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东祭海仪式变迁——以田横镇黄龙庄祭海节为例

2013-08-15宋宁而

关键词:海神黄龙民俗文化

宋宁而 范 晴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黄龙庄祭海节的研究意义

山东半岛地区在我国海洋强国事业中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也已成为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外,近年来山东省的“海洋强省”、青岛市的“文化强市”等文化事业发展政策也在全面推行,这一切为山东半岛地区保护与传承海洋文化、海洋民俗等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田横祭海节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着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也是我国北方目前最富社会效应的祭海仪式。田横祭海节传统的举办地点是位于青岛即墨的田横镇周戈庄。近年来,随着祭海节庆产业化发展,仪式规模不断扩大,从2006年起邻村黄龙庄也开始举办祭海仪式。调查发现,近几年祭海节在黄龙庄这一新举办地的发展同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在这个文化事业受到重视的时代里,黄龙庄祭海节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祭祀规模不断扩充,参与人员愈发多元化、节庆内容更趋丰富,黄龙庄的田横祭海节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这里的祭海节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一方面,作为祭海节庆产业的发展存在各种阻碍因素,成为当地滨海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海洋民俗文化的传统又在发展节庆旅游业的过程中遭到了各方面的破坏,当地海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挑战。黄龙庄这个海滨渔村不仅见证了田横祭海节近年来的发展变迁,同时其本身也成为我们思考传统文化保护与滨海旅游业发展如何兼顾的理想研究对象,对黄龙庄田横祭海节的研究将有助于探寻海洋民俗文化在当代保护与传承的有效路径。

二、黄龙庄祭海仪式及特点

(一)黄龙庄的祭海仪式既保留了古朴的传统,又有所创新

1.列船:祭祀前一天,各船主将渔船开到海边,船尾朝岸,船头面向大海,整齐划一,每条船的船头上都插有三四米高的竹竿,竿顶插有红旗,俗称“站缨”。祭祀当天,在沿海沙滩上挂起几十米长的大鞭炮和礼花,典礼开始,鞭炮齐鸣。

2.摆贡:祭海当天日出之前,在黄龙庄龙王庙前,渔民以船或养殖场为单位开始摆贡。龙王庙前共有供桌21张,每张供桌前均摆有一整头身披红花的成年黑公猪,猪头朝向大海,每张均供奉财神爷,供桌上的祭品主要有面塑、鲈鱼、海参、水果等。其中面塑上饰有“龙凤呈祥”、“虾兵蟹将”、“花鸟虫鱼”等图案,还有金蟾造型,每只金蟾嘴中均含有一枚一元硬币寓发财之意。

3.祈福:祭祀是上午8点,祭海仪式正式开始后,渔民纷纷燃烧香纸、燃放鞭炮。龙王庙里香火鼎盛,人们纷纷燃烧印有“求子”“金榜题名”“出行平安”等字样的太平文书以向龙王祈福。参与摆贡的渔民纷纷向空中抛洒糖果,围观者纷纷呐喊并争抢糖果以求好运,场面十分壮观。

4.唱戏与聚餐:黄龙庄祭海节持续三天,祭海节当天,祭祀仪式结束之后,渔民会在家里将祭祀用的猪、鱼以及面塑宴请参加祭海的亲朋好友。在祭祀之后的第二天、第三天,则是京剧演出,近年来聘请的是莱阳京剧团。秧歌、歌舞等民俗表演以及民间小工艺品“糖画”等均有展出。

(二)黄龙庄祭海仪式的特点

1.祈祷内容的多样性。黄龙庄祭海节中祭祀的对象是财神,祭祀海神已不仅仅是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仓,更多的是财源广进、多子多福等愿望。

2.海神信仰的陆地化。黄龙庄祭祀的对象是财神而非龙王,参加黄龙庄祭海节的群体不仅有沿海的捕捞渔民还包括陆上海鲜养殖人员,祭祀活动也新增了体现陆地文化元素的京剧、秧歌等,而祭品虽然有鱼、海参,但猪却是主要祭品,并且鲈鱼也是人工养殖而不是深海捕捞所得。

