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治疗体会
2013-08-15娄晔詹立辉丁新民孙洪波
娄晔 詹立辉 丁新民 孙洪波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而引起的一种疫源性传染病,非常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流行性出血热基本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大规模损害,引起血管的通透性、脆性增加,扩张充血引起严重水肿、血浆外渗、出血和微循环障碍,从而引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的病变损伤,严重会导致出血性休克和急性肾衰竭[1]。现将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收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4~61岁,平均39岁,其中农民20例,民工12例,市郊居民3例,野外作业者3例,工人2例。患者均有出血及肾功能损害症状,经住院治疗3~60 d,平均23.0 d。
1.2 方法 对其以综合治疗性为主,先期可用抗病毒治疗方法;中晚期主要是对症治疗,治疗期间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2 结果
疏通微循环、预防低血容量休克、改善肾血流量、保护肾脏,促进利尿,对于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治愈34例,死亡2例(其中急性肾衰竭死亡1例,继发性休克死亡1例)。
3 讨论
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早发现、早治疗、早休息和就地抢救。治疗期间注意防治休克和肾功能衰竭及出血。如腔道出血引起的继发性休克,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可引起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2]。临床上也有人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心衰肺水肿等情况。
3.1 发热期治疗 减轻外渗,抗病毒治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病毒,减轻病情和缩短病程。
3.2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 输液以早期、快速、适量为原则,力争血压在4 h内稳定回升,在输液过程中应该注意因补液过多过快引起的肺水肿和心衰。应晶胶结合,晶体液以平衡盐液为主,不可单纯输入葡萄糖液。平衡盐液所含酸碱度、电解质和渗透压与人体细胞外液近似,有利于体内酸碱和电解质平衡。胶体溶液可以使外渗出于组织的体液回流到血管内从而达到快速扩容的作用。由于存在血液浓缩,因此不宜采用全血。扩容期间应注意观察血压变化,血压正常后输液仍需要维持24 h以上。其渗透压为血浆的4倍,故既能纠酸亦有扩容作用[3]。经上述处理后,血液浓缩已有所改善,升高的血红蛋白已恢复正常,但血压仍不稳定时,应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以扩张血管,可选用间羟胺、多巴胺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外渗,减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作用,并能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减轻休克对脏器实质细胞损害作用,常用地塞米松10~20 mg静脉滴注。
3.3 少尿期的治疗 每天的补液量为前一天尿量和呕泻量加400~800 ml。补液成分中除纠正酸中毒必需的5%碳酸氢钠溶液外,主要输入高渗葡萄糖(糖量200~300 g),用来减少体内的蛋白质分解,控制氮质血症。少尿前期可用20%甘露醇125 ml静脉滴注,用来减轻肾间质水肿。有明显氮质血症、高血容量或高血钾综合征的患者,可适当应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3.4 多尿期治疗 多尿后期主要目的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减少继发感染。维持水、酸碱、电解质平衡可以随尿量增加而增加水的补充,补充半流质和含钾食物。继发感染的防治,由于患者免疫功能的下降,多尿后期易发生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必需注意口腔的卫生,必要时可以做室内消毒。发生感染后应及时治疗,忌用对肾有毒性作用的药物。
3.5 恢复期治疗原则 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摄入,保持一定活动量,定期检查肾功能等。
3.6 预防 作好鼠密度,鼠带病毒率,易感人群等监测工作。应用药物、机械等方法灭鼠。灭鼠后由家鼠型病毒引起本病的发病率能较好地控制和下降。防止鼠类排泄物的污染,不徒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4]。我国研制的沙鼠肾细胞疫苗(Ⅰ型汉坦病毒)和地鼠肾细胞疫苗(Ⅱ型病毒)已在流行区使用,1 ml/次,共注射三次,保护率达88% ~94%,但抗体持续3~6个月后明显下降,一年后需加强注射。有发热、严重疾病和过敏者忌用。
[1] 罗瑞德.流行性出血热.见:彭文伟.传染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8-156.
[2] 殷启莲,张嗣芳.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腔道出血治疗体会.湖南医学,1994,11(3):185.
[3] 韩彬.流行性出血热.中国医刊,2005,40(5):57.
[4] 汪泽,董雪松.流行性出血热误诊原因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