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杏甘石汤加减治疗小儿发热咳喘32例

2013-08-15杨周贇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621000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19期
关键词:风温咳喘清肺

杨周贇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 621000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源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甘草和石膏四味药物组成。本方见于《伤寒论》原文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及原文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本方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功效显著,现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当中。笔者运用《伤寒论》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治疗小儿发热咳喘32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均来自我校附属医院门诊,其中女17例,男15例,年龄在1~6岁之间;西医诊断感冒6例,支气管肺炎8例,急性支气管炎13例,支气管哮喘5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以西医理化检查结果作为诊断依据,西医疾病如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等以发热、咳喘为主症,属邪热壅肺、肺失宣降者为诊断依据。

1.3 治疗方法

1.3.1 基本方 炙麻黄5 g、杏仁5 g、甘草4 g、生石膏10 g,水煎温服,2剂,每日一剂,分三次服下,60mL/次。

1.3.2 临证加减 张仲景《伤寒论》原方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为1:2,临床用于表症未解、邪热壅肺之发热、咳喘症,方中石膏与麻黄清泄协同,麻黄与杏仁宣降相因。全方具有解表散邪、清宣肺热、止咳平喘等功效。本方可通过调整石膏与麻黄的用量配比,并酌情加味,以治疗肺热与表邪轻重不同的各类小儿肺系发热咳喘疾病。如肺热壅盛、壮热汗出者,麻黄与石膏用量比可为1:4~1:5;表邪偏重,无汗或少汗,二味用量比可为1:2~1:3。其次,小儿发热咳喘以外感风热在表为主,加薄荷、桑叶等;外感风寒所致,症见无汗恶寒,在表明显者,酌加荆芥、防风、苏叶;肺热重,热甚苔黄者,加知母、柴胡;咳嗽明显者,加枇杷叶、前胡;咳痰黄稠,加浙贝母、桔梗、鱼腥草;痰阻气急见喘甚,加葶苈子、桑葚;咽部红肿、痒痛者,加蝉衣、大青叶。因小儿体属纯阳,具有“稚阴稚阳”、“脾常不足”的特点,故应加入滋阴清热药知母、芦根,健脾消食药炒谷芽等。

1.3.3 使用注意 解表剂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影响疗效。汤药应温服,服药后注意保暖,使遍身微微汗出以利祛邪,切不可汗出不止。服药期间禁食生冷,忌辛辣、海鲜,并需注意防护,防止患儿再次受凉。

2 治疗结果

2.1 结果

痊愈(发热咳喘止,痰液明显减少或消失)21例,好转(发热止,咳喘明显减轻,痰液减少)9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达93.7%。

2.2 典型病历

周雨,女,2岁5个月,2013年3月24日就诊。病史:8 d前因感冒而致咳嗽,经治疗感冒基本痊愈而咳嗽不止,曾服用抗生素、止咳糖浆等,咳嗽仍不止。现发热1天,口渴,咳嗽不止,以阵咳为主,咯白色泡沫痰,舌红,苔薄黄,指纹位于风关、红紫浮露。体格检查:T39.3℃,咽红,听诊:双肺呼吸音增粗,无干、湿啰音。诊治:本证为小儿发热咳喘证,证属外感风邪、化热犯肺、热邪壅盛、肺失清肃,现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治疗。组方:炙麻黄5g、杏仁5g、甘草4g、生石膏10g、桑叶10g、淡豆豉5g、薄荷6g、枇杷叶5g、鱼腥草15g、芦根10g、柴胡6g、知母5g、蝉衣5g、前胡6g、浙贝6g、前胡6g、炒谷芽10g,服2剂,发热消失,咳嗽明显减轻,痰液减少;后改用银花6g、连翘6g、桑叶6g、百部5g、紫菀5g、款冬花6g、竹茹6g、鱼腥草15g、浙贝母6g、知母6g3、枇杷叶10g、甘草5g,3剂,咳愈,诸症消失。

3 讨论

近年来,早期康复训练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实验证明:早期康复有助于抑制和减轻肢体痉挛姿势的出现与发展,能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挖掘损伤修复的潜力,促使神经末端突触再生,最大限度地恢复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3]。康复训练应在患者病情稳定48 h后进行。进行训练的同时护士要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配合用语言进行心理诱导,细心小儿生理上具有有余和不足的特性,体属纯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在病理上,小儿心肝有余多热病,肺肾不足多咳喘,脾常不足多痰证,即小儿发病多热、多咳、多喘、多痰。因此,小儿发热咳喘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究其病机多因热壅迫肺、肺失清肃所致。笔者认为本病的关键在于肺气内遏,不能宣泄肌表,治疗上应着眼于此关键点,采用宣本无发热、咳嗽、咯痰,痰白或黄或粘稠带血,胸痛,气喘,口渴,甚则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四肢厥冷等症状。好转5例(10.4%),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2例(4.2%),临床上无任何改变。

3 讨论

本病病机乃机体正气不足,卫不御外,营不内守,抗病能力低下,突然感染风热之邪而发。其途径是先入口鼻,犯上二焦肺卫,首当其冲,故风热犯肺,邪正相争,表现为发热恶寒;转内而肺气失于宣肃,则引起咳嗽咯痰。病势不解,则卫气病邪侵入气分,肺气壅塞,出现高热烦渴、咯痰带血、咳喘胸痛等痰热壅肺之证,病变的重点始终在肺。其病情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是顺传于肺胃,进而气、营、血,二是不经气血直接逆传心包,进而心营、神明(脑)。又困风与温均为阳邪,两阳两袭,则伤阴耗液,下损肝肾。故治疗上要宣肺透邪,滋养阴液[3]。痰热壅肺者表现为高热烦渴,咳喘胸痛,咯黄痰或带血,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本病若不解除卫分之邪,可病邪传入气分,甚则深入营分、血分。另卫分之邪也可不经传气分,直接传入心包,称之为“逆传心包”。如若邪入营分,治疗得当,邪热病邪之气亦可减轻转出气分而解。本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传变的深浅、邪热的轻重以及正气阴液亏损的程度。邪势不盛,传变不深,无“逆传”,则预后多良好。否则,预后较差,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本研究用黄芩清热燥湿。瓜蒌润肺化痰散结,杏仁解肌散寒,降气润燥,贝母清火散结,润肺化痰,五味子敛肺而宁嗽,茯苓除湿理脾,橘红行气,甘草和中,桔梗清肺。治疗痰热壅肺型风温肺热症,有显著疗效[4-5]。综上所述,用瓜芩清肺饮治疗风温肺热证在痰热壅肺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1] 欧敏,杜怀棠,郝瑞福,等.清肺饮对风温肺热病患者NK-IFN-IL-2的调节作用[J].海军总医院学院,2011,14(4):231-233.

[2] 何丰华.风温肺热病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2002,11(5):392-393.

[3] 戴长林,曹贵珠.清肺饮治疗肺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17(5):118-120.

[4] 陈立,熊旭东.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985-986.

[5] 何雅琴. 中医治疗风温肺热型肺炎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166-166.

猜你喜欢

风温咳喘清肺
“风温”概念演变探源*
玉钢1080m3高炉提高风温实践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翘芩清肺剂对卵清蛋白致大鼠哮喘的防治作用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清肺化痰汤治疗肺炎临床疗效分析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小儿咳喘灵口服液中微量钙
清肺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