3.娱乐化倾向日益浓厚。此次参加黄龙庄祭海节的各类群体中,以游客群体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大多数是从各地赶来观光游览的,附近的渔民群体参加者则较少。祭海节持续三天,除去第一天的祭祀,第二、三天主要是欣赏各种演出和宴请宾客。

三、黄龙庄祭海节的变迁

一切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黄龙庄祭海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总体来看,这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洋文化独特性的丧失,财神这一祭祀对象代替了原有的海龙王,京剧、秧歌等与海洋无关的陆地文化占据主流地位;二是祭海的旅游业化,参加祭海的群体绝大多数是赶来观光的游客,黄龙庄祭海俨然成为一个旅游节庆、旅游景点;三是祭海的世俗化,渔民由对大海满怀敬畏之心发展到如今的狂欢盛会,渔民对海神的虔诚度逐渐降低。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祭海仪式时间的转变。田横祭海节此前一直是在谷雨前后进行,如今田横祭海节时间由政府规定为每年的3月18日左右。为方便游客参与,活动时间由传统的上午几小时延长为3月18日前后的周末三天,拓宽了长期潜在的众多高层次消费群。地点在沿海的各个村庄举行,现在较著名的就是田横镇的黄龙庄祭海和周戈庄祭海。

(二)祭海节理念的转变。黄龙庄搭建的松柏门上写有“人海相谐、风调雨顺”的祝福,这已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可持续思想的深化,黄龙庄的渔民对海洋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对海神满怀敬畏、祈求一帆风顺之心转向感恩、保护海洋,黄龙庄祭海节的举办正是渔民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海洋、以海神信仰发展滨海旅游业的表现。

(三)祭海节内涵的转变。内涵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祭祀对象的转变。起初黄龙庄渔民祭祀的神灵主要是龙王,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仓。如今在黄龙庄祭海的21张供桌上祭拜的全部是财神。二是祭品的转变。猪是祭海仪式中的主要祭品,猪的提供者由原来的每户转向几户共担,同时还增加了海参等新祭品。三是祭祀活动内容的转变。祭祀所含有的不合理元素已被舍去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现在的祭海节内容不仅仅是寓意欢庆丰收、祈求平安的祭海活动,同时还增加了唱京剧、进庙点香等非传统海神信仰的普通庙会活动。

(四)祭海节举办主体的转变。起初祭海节主要是由黄龙庄的渔民共同举办,并且祭海活动完全是渔民自己的祭祀活动,其目的就是祈求出海平安。近年来,随着田横祭海节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洋文化的重要性被逐渐认识,政府开始逐步参与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的黄龙庄祭海节是政府举办与渔民自主承办相结合。

(五)参加祭海节的社会群体的转变。祭海节作为渔民自己的祭祀活动,起初其参与者主要是黄龙庄本村出海捕捞的渔民群体,现在参加祭海节的社会群体则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渔民群体自身发生了变化,参加祭海的渔民群体由从事捕捞业的渔民群体向捕捞业、养殖业群体转变。同时,祭海仪式的参加者还有当地非渔民群体、采风的艺术家、摄影师以及从事调研工作的人员、草根学者等,其中以游客群体所占比例最大。

(六)祭海活动功能的转变。由渔民自发的祭海活动到现如今作为文化品牌的田横祭海节,祭海活动的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祭海活动的初衷在于祈求渔业生产安全,发展到现在祭海节的功能在于彰显祭海这种民俗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更好的娱乐大众。这一功能的转变在祭海节的祭祀内容、祭祀对象中得到很好地体现:黄龙庄祭海节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祭祀活动向娱乐化、世俗化方向转变。

四、黄龙庄祭海节转变的影响因素

祭海节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定型、繁荣,也同样会应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内涵与形式的转变。黄龙庄祭海节的转变正是其所在地区各种社会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

(一)政府的推介作用。受青岛市“文化强市”的影响,田横镇政府致力于将田横祭海节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沿海一带规模最大、历史内涵最丰富、民俗民风最古朴的民俗旅游文化活动,黄龙庄作为田横祭海节举办地自然受到政府的重视。每年祭海节期间,田横镇都与山东省摄影家协会、青岛市宗教协会等组织和网络媒体合作,各类媒体和各种文化产品有效地起到了宣传推介作用。同时政府在保留传统内容与形式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其他文化元素,例如民俗摄影大赛、蒸面塑大赛、书法大赛、扭秧歌等普通的民俗活动。

