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46例
2013-08-15王晖杨玉龙
王晖 杨玉龙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慢性炎性病变,多为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而来,大多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症状不典型,可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不良等。临床报道[1-2]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疗效显著,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治疗该病84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25~61岁,平均41.5岁,病程1~12年,平均4.6年,合并胆囊结石11例;治疗组46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23~62岁,平均40.7岁,病程1~15年,平均5.2年,合并胆囊结石14例;两组性别构成比及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反复的右上腹隐痛不适及恶心、嗳气、泛酸等症状,胆囊区压痛或叩击痛,结合B超示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或肿大;胆囊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强回声斑点或较大回声团;部分胆囊壁模糊,胆汁充盈差,囊内扫及颗粒状高回声积层,后伴声影,随体位改变可见移动,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消炎抗菌常规治疗,阿莫西林胶囊3粒/次,3次/d。疼痛者加服654-2片10 mg,3次/d,结石者加服熊去氧胆酸片0.15 g,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柴胡汤(柴胡15 g、黄芩10 g、法夏10 g、生姜15 g、大黄9 g、白芍15 g、枳实25 g)治疗,疼痛者加玄胡10 g、川楝子6 g,呕吐者加竹茹10 g、黄连6 g,腹胀者加厚朴10 g、木香10,结石者加金钱草30 g、海金沙15 g、鸡内金10 g,黄疸者加茵陈 30 g、栀子 10 g,2 次/d,200 ml/次。两组均治疗3周。
1.4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胆囊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B超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粗糙,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29例,总有效率76.3%,治疗组治愈17例,显效26例,无效3例,总有效43例,总有效率9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P <0.05)。
2.2 药物不良反应 对照组和治疗组各出现皮疹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P>0.05),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在10%左右,约70%~95%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3],超声检查多表现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及胆汁浑浊等,病因在于细菌感染造成胆囊壁慢性炎性反应,加之结石刺激,使炎症加重,囊壁正常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与周围组织粘连,丧失胆囊的收缩与排泄功能。除手术治疗外,保守治疗多采用消炎利胆和对症治疗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胁痛”、“痞满”等范畴,外因饮食不节,湿热蕴结,加之情绪不畅,内有砂石阻滞,使肝胆气滞,疏泄不利,久则气血瘀滞,“不痛则通”。六腑以通为用,治疗上以通利为主,辅以疏肝散结,利胆排石,行气化瘀之药。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方中柴胡、黄芩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消炎,半夏、生姜降逆止呕,芍药、甘草缓急止痛,枳实理气和中。痛者加玄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使气机通畅,“痛则不痛”;呕吐者加竹茹、黄连以清热、降逆止呕;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以化石排石;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全方共凑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散结排石之功。
本组资料显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前者消炎利胆治其标,缓解症状,后者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化石排石治其本,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标本兼治,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1]陈晓燕,梁晟楠.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58例.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085-1087.
[2]梁声庆.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30例.河南中医,2012,32(1):62-63.
[3]危北海,张万岱,陈治水.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