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国道路
2013-08-15史成虎张晓红
史成虎 张晓红
(1.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基础学部,湖北 武汉 430074;2.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十八大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中共十七大提出以来取得了重大成果。今天,当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党重新提出这一问题,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肯定, 又是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中国特色道路的哲学意义:普遍性
改革开放以来, 邓小平在多个场合提出要以中国特点为前提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P163)。1980 年,邓小平借着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P3)很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念已经清晰表达出来。
独立自主走中国自己的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邓小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基于以下因素:首先,确定中国现代化的实际目标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早在1979 年,邓小平就说,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至少有两个特点必须看到, 一是人口多耕地少,二是底子薄[1](P163-164),他意味深长地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 叫中国式的现代化, 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 ”[1](P194)后来,邓小平将“小康之家”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目标。其次,要摆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等问题。邓小平认为, 经济制度是传统模式中受苏联的影响比较大。他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P139), “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2](P139), “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2](P261)。再次,不能全盘抄袭西方现代化的经验, 尤其是在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 “西方民主那一套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 中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辅相成的。中国正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P249)可见,符合中国国情以及走与苏联模式和西方现代模式不同的道路, 就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邓小平指出中国道路是崭新的事业, 是具有革命性的目标,也是一场实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具有普遍性意义。 随着中国建设和改革实践深入发展,邓小平更加自信,他指出:“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2](P142)这条特色之路就是改革, 他认为,“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并且“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2](P118)。这条特色之路“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2](P135)。 邓小平将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点定格在本世纪中期,到那时“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2](P225)。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奇迹”不断地发生,2010 年, 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际上对中国道路的关注度日益高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 自从2004 年,著名学者舒亚·库珀·雷默(美国高盛公司资深顾问)在文章《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提出“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后,国际上迅速掀起讨论“中国模式”的热潮。舒亚·库珀·雷默指出:“北京共识的核心就是一个国家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发展,它包括三个定理: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累能量。”[3]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个公认的“华盛顿共识”,于此相对应, “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也被称之为“北京共识”。西方学者的思维方式比较“独特”,他们把经济发展模式看作是中国模式的全部, 而对制度层面的东西却视而不见,例如,哈佛大学知名学者金钠·艾布拉米认为经济增长模式就是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倡导的发展道路”[4]。 “中国模式”在国际上成为谈论的焦点,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尤其是08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模式” 的世界意义更受关注,甚至像福山这样的学者(他曾放言自由主义将终结历史并最终取得全球的统治地位) 也在其大作《出乎意料中》做出预测:“人们将许多不平等现象归咎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 全世界对这些不平等现象的不满, 可能会将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结束美国的霸权地位。”[5]这与上世纪90 年代充斥于西方舆论中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简直是天壤之别。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世界不同, 它们在制度和价值上对中国道路给予了更多的认同,并向中国“取经”,来发展自己。俄罗斯著名学者季塔连科也认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仅从中国模式中借鉴了走上现代化之路的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使爆发社会主义危机的风险大大降低。 著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家保加利亚的尼·波波夫指出,唯一能挽救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中国模式, 因为它是仅有的具有远大前途的道路。中国问题专家印度著名学者孔塔帕里也说,中国“在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在实践层面奉行务实变通,在理论层面实行兼收并蓄、继承发展,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紧密结合国情的发展方略。 ”[6]美国学者贝切指出,“中国模式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又注意改善宏观调控的经验将使肯尼亚受益”[7]。 “中国模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不论其意义和内涵在评价上存在什么样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道路已经并且将继续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共产党的当代使命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 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践为基础的。 2012 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 对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概括,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这就是说中国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同时也在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 这与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内核完全相同,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然而,由于社会实践内容的差异,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解读与毛泽东有些区别。 “有的放矢”是毛泽东论实事求是的重点,强调必须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统一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之“箭”打中国革命之“靶”。 “解放思想”则是邓小平论实事求是的核心, 所以,“靶心” 不同了,马克思主义就要创新发展了。邓小平指出:“在当代,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2](291-292)因此,“我们的任务, 就是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2](P146)。他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 没有意义”[2](P191)。 邓小平面对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受的挫折仍然满怀信心地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 ”[2](P382)
