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气活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2013-08-15王海霞
王海霞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常为胃脘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中医病名为“胃痞”,胃痞的病因主要为情志因素和饮食因素(如饮食不节、喜进食热烫、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烟好酒等),而劳逸并非主要原因。恢复胃的通降特性,使之能正常受纳传导[1]。选取临床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0例,采用降气活血汤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0~69岁,平均41岁;病程8个月~12年。轻度9例,中度15例,重度6例。
1.2 诊断 胃气壅滞、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胃阴不足、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胃镜检查结合在直视下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直视下可见胃黏膜苍白,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透见或黏膜肌层增厚,粗糙不平,颗粒或结节僵硬感。
1.3 治疗方法 贯穿通降之法,实者损之使通,虚者助之使通。黄芪 15 g,茯苓12 g,白术10 g,降香6 g,枳壳8 g,香附9 g,丹参18 g,莪术9 g,三七参 5 g(另冲),白芍 12 g,山楂 18 g,草蔻6 g,黄连4 g,甘草6 g。加减:肝郁脾虚型加郁金10 g;脾胃阳虚、气虚型加桂枝8 g,黄芪10 g;脾胃阴虚型加玉竹15 g;脾胃湿热型重用茯苓20 g,黄连8 g。1剂/d,水煎,分3次服,连服40剂为1个疗程。
2 结果
临床疗效为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胃镜及活检疗效为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变化4例,总有效率为86.6%。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证”的范畴,病变部位虽在胃,但症状复杂,表现在各个方面,常见胃部症状和全身症状交错在一起,有时主次难辨。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因寒邪客胃、饮食所伤而诱发,而情志失调,脾胃虚弱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2]。胃是本病的主要病变脏腑,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常与肝、脾等脏腑有关。胃痞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胃、肝、脾生理上相互依从,病理上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凡胃气壅滞,或肝胃气逆,或饮食停滞,或寒热错杂,或寒湿内聚,或湿热壅结,或实热壅滞、腑气不通,或胃虚脾弱、气不畅运,均可导致胃痞的发生。胃痞初起多见胃脘痞塞满闷,触之不痛,久则多兼胀痛、灼痛或刺痛。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外邪内积郁于其中,气血必受其阻。初起一般在气,日久病由气入血,气血同病。气滞则血行不利,终成血淤。治疗采用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和血以养阴的方法,分别制定了胀痛方、淤痛方等来调和胃中气血。脾虚与湿浊互为因果,常常并存,临证须分清脾虚与湿浊以谁为主。另外,脾虚兼湿滞因体质等因素的不同,或因素体阳虚、湿从寒化,损伤脾阳,或因阴虚火旺或胃肠积热则易于热化,损伤胃阴,但湿从寒化是主要趋势。治疗应以祛湿为主,有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健脾化湿之不同。热化者宜清热,寒化者宜温燥。
降气活血汤即是针对本病脾虚失运、湿郁不解、气滞血淤、胃失和降的病理而设的。方中以白芍、降香和里缓急,行气止痛,白芍治疗慢性胃炎主要取其滋阴养血敛阴、平肝柔肝缓急止痛之功,以缓肝气之恣横,使其柔和,而解胸胁胀满疼痛、暖气泛酸等症状,适用于慢性胃炎出现肝郁脾虚、阴虚火旺、阴血亏虚、肝郁气滞及肝胃不和病理机制者。草蔻、黄连清热燥湿,温胃祛寒,黄连用于治疗多根据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复方入药,对寒热错杂型、脾胃湿热型以及热伤胃络型者尤为适宜;山楂消积导滞,取其消食健胃、活血化淤的功能,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对慢性胃炎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者,用之每获良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健脾祛湿药能调节胃泌素的分泌功能和胃蛋白酶的生化水平,使胃黏膜得以修复,慢性萎缩性胃炎得以逆转;所以在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常用丹参,不过通常是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方应用,单独应用其鲜见。《日华子本草》中谓莪术“治一切气积,开胃消食,食积腹满可选之行气消积”。适用于气滞血淤所致的癥瘕积聚、经闭、心腹淤痛,食积脘腹胀痛,以及跌打损伤、淤肿疼痛等,现在也用于治疗多种癌肿。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活血止痛之效,直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收到较好的效果。
[1] 吴沛田.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毒论治.中医杂志,2005,46(10):735.
[2] 王萍,唐旭东,卞立群,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