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2013-08-15黄家茂孔婷婷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科学

黄家茂 孔婷婷

(1.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是人们解决发展问题的观点、思路和方法。”[1](P2)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作为对中共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最新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开创性探索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撑和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度重视对发展问题的不懈探索和深入研究。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开国领袖,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党的阶级性质和根本宗旨的高度论述了发展问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人类生产活动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天下是经济第一”、“经济建设一项乃是其他各项的中心”的重要思想,认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体,进而提出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即“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P2-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壮大,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依靠它最终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得益于我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建国初期,针对有人断言共产党能夺取天下,却未必能巩固和发展政权,能治理好农村,却未必能建设好城市,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却未必能成功建设社会主义的错误论调,毛泽东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这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领导作用的经济法则。 ”[3](P289)“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4](P1)认为 20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强调“革命事业是不容易的,是科学,经济建设也是科学。”[2](P18)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首先离不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艰辛探索。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在发展道路上,提出要充分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搞建设,既总结我国“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以苏为鉴”,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不硬搬苏联的一切东西,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发展任务上,指出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4](P218)要向地球和自然界开战,以及中共八大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在发展阶段上,首先把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成”作了重要区分,然后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认为我国还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要搞一百年的思想。在发展步骤和发展目标上,为了逐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通过曾经对中国经济发展起过重要指导作用的“两步走”战略,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在发展模式上,基于新中国初建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落后实际,提出高速赶超发展战略,并为此发动了工业上“以钢为纲”、农业上“以粮为纲”的“大跃进”和追求生产关系“一大二公三纯”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发展动力上,深入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矛盾的性质和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发生深刻变化的经验,同时借鉴和吸收了一年多来国际共运的经验,提出革命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强调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否定了国际共运中长期流行的社会主义社会无矛盾论,应当努力创造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以及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思想;在发展方针上,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综合平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

上述这些思想观点中有些内容已被实践无情地证明是错误的,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艰辛的开创性探索,对中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实践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受主客观方面影响的种种复杂原因,毛泽东晚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错误,导致在发展问题上曾出现过严重失误,走了很大的弯路,没能实现从革命变革的发展观向和平建设的发展观转变。毛泽东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观点,是散落在他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理论之中的,他也没有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形成系统的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毛泽东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科学发展理论,并且由于缺乏经验,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过重大失误,但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深沉思考在许多方面都闪烁着 “科学性”的真理光芒。毛泽东的“赶超型”发展观既是经济增长导向型的,又是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式的,故是一种摇摆不定的经济增长导向型发展观,总体上没有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窠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原创性奠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本源理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逐步走向全面与科学的历史过程。邓小平以无畏的革命胆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审慎的科学态度和统揽全局的智慧与魄力,深刻洞察时代特征,缜密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遭受到极左思潮的歪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被践蹋、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严重挫折的危急关头,在党和人民丰富的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在开创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过程中,在对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发展理论,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贡献。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科学发展问题的基本思想,正是在蕴涵的思想非常深刻,阐述的观点一以贯之,展开的逻辑十分严密的邓小平理论指导和推动下形成的。

在发展地位上,邓小平基于对战后时代主题转换的敏锐把握,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分析,基于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具体实际和“文化大革命”忽视经济发展的沉痛教训,把发展问题提到时代主题的高度,提到能否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压力的高度,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进而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凝聚历史经验而又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而发展主要是发展经济,通过发展经济才能逐步摆脱贫穷,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在发展道路上,提出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步骤和发展目标上,邓小平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提出通过“三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以及建立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发展目的和评价标准上,邓小平提出了人民群众本位价值标准,指出发展的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并将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作为主要评判标准,把人民 “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发展模式上,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强调通过加速来上台阶,又注意通过调整治理来巩固台阶,既讲速度又讲节奏的台阶式发展战略,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强调先富带动后富,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发展动力上,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发展内容上,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单打一不行,应该做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与文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认为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发展方针和原则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质量效益等重要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兴,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局面。邓小平的“硬道理”的发展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与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过渡性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突出了发展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决定性意义,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集中体现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而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

在发展地位上,把发展提到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赋予发展在党和国家一切任务中头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历史遗留和不断前进中的问题;在发展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把这条发展道路概括为“文明发展道路”;在发展步骤上,鉴于邓小平精心设计的第一、二步发展战略已经实现,进而把第三步发展战略细化、具体化为更明确、更具可操作性的“新三步走两阶段”的战略;“在发展目标上,提出了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并以“三个代表”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P65)以及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发展模式上,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特征,江泽民提出利用世界先进技术,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科技含量更高、速度更快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在发展动力上,提出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包括理论、制度和科技创新等在内的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发展内容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体”,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要做到“三大文明”一起抓,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发展方针上,着眼于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四个尊重”和“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在发展的领导力量上,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邓小平在新时期开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的“第一要务”发展观是综合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观。

邓小平的“硬道理”发展观和江泽民的“第一要务”发展观,是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们都把发展作为理论主题和压倒一切的第一位任务,都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而形成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综合性创新

人类社会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行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是伴随着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而逐渐成熟起来的。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任务发生重要变化,从而对发展质量的要求更高。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指导,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把握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实际,总结我国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实践,借鉴当代国外发展的理论和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更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突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 ”[6](P850-851)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经济,使我国形成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在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我们要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既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实践主体,也是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如何理解‘人’的科学理论,就是关于‘人’如何得到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7](P490)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原理的创造性运用,是针对“以物质财富为本,以GDP为本”的,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又有别于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以人为本中的“人”,指的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各社会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既有世界观、历史观(即本体论)上认定人是社会历史生存和发展的主体的意义,又有价值观上指导和评价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的意义。”[8](P221)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6](P850)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9](P1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是实现我国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统筹兼顾,就是在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时,“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9](P13)具体来说,就是“八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提出来的战略对策。“八个统筹”,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从而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现实途径。现在讲统筹兼顾,与上个世纪50年代有很大的不同。“统筹兼顾的内涵、范围和视野大大拓展了,统筹兼顾的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大大升华了。”[10](P157)这表明我们党对统筹兼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对统筹兼顾方法论的运用与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着眼于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搞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对发展的理解更具全面性,对发展的视野更有广阔性,对未来的发展更富深远性,对发展中各种矛盾的处理具有高超的协调力和法定的权威性,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推向了一个新境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 “三大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我们党实现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正如习近平所深刻指出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说一脉相承,一是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二是它们都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理论主题上一脉相承;三是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品质上一脉相承;四是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在理论基点上一脉相承;五是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理论目标上一脉相承。说与时俱进,是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11](P5)科学发展观在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1]靳辉明.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红旗文稿,2006(2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程天权.科学发展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陶得麟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李崇富等.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科学拔牙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