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探析

2013-08-15黄世军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

黄世军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1]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包涵了人的劳动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等内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强调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阐释和发展。现阶段,只有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它就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未来新社会的特征描述到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我国著名学者俞可平认为, 全人类的解放, 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目标,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3]坚持马克思主义, 首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价值和最高命题。 衡量一种理论和实践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 必须看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价值和最高命题。[3]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 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2](P277)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广大劳动群众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到异化并将自己束缚于生产的机器上,“他们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 ”[2](P258)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从现实的人出发, 通过对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进行深刻分析,看到机器大工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从工业化大生产和劳动分工的角度指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发展的片面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代替人的片面发展。通过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病态的社会” 中人的发展不公平现状强烈地批判和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异化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现实,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了新世界。马克思指出,人的解放必须经历这样三种形态,即“对人的依赖”的低级形态、“对物的依赖”形态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态,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摆脱前两种形态而进入第三种形态。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同时将这一理论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 并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是指社会中现实的个人。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个人都得到的‘人’的平等发展、‘人的本质内容’的完整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4](P123)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素质及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 就必须进行生产资料实践和生活资料实践, 这就得益于人的劳动能力的存在和发展。 人的劳动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在实践中劳动也由一种生存方式变成人的第一需要, 它主要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使人成为通晓各方面生产的人,在各方面都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能力体系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其次,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也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活动和发展的, 人的全面发展也必定带来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发展。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程度实际上也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程度如何。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依赖”主要表现为血缘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对物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为金钱关系;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关系则表现为对“能力依赖”关系上。[4](P141)

再次,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是有需要的人,有需要才会引发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 需要的发展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需要的实现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努力实现新需要的过程中,社会也实现了新的发展。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就多样性而言,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区别, 也有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区别; 马克思恩格斯曾将需要划分为三层次: 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实现衣、食、住、行等生存资料需要的满足,随着生产力持续发展,人的需要也得到发展,人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才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最后, 人的全面发展还表现为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自由个性的全面形成。 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主要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完善和提高, 以及各个方面素质之间的协调发展, 使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全人格,实现均衡发展。 人的发展具有自主性,具体表现为每个个人已经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人的自由个性开始形成,个人的主体性水平全面提高,个人的独特性增加和丰富,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个性和发展理想。

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需要和自由个性这四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价值判断,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和人本学说的新境界。

二、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二战后经济增长理论的积极扬弃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总量,发展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因此,片面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单纯地追求GDP 为目标的经济主义风靡一时。以阿瑟·罗尔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是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持者,他认为,经济增长具有一定“万能”的性质,只要经济增长了,其他的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战后的发达国家和处于贫困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这一战略实施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得到了快速增长。但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像经济学家想象的得到很好的解决,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差强人意, 发达国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拉大、能源危机等凸显出来, 国际社会对这种旧的发展范式的批判也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方面展开。

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一是对二战后GDP 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扬弃,同时也是对改革开放之前流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否定,是基于一种新的价值取向的科学定位。 邓小平在1992 年初“南方谈话”时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5](P380)他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简单朴素却又是一辈辈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强调的道理,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 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进入新世纪,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中国共产党面对这一系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指出其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作为对旧的经济增长范式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观, 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科学规划, 其包涵的一系列理念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了普遍认可, 对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社会发展理念的一个重大突破, 其在强调发展的同时, 明确强调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指出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同时也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科学发展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序推进, 也就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协调。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2003 年10 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7 年党的十七大召开,科学发展观作为大会的主题内容之一得到全面阐释。 科学发展观,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走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发展观整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为一体,提高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水平。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基本方略。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 也是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应该遵循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2](P283)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执政理念,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明晰了发展的目的、动力、主体机制和发展标准问题, 表达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和内容体现,它的全面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够实现。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总体上围绕一个核心价值目标,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这对于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又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潮流,是关于发展的最新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现阶段要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就是要在比较、分析、吸收、借鉴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人发展的现实状况, 提出一整套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 完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价值, 不断追求理想生活状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 根本和动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做到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依靠人和服务于人。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就要突出和强调人在发展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 要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和国家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确定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发展的规划、决策和实践, 真正按照人的存在方式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去构建社会的现代化, 把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人的自身需要结合起来, 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要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实践取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全心全意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二)坚持“全面发展”要求

马克思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6](P85)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和生态基础。 积极构建和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程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良好人居环境和社会环境。 作为个体的人而言,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勤于实践,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丰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协调发展”要求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取向,同时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原则。坚持协调发展要求就社会发展要求而言,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各个环节相协调。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人均GDP 的增长, 同时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群众的发展的程度, 包涵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协调进行,落实在个人就在于单个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人的协调发展,一是强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协调,同时也强调实现人的劳动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协调发展。 现阶段,遵循协调发展要求,就在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实现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看到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同时也要看到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在充分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 注重人的发展的持续性的同时也注重自然的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中心, 实现自然、 社会和人三位一体的持续发展,使它们协调一致、互利共生,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人与自然永久地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共荣,从而促进社会各个子系统、各领域的全面进步和不断更新的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主张不仅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同时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时要注重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把握,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取得新进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2012,(2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俞可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

[4] 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