春芳.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影响[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

[24]张文锋.新疆少数民族网络受众调查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5]郑双怡,张劲松.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监测预警机制研究[J].民族研究,2009(1).

[26]张劲松.民族关系监测评价模型及其信息处理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3).

[27]张劲松.面向监测预警过程的民族关系知识管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4).

[28]杨宜勇,谭永生.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3).

[29]赵志强.网络与民族学研究[J].北京党史,2000(5).

[30]段兴利.社会学视野中的数字鸿沟[J〛.科学·经济·社会,2011(3).

猜你喜欢

民族学民族主义族群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新兴族群的自白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
近代华牧徐松石“中国认同”的三重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