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海洋科技创新与驱动
2013-08-15项永烈
项永烈
(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建设管理局,浙江 舟山 316000)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已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标志着舟山开发开放已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本文主要从科技工作的角度,深入思考新的发展形势下,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使科技创新如何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于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进一步推动舟山的大开放、大发展。
一、现代海洋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
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并成为体现国家科技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海洋科技创新有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架构和发展模式。
(一)海洋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
海洋科技主要是指研究海洋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技能和设备的总称[1]。依照功能属性,大致可分为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等。海洋科技创新主要是指与海洋新产品、海洋新体制、海洋新文化和海洋新技术的产生、研发、应用相关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以及在海洋开发与管理事务过程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体制的实践活动。
(二)海洋科技创新的基本构成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的三大机制方面。即: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激励机制驱动创新主体进行自主创新、模仿科技创新、引进科技创新和合作创新;是否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运作机制;是否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在充分利用信息与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将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并产生、应用和扩散新知识、技术和生产方式等要素。海洋科技创新是某个领域里的科技创新,以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它具有科技创新的风险性、突破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领域性和兼容性等海洋特征。
(三)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
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有单向线性模式、环形回路模式和网络系统模式3种。单向线性模式是一种简单、理想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也是技术扩散的标准模式,即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入新产品、新技术等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拓并应用新的原材料来源,实现生产的新的管理和组织等,从而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事实表明,创新并不一定是由发明开始到扩散的线性模式,而是出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创新源,所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创新,创新是创新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过程。因此,环形回路模式和网络系统模式成为目前海洋科技创新的主要发展模式。
二、舟山群岛新区科技发展现状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经济开始从高速发展进入快速且相对平稳增长区间,需要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支撑、从粗放调控向精细管理、从舟山制造向舟山创造转变,到了实现调结构、抓转型、促升级,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的社会发展新阶段。这需要新区科技工作树立“大科技”理念,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充分集聚、调动各方面科技资源和挖掘其潜力,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求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稳定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发展后劲,产生新的增量拉动,扩大经济总量,形成新区经济发展内生增长机制,实现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产业培育协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协同。
(一)舟山群岛新区近年来海洋科技发展的主要成绩
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近年来,新区科技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态势初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取得进展。新区海洋科技攻关取得新的成绩,如,近三年累计组织实施了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20多个,突破了80项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有29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海洋科技实力得到快速提升;科技服务渔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累计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渔农科技项目410余项,建设省级农业科技企业37家;科技在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环境保护、防震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2.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逐步显现,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中心建设、专利申请等方面取得积极成绩。新区近三年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级科技型企业68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5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累计达到1689件和1127件;“产学研”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催生了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联合攻关、成果引进消化、共建创新载体等多元化产学研联合模式,成立了全国首个海洋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海洋产品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技术创新环境得到持续优化。创新政策环境、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达4亿多元,设立了三位一体的市科学技术奖,先后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尤其科学城内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园建设及招商引资(智)工作的全面启动;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成立运作,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建设了舟山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已建成7家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和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海洋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得到有序推进,建设了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已组织实施重大海洋科技攻关项目100多项;科技部门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政策上门宣讲以及科技业务知识培训,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氛围已逐渐形成。
4.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得到不断增强。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项目立项、经费争取成绩显著,近年来,新区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00余项,争取部省科技经费支持近4亿元;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向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方向推进,与中科院签约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浙江大学签约合作实施“1181”工程、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等大院名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累计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43家,实现了舟山海洋资源、产业优势与大院名校的科研、人才优势的有效互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二)舟山群岛新区近年来海洋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大力推进海洋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舟山社会和谐发展的背景下,舟山的海洋科技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问题:
1.海洋科技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有待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如何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08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7.45%,居全省第十位。
