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3-08-15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课程

何 晔

(浙江海洋学院 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浙江 舟山 31602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科技、文化不断向一体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国际化已成为推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创新能力是展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实力的关键,任何一个国家要适应全球化、融入全球化,必须要有高水平、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不仅是国际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核心要求,也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坚实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国际化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人才需求、人才标准的全球化。那么,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上普遍认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7种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1]。由此可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大背景下,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独立性和个性的发展,同时还要融入国际化元素,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国际能力。

二、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然而其人才培养质量令人堪忧,难以满足国家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离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也相去甚远。高等教育内部存在教育观念僵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育观念僵化。以传统“灌输”式教育理念为原则,强调以“知识为核心”,将教学过程仅理解为知识传授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本位”、“权威教学”的观念根深蒂固。(2)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之间的知识分割过细,专业界限划分明显,学科之间的知识难以迁移,无法融会贯通。(3)课程内容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新形势的需求。(4)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的培养;专业课的比重较大,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较多,选修课较少;重课程教学,轻实践活动等。(5)教学方式不合理。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和管理方法、用人制度等都是以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和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基本前提;此外,教学形式呆板,存在课堂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问题,过分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不仅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形势格格不入,关键在很大程度上还压抑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多样化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难以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从整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的软肋仍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力的潜力培养不够。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与温总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展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2]。

我们传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而且在国际视野、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国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诸方面都无法同国际接轨。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进与国际接轨力度,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注入活力,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三、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突破僵化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Clin Lucas)曾说:“大学更是打开心灵的钥匙,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能力,给他们以创造力。”[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学生在大学里不仅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4]这实际上体现了现代大学的一个核心教育理念——“学习自由”,即提倡为学习者和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为学习者的潜能开发、个性发展和生活追求提供适宜的生长土壤,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独立精神、创造精神的人。德国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认为学习自由就是学生在教授的正确方法指导下,在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提出批评的自由,有选择教师和学习什么的权利,在教育管理上参与评议的权力[5]。学习自由蕴含了宽容和自由,它鼓励学生探索,允许学生失败,给予学生追求真理、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机会,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大胆地去勇攀高峰,在不断地尝试与失败,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培养创造性人格,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我国当代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集大成,得智慧”的教育理念,探索了一种新的办学思路,对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钱老所倡导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加入现代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人为本,人——机结合,可以迅速有效地集古今中外有关信息、知识、智慧之大成,系统设计,团队协作,科学而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6]通俗地来讲就是教育、引导人们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使人们面对21世纪各种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事物时,能够迅速做出科学而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并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大成智慧教育理念”倡导“通才”教育观,强调理工文艺结合,培养全才。这里的全才要(1)熟悉科学技术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2)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7]。通才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要以“通才”教育观为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做到专博相济、专深博广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广博、学问精深、思维创新的人才。

(二)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

要围绕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总体优化”为指导原则,构建国际化视角下的内容广泛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调整课程结构,开设双语课程。我们在设置课程时,一方面既要强调基础学科的学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以增强课程的基础性和广博性。比如坚持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大学一、二年级不分系,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另一方面又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交叉,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和专业,特别要重视文、理、工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开设三类平台课,即“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来进一步增强通识教育,强化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做到学科专业之间的交融渗透,实现拓宽学生基础、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目的。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坚持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让学生形成主动接受新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养成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能力。重视英语教学,开设双语课程。为更好地熟知本专业领域在国际上最新的科技动态,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思维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还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英语教学,切实提高英语水平,以便于更好地学习到国际上先进的理论知识。要合理设置双语教学课程,使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和专业双语教学之间实现相互衔接,保证英语学习的连贯性与深入性,把外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既能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又能丰富专业知识。

2.调整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首先,要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识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修和挂职锻炼,派遣教师赴企业和地方业务部门交流锻炼,使教师能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实践能力。加大教师出国进修选派力度,比如派遣骨干教师到国外进行三个月以上的研修,加快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进程,拓展教师国际学术视野,提高追踪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的能力。其次,要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对各门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使之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紧跟时代潮流;同时使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确保课程体系结构的动态适应性和科学性。再次,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前瞻性,让学习者吸收更多更广泛的信息,能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知识有一个整体和全局性的把握,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最后,为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要在课程设置上融入国际化的内容,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比如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有关国际主题的新课题、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和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等。

(三)倡导学习自由,改革教学方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

1.坚持学生为本,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倡导学习自由,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因材施教。自由而宽容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创新精神、创造力的最好土壤。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运用积极的观察发现法,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创造性品质。既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学习、锻炼和提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自由度,让他们能够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发现、探索,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2.提倡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转变传统刚性化、单一化、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向“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转移,合理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比如,运用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开设研讨课程,通常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围绕某个问题或主题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后推举小组代表陈述意见;各个小组之间相互提问、解答,以实现共同理解的目的。研讨课要求每位学生都进行发言,督促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这样就改变了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究知识,在陈述自己见解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另外,还有其他创新性教学方法,如专题教学、学术讲座、博雅课堂、案例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教学等等[8],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实践是知识转化成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就要重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设置课程时,要有意识地增加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不断充实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同时,要整合学校和社会优质资源,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注重与其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业等的密切联系,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实验室,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让学生在社会舞台上开阔视野,开展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4.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增强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实践竞赛等多种创新实践活动形式,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课外科技协会等社团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力度,充分发挥校内社团组织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品格、创造个性,增强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二是通过学科竞赛、学生科研计划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视野,巩固专业知识,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比如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机器人比赛、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物理竞赛、创业计划比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SRTP科研训练、科研创新项目、学术论文竞赛、个性化实验项目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5.加强交流与合作,推进形式多样的联合培养。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一方面不能脱离社会需求,要融入整个社会发展之中;另一方面不能闭关自守,要融入整个世界,加强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一是要积极拓展产学合作之路,加强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合作,建立项目合作、科技合作、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把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与产业界联系起来。二是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鼓励高等院校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开展合作交流,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优秀生跨校选择学习、拓展学习经历提供新的途径;为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快速进入各个专业领域的前沿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和创新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和水平。

[1]国际化人才的定义[DB/OL].http://wiki.mbalib.com/wiki/%E5%9B%BD%E9%99%85%E5%8C%96%E4%BA%BA%E6%89%8D.

[2]李斌.温家宝总理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谈教育问题[N].人民日报,2005-07-31(4).

[3]刘天娥,覃敏.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1):65-67.

[4]王韧农.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国家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J].教育研究,2009(2):86-88.

[5]李光.大学学习自由与创新人才培养[J].理论导刊,2006(8):87-89.

[6]邱捷,杨鹏,王韫鹏.用“大成智慧学”教育理念设计培养方案培育创新人才——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6):20-23.

[7]余华东.集大成,得智慧——试析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和大成智慧教育思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1-4.

[8]唐智慧,左廷亮,马国忠.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75-78.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课程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才云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