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分析
2013-08-15肖庆华
肖庆华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深穿通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疾病。正确诊断腔隙脑梗死及了解病灶数量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在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诊断方面,CI和磁共振检查较为常用。本文观察上述两种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上述患者均为初次发病患者,均经核磁共振(MRI)及 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而确诊,病灶最大径线小于15 mm,同时排除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精神疾病患者、脑部肿瘤患者。
1.2 方法 本组60例均行CT和MRI检查。磁共振扫描选择头线圈,行常规颅脑MRI平扫,扫描序列包括AX T1WI,T2WI,T2 FLAIR,DWI及 SAG T1WI,扫描层厚 5.0 mm,间隔1.5 mm。CT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线与眦耳线平行,扫描范围自颅顶至枕骨大孔,扫描层厚1.0 mm;扫描螺距1.375:1。CT扫描结束后对所得CT数据进行分析,在磁共振常规序列上观察病灶特点,通过ADC图观察DWI序列中病灶弥散受限晴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CT或MRI扫描后所得各部位病灶数量所占比例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处理,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MRI和CT检查,其中MRI检测结果:基底节区病灶数量为18个、脑干病灶数量为15个、丘脑病灶数量为14个、额叶病灶数量为11个、顶叶病灶数量为8个、小脑病灶数量为7个、颞叶病灶数量为6个、枕叶病灶数量为4个。CT检查结果:基底节区病灶数量为10个、脑干病灶数量为8个、丘脑病灶数量为9个、额叶病灶数量为4个、顶叶病灶数量为3个、小脑病灶数量为4个、颞叶病灶数量为2个、枕叶病灶数量为4个。MRI共检测出病灶数量为83个,CT检查出病灶数量共43个,CT检查病灶数量结果与M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属于微梗死,病灶体积较小,病灶最大径线小于15 mm。腔隙性脑梗死是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脑细胞代谢功能紊乱,脑细胞可出现水肿改变。在CT图像上,腔隙性脑梗死中较为典型的图像是相对低密度,但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接受CT检查的时间长短不一,短时内即接受CT检查,脑组织中病灶的改变不明显,CT检查不能显示异常改变。研究认为,CT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脑组织水肿改变不敏感,一般在发病24 h后病灶部位才较为清晰显示,并且CT对后颅窝病变显示较差,对脑干和小脑半球的病灶敏感性也低。
磁共振检查对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对脑组织的白质和灰质能够有较好的对比,对细胞发生的毒性水肿及间质水肿改变也能较清晰显示[1]。扩散加权成像(DWI)能够对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后3 h的病灶显示出来,DWI能够反映水分子运动特点,自由水的运动接近布朗运动,在DWI序列中呈低信号。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后,脑组织细胞出现毒性水肿,水肿细胞内水分子运动显著受限,在扩散加权成像序列中显示为高信号。所以磁共振能够对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脑细胞水肿改变,可用于早期对腔隙性脑梗死诊断[2,3]。
本文结果显示,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MRI检查后,共发现83个病灶,病灶部位主要在基底节区、脑干以及丘脑等部位。CT检查发现病灶共43个,远低于磁共振检查结果。所以,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有较高诊断价值,对病灶检查结果优于CT,值得借鉴。
[1]李爱银,李亚林,庞涛,等.SWAN序列检测点状短T2信号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9):613-7.
[2]郭岳霖,刘国瑞,郑文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放射学实践,2004,19(6):395-397.
[3]刘鸿明,赖灿,章士正.磁共振DTT像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价值.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8(2):1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