安阳河(洹河)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境内,是卫河的一大支流,河流全长162km2,流域面积为 1920km2,平原面积所占比例为35%,山区面积为47%。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眼光的长远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大部分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活动大多局限于模仿创新;发明专利申请数与授权数在省内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还远远落后于省内其它地市;“产学研”合作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间的创新分工协作和联盟还未完全形成。
3.技术创新环境的服务能力不足。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及创新政策环境优化需要进一步深入,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企业创新等的需要;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园、舟山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浙江海洋开发研究院等科技园区和创新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探索;创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需不断增强。
4.技术创新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不够。科技投入的力度和机制需要加强和健全。舟山全社会科技投入增速较慢,处于全省相对落后位置;本地科研院校结构单一、力量薄弱,科研机构的起点和研究水准有待提高,科技创新资源不能满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键领域的科技原创力不足,科技综合实力落后于省内其它地市;与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需求相比,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企业科技创新一线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缺少尤为突出;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三、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思路
群岛新区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服务海洋经济为抓手,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平台、合作、人才、攻关等方面入手,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2-4]。
(一)实施科技攻关,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
围绕制约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通过主动设计、科技招标等方式,组织力量攻克一批制约新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的海洋工程装备、船舶修造及配件、港航物流、大宗物资加工、海洋化工、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生物等领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及节能减排、科技强警、海洋生态环境等有关民生科技领域的技术难题,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跨越。积极开展同国内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引进符合新区产业发展导向的高端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对制约新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或协作攻关,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水平。
(二)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舟山群岛新区科技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留学生创业园”、“发明专利产业园”等国家级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建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纳米技术、新型材料等重大科技专项研发转化平台,进一步探索联合开发、利益分享的新机制。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一流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依托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和创新型企业,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构建国际一流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技术创新业绩考核机制,对经营者和科技人员实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鼓励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建立研发中心。
(三)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创新环境
重点推进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园建设。园区作为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的核心区,是新区建设我国重要海洋科教基地的核心内容,需重点推进,重点突破。目前园区政策处理、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招商引资(智)工作实现突破,通过与各驻外科技参赞、国内大院名校、境外研究机构合作,多途径开辟招商引资(智)渠道,逐步构建切实有效的招商网络,本着“好中选优”的原则,重点引进能支撑新区产业发展的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使园区成为舟山群岛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
园区在功能定位上除了打造集聚科技资源的平台外,还应强调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包括人才市场,会议展览,商业文化等设施,突出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园投融资服务功能,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或者财政专项资金,引进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银行、担保公司,共同创建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有项目但缺乏资金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要大力引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成科技成果的交流与转化。
做大做强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研究院是浙江省海洋科技服务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目前已建设了船舶产业省级重点实验室、海洋公共实验室、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食品质检中心等10多家研究机构,集聚了近400余名中高级研究人员。下一步要围绕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集聚整合资源、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建立科技创新联盟等方法,不断提升研究院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壮大研究院的科技力量,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具有海洋特色、我国一流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四)推进项目合作,加快创新资源集聚
进一步深化现有合作内容,大力实施与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科技合作工程,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进一步完善市校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拓展与大院名校合作内容,并积极引进一批大院名校落户群岛新区。通过“政产学研”结合,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海洋科技基地。
在市校合作方面,充分依托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科技产业合作平台,围绕新区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大院名校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的优势,遴选一批符合新区发展方向的科技成果,向舟山的科技园区转移和转化。
在校院合作方面,通过大院名校和浙江海洋开发研究院的进一步合作,集聚一批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等高层次紧缺人才,开展高端人才的联合培养,提升海洋科研的综合实力。
在校企合作方面,共同组织实施一批提升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攻关项目,提升科技对海洋经济的支撑能力。校企双方要以项目为载体,产业为目标,大力实施项目合作,重点培育、精心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市校合作的重点企业,通过机制创新,搭建合作平台,吸引院校科技成果和项目落户群岛新区。
在国际合作方面,要大力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通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开展国际科技论坛、引进国际创新项目和人才等多种渠道,充分利用“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园”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政策优势,实施一批重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着力提升新区国际合作水平。
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要积极培育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培养的环境和机制。制订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打造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队伍。配合组织部门做好新区海洋经济领军人才项目的管理工作,抓住大院名校与新区紧密合作的契机,利用微软、国脉等知名企业与舟山合作的平台,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培养的环境和机制,为新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1]孟庆武.海洋科技创新基本理论与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2):40-43.
[2]刘向东,韩立民.发展海洋科技产业的战略思考[J].海洋科学,2004(7):79-81.
[3]马志荣,徐以国,刘超.实施广东海洋科技创新战略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4-26.
[4]倪国江,刘洪滨,马吉山.加拿大海洋创新系统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