(二)渔民生产形式的变化。伴随着渔民生产形式的变化,黄龙庄祭祀对象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黄龙庄的渔民主要拜祭龙王,以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仓。伴随着高科技在渔船、渔具上的运用,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黄龙庄的渔民可以依靠科技判断应何时出海、何处捕鱼才能获得丰收。同时伴随着出海捕捞渔民不断减少、海鲜养殖渔民不断增加以及市场经济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财神爷变成了人们祭祀的主要对象。在黄龙庄祭海节中摆放的21张供桌上均是财神爷,金蝉面塑的口中含有一元硬币,这些都展现了渔民希望来年财源广进的愿望。

(三)渔民海洋认知的转变。渔民生产形式的转变必然会带来对海洋认知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黄龙庄及其附近的渔民在从事海上捕捞时更加信赖科学技术而不再是传说中掌管海域的海神龙王来确保出海平安、鱼虾满仓。对于海神的祭祀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认知同时也包含了对海洋的感恩之情以及渔民群体对自身利益的的寄托之情。祭海节发展到今天原先不合理的元素大部分已经消亡,并逐渐发展成为一场礼仪性的、娱乐性的文化盛宴,这必然造就黄龙庄祭海节一系列的转变。

(四)海洋环境资源的恶化。近年来我国渔业资源严重恶化,强大的捕捞能力与脆弱的渔业资源矛盾日益尖锐,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都对渔业的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黄龙庄近海捕捞渔民减少,渔民开始向渔业养殖甚至是非渔业领域转移,比如外出务工等。C先生就是海参养殖的成功人士,在黄龙庄祭海过程中尤其是在祭品提供方面,C先生及其养殖人员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必然导致田横祭海节的祭品和祭祀对象发生变化,同时这一渔业资源现状也是导致由龙王保佑航海平安、渔业丰收的海神信仰向着娱乐业、旅游业转变的重要原因。

对于文化变迁,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理论学说,比如生物因素说、地理环境因素说、心理因素说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等等,“不管文化变迁的动因多么复杂,如经济的、宗教的、伦理的以及科学技术的等等,但凡此种种因素都是通过人这个价值主体来实现的。因为一切文化包括整个文化价值体系都是人创造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某种价值需要而创造的。因此,当某一种文化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或者说当人意识到某种文化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文化的改革与变迁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1]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田横祭海节必然会由海神崇拜向旅游娱乐方向转变。

五、田横祭海节变迁的社会影响

黄龙庄田横祭海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产生种种内涵、形式与功能的转变,但转变中的祭海节也会反作用于社会,产生一系列正面及负面的影响。我们既要认识到祭海节在传承民俗文化、活跃地方经济等方面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不应忽略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黄龙庄祭海节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里的祭海节庆活动显然也对当地社会的海洋民俗文化传承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一)黄龙庄祭海节的娱乐化发展使得这里的祭海文化受到社会各界更多人士的关注,游客吸引力增强。2005年第二届田横祭海节前后三天共吸引游客30万人,《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50余家新闻媒体120余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2006年祭海节期间,三天吸引游客35万余人,青岛电视台、青岛人民广播电视台首次走入郊区现场直播。[2]记者、游客、摄影师、民俗学者等各类人士的汇聚为当地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争取到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也为各种社会群体的定期汇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而促进了当地社会的整合与活跃发展。

