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带克氏针-钢丝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临床体会
2013-08-15刘喜庆
刘喜庆
髌骨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如踢球、跌倒等,使膝关节半曲状态下着地,股骨髁抵住髌骨后方,股骨头突然收缩,以股骨髁为支点而致髌骨骨折。发生的骨折多为横断型或上、下极的撕脱。髌骨骨折较常见,多见于老年人和成年人。骨折移位明显者,则应做切开复位内固定,张力带克氏针-钢丝固定术。选取临床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60例髌骨骨折患者行张力带克氏针-钢丝固定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顾问本组60例髌骨骨折患者,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16~72岁,平均38岁。闭合性骨折57例;开放骨折3例,横行骨折50例,斜性和纵性8例,粉碎性骨折2例。均为新鲜骨折。
1.2 方法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取髌前或髌下横弧形切口,显露骨折端及其两侧,清除关节内血肿及小的碎骨片。选用两枚克氏针与张力带钢丝(1.2 mm)做髌骨内固定,两根克氏针各一根张力带钢丝固定,钢丝与克氏针组成一个固定单位克氏针坛强髌骨骨折的旋转稳定性,并给钢丝更多的附着,钢丝则吸收髌骨的张力并转化为髌骨骨折面的动力加压。
2 结果
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2周,手术时间平均50 min,其中针眼感染3例,1例克氏针丝断裂。
3 结论
髌骨骨折多有暴力所致,直接暴力多因直接打击在髌骨上,骨折多为粉碎性,其髌前腱膜及髌两侧腱膜和关节囊多保持完好,骨折移位较小,亦可为横断型骨折。间接暴力,多因股四头肌收缩形成的牵拉性损伤。间接暴力多造成髌骨横行骨折,移位大,髌前腱膜及两侧扩张部撕裂严重。对新鲜髌骨骨折的治疗,应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原关节面的形态,力争使骨折解剖复位,关节面平滑,给予较牢固内固定,早期活动膝关节,恢复其功能,防止创伤洼关节炎的发生。有外伤史,关节肿胀明显,膝关节积血,疼痛,膝关节活动困难,不能自动伸直,被动伸直时疼痛,检查时有压痛。横断骨折有移位时,可扪及骨折端的骨折线及骨块间间隙,伸膝功能丧失[1]。陈旧性骨折有移位者,因失去股四头肌作用,伸膝无力,走路缓慢,并可有关节活动障碍。因正位片上髌骨与股骨远端髁部相重叠,很难进行分析,但有助于诊断星状骨折、横断骨折和下极骨折。侧位X线片很有帮助,它能够提供髌骨的全貌以及骨折块移位和关节面出现“台阶”的程度。行轴位X线检查有利于除外边缘纵形骨折,因为它常常被漏诊,而且多无移位。
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多适用于横断型骨折、部分粉碎性骨折,复位后容易固定者。改良张力带钢丝,2根克氏针各有1根钢丝固定,其固定作用强,不因固定针在髌骨中的位置不对称而失去稳定性,在两钢丝之间不产生扭矩。当负载后即使骨折前面间隙达8 mm,亦不发生骨折移位,说明其稳定性好,术后不需外固定。手术中注意对髌韧带要做牢固的修补,复位固定后一般在手术台对固定的髌骨做屈伸试验,如果固定牢固一般不做术后石膏外固定。第二天即可开始练习股四头肌收缩,3~5 d可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一般两周后可下地行走。术后1周,膝部消肿者,可用双拐下地。切口拆线后,可做膝关节的屈伸练习。疗髌骨骨折平均骨折愈合时间7.7周,膝关节活动的优良率为98%,明显高于其他治疗方法。
克氏针的上下两端容易刺穿皮肤而发生局部感染,影响膝关节的功能活动。钢丝周边缝合,钢丝的位置放置不佳或捆扎不紧,骨折片容易翻转移位。为了防止克氏针松动或滑出顶压皮肤,克氏针的位置应与髌骨软骨面平行,否则克氏针容易松动,因髌骨针孔受克氏针作用力影响,本身容易扩大,如果克氏针不和髌软骨面平行,这时克氏针受力不是水平方向,会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产生分力[2]。当膝关节活动时,水平力使针孔扩大,而垂直力使克氏针上下滑动,为预防克氏针端顶压软组织,术中克氏针两端不应留太长,最好略向骨骼侧咬弯,这样可更加紧扣钢丝不至于术后滑出,活动膝关节时钢丝对骨折端可更加有效地起到加压作用。钢丝太细或使用不当,选用18号钢线可保证有足够强度,能对抗膝伸屈时强大的张力。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钢丝分别结扎两根克氏针,结扎牢固,钢丝与克氏针和骨固定成一体,没有相对运动,避免了因运动中金属疲劳而断裂。
[1]吕厚山,张洪,等译.膝关节外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16-1236.
[2]宋煜,姚兵,施志琴.钢丝张力带加环扎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应用.实用骨科杂志,2005,1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