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大历史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党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必须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崇高的时代使命。 1921 年以来,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基本任务,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完成理论创新第一个理论成果。当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紧迫任务,实践证明,大众化以中国化为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大众化命题的提出赋予了“中国特色”新的时代定位,把中国特色的世界性意义和普遍性意义的鲜明指向凸现出来, 这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历史趋势, 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们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今天的世界处于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生态、文化形态和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很多新出现的矛盾、 情况和问题都是马克思主义先烈们没有预测到的, 这客观上需要在新的时代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变化了的时代主题。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也是最深刻的社会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这一伟大实践的领导者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的实际, 承担起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使命。
三、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道路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巨大的理论创新。 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这一理论创新实践基础的时空要比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创新成果) 的实践基础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所处的时空要大得多。 也就是说处于当前时空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数量、结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毛泽东时代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随着时空的转换而发生变化时, 客观上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因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很难向今天的人们解释并解决他们遇到的新问题,所以,只有不断加大理论创新的力度才能满足人们的理论需要。
我们党经过35 年的实践, 从最初摸索着前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规律的理论。 就是在这一探索中, 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功解决了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了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并对党的方针政策给予极大地理解和认同,所以,对新形势下持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所进行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也正是因为这些理论创新, 才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当代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就意味着中国道路的探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实践阶段, 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继续深入推进。今天,当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需要化解, 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入实践是个巨大的挑战。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看:阶层分化加剧、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收入差距非常悬殊,一些党员干部腐化堕落、理想信念动摇,等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处的客体环境看: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问题突出,一些领域社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严重,等等。只有不断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不断深入下去, 才能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客观地说,西方世界主要是从经验层面关注“中国模式”,而对价值和制度层面的东西却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当然有意识形态的考量,但不可否认, 我们在这些层面上还有不少薄弱环节需要改进。 邓小平南巡讲话时讲过,“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 但是他也承认,“还要再有30 年的时间,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 更加定型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2](P372)。因此,只有到2020年前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可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才可能完善。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推进,要与时俱进地实施理论创新。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理论创新应从被动地应对问题转向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创新, 既要注重总结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 更要关注世界现代化特别是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推进,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也渐次展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套用和成熟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中总结,在总结中积累,在积累中进步。 邓小平主张对于改革问题“不争论”,要“走一步,看一步”。经过30 多年的积累,我们的经验逐渐丰富起来, 但我们的探索之路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无“石头”可摸,所以,积极主动地加大理论创新既是客观需要, 也是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必须在当代世界背景下进一步拓宽, 需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视角, 在持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过程中, 回答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难题。
只有提高全党的理论兴趣, 才能提高理论创新的主动性,必须培养一批创新型的理论家。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9]马克思强调的是理论对实践的重大意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武器一旦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就会变成无坚不摧的利器, 就会在实践中发挥革命性的指导作用,人民群众就有了正确的斗争方向,就会对工作满怀信心,将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马克思指出,只有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才能使德国的革命保持理性。中国改革不同于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以巩固和完善已有的上层建筑为目的。 虽然,这一探索是以解放思想为开端,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改革家们的韬光养晦主导了“中国道路”的前期开拓,极强的经验性特征非常明显。 那么,当“中国道路”走到今天,社会实践的背景前后迥异,群众更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更需要掌握群众, 这就是我们当前反复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原因。所以,提高全党的理论兴趣和保持全党高度的理论自觉是实践深入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培养大量的理论家、 宣讲家、 思想家和哲学家, 需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失时机地进行理论创新,让理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这样才能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才能真正说服群众,进而掌握群众。 彻底的理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条件,所谓“彻底”就是理论必须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真正的发展, 因此得到了全体人民的广泛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在继续开辟“中国道路”的过程中,需要在理论上思考和解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从而探索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道路。
[1] 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默雷.中国形象:外国眼中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94-295.
[4]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里金钠·艾布拉米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Z].人民网,2009-05-08.
[5] FRANCIS FUKUYAMA Blindside: How to Anticipate Forcing Events and Wild Cards in Global Politics [M].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7:27.
[6] 党的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金色坐标.[EB/OL].[2013-06-16].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118830.html.
[7] 通向国富民强的“中国路”——新华社对姆贝切的采访.[EB/OL].[2013-06-16].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126209.html.
[8]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