然而,田横镇作为一个民俗节庆和文化旅游的集散地,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环境脏乱等问题。就青岛市范围内的交通状况来讲,从青岛市到田横镇黄龙庄并没有直通车,需要多次换乘,花费三四个小时才能到达。黄龙庄没有专门的停车地点,远道而来的游客只能将车停在道路两旁、田地里,这必然会造成人员流动以及节庆秩序的混乱。黄龙庄祭海节前后共持续三天,然而黄龙庄及其附近村庄并没有宾馆,游客要想住宿只能借住到渔民家里,这对游客的长期停留和可持续性消费必然会造成影响。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必然不利于当地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大量游客的短时集聚与狂欢对滨海地区的环境造成较大压力。黄龙庄祭海节期间,祭祀海神所燃放的鞭炮屑、燃放烟火产生的有色气体、拜祭龙王燃烧的文书以及游客随意丢弃的包装袋、各摊贩的生产垃圾、排放的汽车尾气等等,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当地政府对于垃圾、尾气的处理办法还不健全,环境保护的力度和意识还不够,切忌走先经济发展、后环境治理的老路。

(二)田横祭海节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05年祭海节,有20家企业前来赞助,总金额达7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2006年祭海节,市场化运作资金170万元,3天吸引游客35万余人,辐射周边镇村的餐饮业、旅游业,效益陡增到3000万元。田横祭海节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02年,田横镇在即墨市综合考核中排名19位,全镇GDP3.84亿元,2004年田横镇跃居即墨市第8位,GDP5.5亿元。[2]

基于这一显著的经济效益,田横镇政府致力于将田横镇打造为一个旅游基地,但简单的模仿、套用各地通用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导致海洋文化的差异性逐渐丧失。在黄龙庄祭海节举办中京剧、秧歌、面塑、糖人等这些陆地性的文化元素占据了主流地位,然而,能够体现海洋文化特色的元素却不多见。例如,能够让游客观赏海洋风情的船只、鱼舍、海鲜美食等的发展还不完善,各种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海上运动、游艇、探险等活动开发较少,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不强。在这样的办节理念下,游客仅停留在观看游玩层面,留给游客值得品味的文化不多,重游率较低。因此,海洋文化所具有的游客吸引力以及本应产生的文化印象也会大打折扣。祭海节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反而使得当地的海洋民俗文化过度陆地化、杂乱化,失去了海洋民俗不同于其他民俗文化的特色。京剧表演、扭秧歌等非海洋民俗文化的渗入使得海洋民俗的“界限”日益模糊,海洋文化的差异性正在逐渐消失。

(三)田横祭海节的世俗化转变使得渔民群体海神信仰的虔诚度降低,地方认同感减弱,渔民身份感丧失。普洛汉斯基认为,地方认同感是个人通过对地理意义上的地方的依恋获得一种归属感,这种情感赋予生活一定的意义。[3]已有研究表明,地方认同形成后往往会有相应的一些标志或象征。地方感或地方认同最明显地表现在一定范围内人群对某种文化象征的认同上.当一个群体开始祭祀共同祠神时,意味着他们形成以祭祀对象为象征的认同,这种象征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地方认同的形成和维系的纽带,把共同的祭祀人员集合在一起。这个象征必须能满足某个特定群体的需求。就祠神而言,它的功能就是祭祀者对它的需求,也是它被选为象征或能够获得祭祀的重要原因。[4]

过去,在祭海仪式中,不仅渔民与海神之间存在互动,即渔民向海神奉献祭品,向海神祈求出海顺利、鱼虾满仓,而且在进行祭海仪式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渔民群体内部的交流和互动,在增强对祭海仪式认同的同时也加深了渔民对自身群体的认同。田横祭海节发展到现在,虽然规模盛大,但黄龙庄渔民群体的地方认同感减弱,渔民群体的身份界限逐渐模糊,海神信仰的虔诚度下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受渔业资源短缺、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影响,黄龙庄的近海捕捞渔民数量不断减少,参加祭祀的捕捞渔民群体规模不断缩小;二是黄龙庄祭海节期间,各地赶来观赏的游客和采风者占了很大比例,祭海活动也是京剧、秧歌等非海洋性民俗文化占据主流,祭祀对象也由龙王转为财神,随着田横祭海节向旅游化、娱乐化转变,祭海节已成为全民性的狂欢盛宴。非渔民群体的参加以及祭祀对象的转变使得渔民群体的归属感、身份感减弱,相应的对于海神祭祀的虔诚度也有所降低。

