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的护理体会
2013-08-15夏雪林
夏雪林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是一种脊髓病变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的病理特征是脊髓内管状空腔形成及空腔周围胶质增生。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受累的脊髓节段神经损害表现,以痛温觉减退(消失)而深感觉保留的分离性障碍为特点,兼有脊髓长束损害的运动障碍及神经营养障碍[1]。临床上患者多以感觉异常就诊,其中肢体麻木、痛温觉缺失或自发性疼痛多见。临床体检多可见肌力减退(部分可见肌肉萎缩),腱反射异常或病理征阳性。极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出汗障碍、Horner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节段性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因起病时症状不典型,初起时对生活影响较小,患者就诊多易被漏诊,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发展过程,对减少漏诊有一定帮助。
1 心理情志护理
因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患者在入院后多会出现焦虑、紧张、烦躁等心理变化。所以对这类患者应加强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耐心、热情、关心、体贴、理解患者,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其次患者对疾病情况及愈后不甚了解,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耐心向患者介绍病情,以及可能的治疗方式、方法,如目前治疗药物,引流术的原理、目的及安全性等等,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认识,防止由此产生的绝望情绪及极端行为。
同时很多脊髓空洞症患者可能因多次就医,对疾病本身已有一定认识,但在潜意识里往往还是对手术、对医护人员抱有过高的期望,因此护理人员在向患者介绍病情及治疗方法时应把握好相应尺度,不要让患者产生过高期望;对抱有过高期望的患者,医护人员相互沟通后,应耐心与患者沟通、解释、说服,一方面降低患者过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让患者接受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急于求成。防止一旦术后没有达到其所预期的目标,患者会产生挫折感,甚至对医护人员的诊治措施不理解,进而采取消极态度,被动接受诊治或抵制诊治。
2 术前护理
2.1 患者入院多因感觉异常入院,因此在保守治疗患者中应给与生活上适当照顾,并防止烫伤、压伤、烧伤、摔倒等意外。
2.2 因该疾病目前多采用空洞引流或分流手术,针对合并后颅凹陷或发育不全的,采用枕部手术减压手术[2]。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因此术前应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漱口,轴位翻身等活动,减少患者术后不适应。
2.3 指导并鼓励患者用力深呼吸,以增加潮气量,改善肺功能。指导患者练习咳痰,减少肺部感染可能[3]。
3 术后护理
3.1 患者回病房后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24 h后可垫一约3 cm高度的软枕,每2 h翻身一次,翻身时注意头、颈、躯干保持在同一水平上,严禁直接托患者颈部,以免脊柱扭曲损伤脊髓。
3.2 加强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吸氧。因患者行颅后窝部手术,此处有生命中枢,如出现血肿压迫,则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出现意外及早处理。
3.3 严密监测体温变化。患者行颅后窝处手术,术中可能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出现中枢性高热,术后吸收热,均可造成患者发热。因此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如出现中枢性高热,则可选用冰敷、酒精擦浴等方法物理降温。
3.4 密切观察伤口引流及伤口变化情况。一旦发现伤口敷料被浸湿,引流量过大,应及时通知医生换药或进行相应处理。
3.5 术后还需密切观察感觉、运动情况变化。患者术前已有感觉减退或肌力下降等症状,行空洞引流、分流手术或颅后窝手术后,随着空洞内压力下降,患者脊髓症状应有不同程度缓解。如症状缓解后再次加重,或症状无明显缓解反而加重,则应警惕术后脊髓水肿、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引起的病情变化。
3.6 术后还应注意定期翻身,防止褥疮;指导患者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尽量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
总之,脊髓空洞症为临床上治疗比较困难的疾病,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其治疗效果一般,预后不佳。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患者与疾病长期作斗争的信心,加强患者护理才能有效提高疗效,减少医患纠纷。
[1]张洪波,尤群生,黄方杰.脊髓空洞症38例临床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5):1244-1245.
[2]何俐,陈小燕.脊髓空洞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中国全科医学,2007,6(12):960-961.
[3]李善臻.脊髓空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工企医刊,2012,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