六、祭海节完善建议

黄龙庄举办的田横祭海节虽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社会影响,但必须看到,祭海节整体变化是顺应社会变迁总体发展趋势的,也显然是保护与传承当地民俗文化最适宜的途径和方法。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加以纠偏,完善祭海节这一保护和传承海洋民俗文化的平台,促使其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为繁荣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一)完善田横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田横祭海节旅游业化的发展,使得黄龙庄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政府应抓住这一机遇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对田横镇进行旅游规划,完善交通、住宿、标示系统、应急避险、休闲区域等基础设施,将青岛田横建成一个交通便利、设备齐全、服务功能多元化的旅游休闲名镇,以此满足广大游客的多方需求,促进田横祭海节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定位准确,规范田横祭海节的发展。近年来,田横镇政府将祭海节作为一个休闲娱乐的旅游景点来发展,祭海节的娱乐型转变使得政府引进大量的非海洋性民俗文化以致海洋文化的差异性逐渐丧失。对此,政府应转变思想,应对田横镇的海洋文化和民间文化内涵做深层次挖掘,大力营造海洋文化氛围,将祭海节定位为能够体现海洋文化特色的民俗节庆,重点展示各种海洋文化元素,例如,渔家宴、渔家旅馆、增添仿古祭海仪式、开船仪式等,让游客体验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游客出游不仅仅是玩乐,更重要的是获得精神和文化上的满足,因此必须提高海洋民俗文化的含量。同时,政府要加强对田横祭海节的管理使其规范化发展。祭海节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基础设施不健全之间矛盾突出,致使祭海节呈现出脏、乱、差的局面。因此,政府应增强对祭海节的重视,政府人员要出席祭海仪式,完善祭海的各种设施,加强对祭海节参与人员的管理,例如规范小摊贩的经营卫生行为、游客的环境保护行为、保卫人员维持好现场秩序等。

(三)以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承为基本原则。虽然田横祭海节只有三天,但祭海仪式作为沿海渔民生产生活的产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建设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的时代大背景下,海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不仅要出版发行《俗话田横》、《田横祭海》、《相约田横》、《田横小夜曲》、《钱文忠说即墨》等图书光盘系列文化产品,还要依靠文化与旅游的紧密关系,以旅游业发展带动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可以恢复老渔村遗址、恢复原始的祭海仪式,建立老渔船渔具陈列馆等,再现原始渔民的生产生活风貌,进一步提高海洋祭祀文化、休闲渔业等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开发具有海洋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海洋旅游商品,充分利用广大游客亲近海洋和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形成独具田横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

田横祭海节就是渔民以祭祀仪式为载体表达自己对海洋的崇拜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发展,田横祭海节被赋予更多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新思想,统一渔船马力、统一渔具规格、禁渔期等等这些都打印着人性化和人类进步的烙印,都充分体现了人海相谐的科学理念。祭海节的娱乐化发展也极大地丰富和调节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然而由传统的祭祀仪式向休闲、娱乐活动转变过程中,传统经典民俗的消失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警示价值。其一,田横祭海节作为一项休闲娱乐活动,在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必将对当地的海洋环境、社区环境产生影响。其二,田横祭海节在转变过程中,旅游娱乐功能增强,而最原始的祭祀信仰功能弱化,逐渐丧失了田横祭海节这一民俗文化活动的韵味,这对于祭海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不利的。其三,祭海节确实已经成为传承我国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但不能简单套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般性模式——旅游业化、符号化等我国文化遗产的通常保护模式。这些模式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我国其他文化遗产保护中已显露出问题的端倪,且更不适用于沿海地区长期以出海打渔为生的渔村群落。海洋文化的价值在目前的祭海节载体中并未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反而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这是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和需要呼吁改善的。

[1][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5.

[2]即墨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田横镇志[M].山东:山东地图出版社,2008:215.

[3]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11):70-77.

[4]郑衡泌.以祠神为纽带和标志的迁移人群的地方认同和融合——以宁波沿海海神信仰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4):75-83.

猜你喜欢

海神黄龙民俗文化
等价转化
河神与海神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特约撰稿专家 黄龙光 编审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黄龙河川道
黄龙核桃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
海神之海盗惊魂